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文情怀是未成年刑释人员法律保护的固有属性 ,未成年刑释人员法律保护所体现的人文情怀主要有解读、交流、宽容、维权、关怀等内容 ,未成年刑释人员法律保护要达到好的效果 ,主要取决于法律法规、社会导向、工作机制的人文情怀体现及未成年刑释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强等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工作主要以刑释人员为核心,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刑释人员的生活、就业等方面.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被害人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作为与刑释人员有着特殊关系的人,被害人的参与不仅对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过程有着重大影响,而且是被害人自身权利的体现.被害人的参与主要表现在被害人的知情、监督、被害恢复、受保护等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解决刑释人员的经济需求,还可以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刺激,增加他们与社会的联结,减少他们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法律对刑释人员的就业限制有着一定的现实社会心理和犯罪预防实践依据,但对所有刑释人员不加区分地如此限制显然有失公平。境外一些国家对刑释人员的前科歧视情况或进行立法予以明确禁止,或设立一定条件下的前科消灭制度。所以,针对刑释人员的制度困境,在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刑释人员的同时,还要寻求制度完善的方式加以破解,即建构刑释人员风险评估制度、废除前科报告制度、建构前科消灭制度、完善政审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工作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需要在建立未成年犯执行刑罚的法规体系,对未成年犯采用进入工读学校回归社会方式、建立未成年刑释人员(出狱人)保护组织等方面探索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工作科学发展的途径,充分发挥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工作在“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系统工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深入落实“首要标准”,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程,关注刑释人员回归保护、救助,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其顺利回归主流社会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刑释人员归正保护需要探究回归心理机制,内化刑释人员的主流意识;构建回归过渡机制,启动重返社会工程;设计人格恢复制度。展现回归社会的自然法原则;探索前瞻保护救助机制,寻求安置帮教的长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工作体系的必要性。(一)构建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工作体系,有利于回归社会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正进行着相应的变革,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不规范、不科学现象较为普遍,如在安置工作上,传统的主要由当地政府安排刑释人员就业的做法无法有效施行,大多数刑释人员的就业取向于自主选择,定位于自谋职业、自找门路,从事个体…  相似文献   

7.
两劳回归人员在实现再社会化过程中,大多数能遵守社会规范,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但是,也有一部分回归人员旧病复发.重新走向犯罪道路。据上海、河北、黑龙江、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湖北、新疆等九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986年至1990年连续五年追踪调查,在3565O名回归人员中,重新犯罪的为2418名,占6.78%。王浙江省监狱管理局于1986年至199O年对三个市辖区和三个县的1722名回归人员(其中刑释人员1139名,解教人员583名)进行跟踪调查,重新犯罪的刑释人员计76名,占刑释人员的6.67%;走向犯罪道路的解教人员计54名,占解教人…  相似文献   

8.
制订《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保护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的背景下,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保护工作、需要从政策层面纵深到法制层面,从浅层次的政策调整发展到深层次的制度安排。本文对《刑释人员同归社会保护法》的制定,从保护对象,保护内容和法的执行三个方面,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刑释人员的社会保护是现实的需要,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制定专门的刑释人员保护法,建立健全刑释人员就业援助系统、生活救助系统,设立前科消灭制度等,是我国完善刑释人员社会保护问题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拟释放出狱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从法律意义上讲,他们仍然是法律程序执行中的罪犯,仍然是一个由监狱执行刑罚的不自由公民,但从社会管理角度看,他们即将回归社会成为自由公民,如果我们仍然按照罪犯改造思路去监管和教育他们,势必对拟刑释人员出狱后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工作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对其模拟回归社会后作为社会公民进行管理,将直接关系到拟刑释人员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