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体功能区建设能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狭义上还是广义上,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程度都呈现扩大趋势,并且广义上的区域不协调程度远远超过狭义上的区域不协调程度。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主体功能区的开发顺序和开发重点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同向递增关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有着较大随意性和不严谨性,加上配套政策和措施的不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短时期内不会缩小我国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反而可能会加大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2.
孙志高 《群众》2023,(1):14-15
<正>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江苏长期存在省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的苏南率先突破发展到新世纪以来的缩小南北差距,再到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功能区发展模式,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有效推动和促进了江苏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对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指出清晰的破题方向。  相似文献   

3.
郭丽 《青年论坛》2008,(1):120-123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选择。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领导集俸的努力与探索,我国区域经济先后经历了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与战略转变。本文通过解读国民经济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全面总结了中央四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新时期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我国经济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党的三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从毛泽东的平衡发展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到江泽民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各有特点而又一脉相承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狭义上还是广义上,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程度都呈现扩大趋势,并且广义上的区域不协调程度远远超过狭义上的区域不协调程度。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主体功能区的开发顺序和开发重点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同向递增关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有着较大随意性和不严谨性,加上配套政策和措施的不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短时期内不会缩小我国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反而可能会加大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建设这种新的区域发展思维,透露出许多新的发展理念。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描述了一个崭新的美好愿景,如何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然是个难题,甚至是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实施主体和途径、评价机制、各规划的协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区划的科学性和是否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等关键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沈贯力 《传承》2008,(14):132-133
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增强了西部经济的实力,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三线建设又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势下,研究这一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两个转变。相应地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本文将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越南南部、北部和中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986年越南实行革新开放后,地区发展差异有所加剧。为了平衡地区发展差异,越南政府实施重点经济区域发展战略,分别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各设立一个重点经济区域,把平衡地区发展与国家整体产业结构布局结合起来,通过政策指引,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以点带面,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缩小各地区的发展差异,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增强了西部经济的实力,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三线建设又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势下,研究这一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对行政壁垒、市场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重点实证分析了2002—2011年西北5省区之间行政壁垒、市场分割对西北地区协调发展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虽然西北5省区经济趋同明显,但行政壁垒显著阻碍了各省区经济合作,长期看不利于西北5省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据此,提出西北地区应采取三步走的策略,逐步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部崛起战略是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放后国家实施的第三个重大区域战略,如何评价其实施效果是关系到下一步国家政策调整的关键。该文构建了一个包括解释变量、虚拟变量和控制变量组成的实证分析模型,对政策是否影响经济增长及影响程度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升中部经济增长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妮 《桂海论丛》2008,24(5):65-6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各区域合作组织也风生水起。区域政策作为实现区域战略的手段,掌握在区域内各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对区域政策的执行力度、效度直接影响着区域合作组织的生存与良性发展。文章通过对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执行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与理论探讨,试图为区域合作组织的良性发展提供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是广西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西江经济带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选择主要有: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战略、区域产业集群化战略、城镇发展规模化战略、开发开放生态化战略、协调合作机制化战略。  相似文献   

15.
国家支持与对口支援合作:我国区域平衡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平衡发展既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标志,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观",实行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全方位对口支援,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区域政策。本文试图考察各国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做法及其局限性,分析我国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及其可能走向,研究探索适应正处于国际社会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的区域平衡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丁一文 《中国发展》2013,13(3):29-33
首都经济圈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首都经济圈内经济发展差距还较大,特别是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差距明显.首都经济圈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全面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是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在详细分析首都经济圈内公共服务差距的基础上,提出推动首都经济圈公共服务合作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发展》2009,9(5):5-9
长三角地区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强、城镇体系较为完备的区域,具有区域联动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坚实基础,也将继续承担引领我国科学发展的任务。与此同时,长三角的发展也面临社会转型的阵痛、金融危机的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等。促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合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困境,从国家战略和国际视角的高度,探寻促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18.
杨英 《中国发展》2014,(1):31-34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利用靠近港澳的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其经济一直由珠三角地区“单极驱动”的发展模式和相应的空间格局,凸显广东经济仅由珠三角独领风骚的发展不平衡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粤东西北地区的后发优势及潜力的发挥,更限制了广东不同区域的互补及互促发展。该文认为,推动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启动“复合驱动”发展模式,即促使经济发展按多种经济发展理论复合构造,通过构建多个(两个以上)相互协调的区域“动力源”,以共同推动广东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复合行政以其"多中心"、"交叠"、"自主治理"的主张契合了中部地区发展的需要,是中部区域管理的可行模式。在现行宪政框架下,获得党和政府的支持合作、培育社会的自主治理能力、纳入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在中部构造复合行政的四个渐进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李靖宇  宋洋 《中国发展》2007,7(3):88-97
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中,东北综合经济区能够建设成为全国意义的主体功能区,并且在这一进程中要注重实现大连城市经济开发的引擎效应。为此,应当认定大连城市经济与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因素与综合优势,必须促进大连采取城市经济开发与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开拓对外贸易新局面,带动东北腹地走向世界;努力经营旅游产业,构建东北亚国际旅游中心;拓展金融大市场,打造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进步,实现城市经济的跨越发展。只有这样,大连市才能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龙头作用,拉动东北地区重新确立在全国未来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