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音乐和法律     
杜畅 《江淮法治》2011,(8):21-21
最近听了一场名为《太和之音》的音乐会。整部交响乐以武当山文化为背景,以“天人合一”为精神主旨,在“天”、“地”、“人”、“和”4个乐章中演绎道家的和谐观.让人在享受西洋现代交响乐的同时,去触摸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刘慧 《政府法制》2014,(12):18-19
《西游记》中的描述并非完全虚构—— 一位美丽痴情的女王、一条喝了其中的水就能生孩子的子母河,《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曾经留给人无数的幻想。“女儿国”究竟是吴承恩全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虚构出来的理想乐园,还是历史上果真有过这样一个“女儿国”呢?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与与载体的《周礼》,其内容应看作是作者对周代社会更加理想化的构筑。由于这种“构筑”,具有可行的诱惑力,所以历史上几次重大变革都曾借鉴了《周礼》中的若干设想。在当今社会亟待加强的法制建设中,《周礼》中围绕六乡设置的普法网络体秒,以及“观法”、“读法”等“以礼防禁”、“以刑纠民”的做法,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玉林在2004年12月15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我们该怎样理解孔子》指出,常常听人一提到“中庸”,就随口说出“无原则”、“抹稀泥”之类的解释,其中既有大学生,也有不少的教授、甚至自命不凡的各类“专家”。  相似文献   

5.
法治漫谈     
“法治”(Ruleof Law)是什么?古今中外,概莫一是。中文“法治”一词最早见于先秦诸子文献。《管子·明法》中有:“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商君书·任法》中有:“任法而治国”。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过“儒”“法”两家关于“人治”与“法治”之外辩。梁启超在1922年出版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分别用“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来概括儒、法两家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曾斌 《行政法制》2006,(1):31-32
《法学家茶座》杂志雅俗内赏,参与者日众,令人喜悦。相比板起面孔的说教,其无疑确实另辟了一条让人喜闻乐见的蹊径。笔者不揣冒昧,针对《法学家茶座》第七辑上的《中国正在进步》一文(以下简称“中”文)中的两个问题提出一点浅见。“中”文依“由于火车晚点七名旅客获补偿机票”的消息报道,得出了“中国正在进步”的结论。该文还从该案及与之相似的案例中看到这反映了“中国公民不断增长着的权利意识和权利诉求”,并进而认为“滥诉”一说不成立。“中”文的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有一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7.
商红日 《政府法制》2009,(16):47-47
翻阅历史人物传记时,不时能看到有关“左”和“右”、“左”倾和“右派”的是是非非。不过,对于“左”和“右”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抑或引自西方这一问题,还是有点让人搞不明白。“左”和“右”的说法到底出自何处?  相似文献   

8.
飞儿 《政府法制》2014,(11):39-39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诗经》中就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后来也引申为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责者也……民,众萌也。”  相似文献   

9.
《中国监狱学刊》2009,(2):163-163
方祥生在2008年10月30日的《光明日报》上著文《警惕“中国救世论”》说,最近,西方有些人抛出了“中国救世论”。在他们看来,只要中国打开其国库的闸门,让外汇储备流向这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和重灾区欧洲,世界就能安度金融危机,也可延缓世界经济萧条的到来。今天的“中国救世论”与昨天的“中国威胁论”、前天的“中国垮台论”,有并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0.
《政府法制》2012,(6):50-51
说起王安石,凡是上过中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语文课学过他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用法之巧妙,自古以来被人广为称道。历史课也会提到王安石,讲的是他的变法改革。中国历史上,变法不少,但哪次也没有王安石变法惹起的争议多,  相似文献   

11.
《劳动午报》报道,几位“专家”分处天南地北,但都共同提出了一种“震惊中医界的观点”,即:中医治疗中老年慢性病必须“六虚同治”,具体的药物则是“二十五味长春方”。这些“专家”,除了名字不同外,  相似文献   

12.
熊建 《政府法制》2010,(24):22-23
明代书商首提“四大奇书”。最近几十年流行起来“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大”——伟大、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艺术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社会》2009,(9):52-52
童世骏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说,100年前,谈论精神生活的中国人多半是想用古老东方的“精神文明”抵御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4.
陈希 《中国律师》2006,(10):49-50
38岁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堂发,2005年9月上旬的一天,偶然间想查询一下网络上是否有人引用自己的文章,却发现在中国博客网上的一个叫“长套袜”的网页上,有一篇名为《烂人烂教材》的心情日记,其博客主人“K007”用“烂人”、“猥琐人”、“流氓”等侮辱性的语言对自己进行了指名道姓地辱骂。而这篇日记的上网时间是2005年6月24日,已经在网页上保留了2个多月。陈堂发立即与总部设在浙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到一篇短文.是嘲笑循规蹈矩的德国人的:中国的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大学生们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分别标上了“男”“女”的字样,然后就躲到暗处,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海商法》下“托运人”的认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我国《海商法》自1993年7月1日生效实施以来,对调整海上运输方的行为和解决海商海事纠纷起了极大的法律保护作用。但随着实施过程,该法中的某些条款内容在司法中的解释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就“托运人”定义的解释所产生的问题作些肤浅探讨。一、探讨谁是《海商法》下“托运人”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人一方的“托运人”在《汉堡规则》制订前虽无成文法加以定义,但被理解为“与承运人签订运输契约的人”似无异议,而一般提单上所写的托运人是站在卖方立场上的公司。然而国际贸易中存在大量以FOB为价格条件的买卖合…  相似文献   

17.
《通变》篇是《文心雕龙》中重要的一篇,“通变”论又贯穿于《文心雕龙》的全书。《通变》篇的主旨,既不是复古也不是革新,而是指在“通”的基础上的“变”。《通变》篇对汉赋“夸张声貌”的举例,刘勰虽把它作为“通变”的正面例子,但此例并没有显示出创造的因素。而对“宋初讹而新”一语,也不能简单认为是对刘宋文学的批判。刘勰既肯定刘宋文学在题材上的创新,又不满于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秀枫 《政府法制》2013,(30):42-42
童贯,开封人,字道夫,号称北宋“六贼”之一。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聚会上,一位“中国通”的外国朋友说:“你们中国人,为什么只把笑脸留给熟人?” 他发现,许多中国人走在大街上,神情是紧张而严肃的,不会轻易给陌生人一个笑脸。大多数人,都对突如其来的微笑感到不适应,本能地加强警惕。  相似文献   

20.
海疆 《政府法制》2013,(15):42-43
“囧”这个生动的汉字成了众多中国人描述尴尬心情的最爱,中国电影《人在囧途》因一个“囧”而创造了票房奇迹。其实,“囧”不仅在中国非常流行,在世界政要当中也颇为走红,尴尬、出错、不知所措的外交事件,每当发生都会成为轰动一时的眼球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