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碳交易定价问题研究对于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限量-交易"的碳交易定价方案、碳交易价格影响、能源环境政策评价模型、能源经济模型与技术模型耦合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针对中国未来碳交易定价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研究发现,目前国际上对"限量-交易"定价方案、碳交易价格影响、能源环境政策评价模型研究、能源经济模型与技术模型耦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得到了部分明确的结论。建议国内学术界在未来研究中,主要围绕"限量-交易"定价的宏观政策变量、碳交易市场运行微观影响因素与国内碳定价机制的实证分析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取得我国碳交易定价问题研究的突破,并服务于国际碳交易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碳交易定价的域外经验及我国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蔓莉  王晓 《求索》2012,(8):11-13
我国在现阶段是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首位碳排放权输出国,但是却不具备掌握碳交易价格决定权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年碳交易价格现状与存在问题,接着分析了国际碳交易定价相关经验,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应对我国碳交易价格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胡珀 《求索》2013,(2):186-189
本文针对我国现行立法中关于碳交易的基本法律规则尚未确定的问题.结合国际社会对碳交易的实践经验.拟就碳排放权法律属性的认定、碳交易市场规则的完善、碳交易场所的设置与监管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完善我国碳交易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以供国家机关完善相关立法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行政和市场解构:我国碳交易市场问题、条件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限 《前沿》2011,(12):97-100,112
本文基于行政和市场两个维度框架,解释了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市场交易条件、政策支持条件及市场前景条件。从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两个方面,构建了一个碳交易市场总体机制框架模型,提出了行政手段框架下的碳交易市场建构对策,同时,按照初期阶段、过渡阶段和成熟阶段阐释了市场手段框架下的碳交易市场建构措施。完善和构建了当前和未来碳交易市场有效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5.
吴限 《前沿》2011,(12)
本文基于行政和市场两个维度框架,解释了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市场交易条件、政策支持条件及市场前景条件.从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两个方面,构建了一个碳交易市场总体机制框架模型,提出了行政手段框架下的碳交易市场建构对策,同时,按照初期阶段、过渡阶段和成熟阶段阐释了市场手段框架下的碳交易市场建构措施.完善和构建了当前和未来碳交易市场有效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6.
廖良辉 《求索》2015,(2):28-31
控制碳排放,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两型"社会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湖南省是国家批准的5个排污权交易先期试点省份之一,近些年来在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在碳交易市场定位、整体环境营造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株潭地区应立足当前经济新常态,以碳交易机制与平台建设、主体选择与排量核算、运行许可与配额分配、金融产品创新以及技术运用与人才支撑等为重点,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探讨碳交易权政府配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揭示了审计对碳交易政府配置体系完善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进而论证了构建碳交易权政府配置审计的重要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权保护论的视角,文章对碳交易权政府配置审计从目标、主体、内容、程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构建.  相似文献   

8.
胡柯 《创造》2010,(10):30-31
低碳、碳交易是现在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如何进行碳交易,究竟谁在中间赚到钱了?  相似文献   

9.
《政策瞭望》2012,(9):55-55
碳金融市场建设将有重大突破。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立的本市碳排放交易平台,明年将正式启动交易试点。涉及16个行业约200家企业将被纳入首批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对于发挥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目标,以及建设碳金融市场,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国际市场实践来看,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的碳金融正越来越受关注,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逐年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球碳交易金额已达1400多亿美元。从国内来看,碳金  相似文献   

10.
正"环保不能光靠政府补贴,不能靠行政命令,也不能靠罚款。"2013年11月28日,燕山石化公司花费100万元从一家热电厂购买了2万吨碳排放配额。这不仅标志着北京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更意味着"节能减排"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同盈利、现金流和投资一样,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北京碳交易市场是中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从2013年6月深圳率先正式启动开始,上海、北京、广东、天  相似文献   

11.
梁作华 《青年论坛》2008,(6):156-157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协调发展,要引入市场机制,在研究开发、标准制定、档案数字化加工等工作上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事业的研发和加工力量,通过社会参与市场行为,完善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体制。  相似文献   

12.
王华民 《中国发展》2010,10(5):25-28
该文阐述了大连期货市场的功能定位、主要作用和发展目标,分析了大连期货市场发展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大连期货市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乡结合部土地规制改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净  车贵堂 《中国发展》2008,8(3):57-62
目前,在土地转性和用途更改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呈现出土地利用的粗放式、低效率、违法违规等问题,表明现有的土地规制政策有其内在缺陷,不能有效地遏制耕地资源的减少。因此,应当从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征用的法律制度、程序、管理体制,加强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进行城乡结合部土地规制的改进。  相似文献   

14.
范云芳 《中国发展》2012,12(2):55-59
该文阐述了西安市长安区和高陵县依据当地实际,采取形式多样的土地流转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因观念问题、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市场机制不健全、法规不完善等产生的诸多制约因素。因此,该文提出应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法律法规、发展社会服务业、创新流转机制等,加速土地科学合理流转,同时也要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5.
简论国际碳和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随之导致对国际碳市场乃至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讨论逐步升温。该文从国际碳交易的背景分析入手,论述了碳交易产生的经济学基础和依据,根据森林碳汇特点以及实施碳汇项目的国际规则和支撑碳汇交易的市场条件等,认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条件,但应提倡和鼓励企业和个人自愿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活动。  相似文献   

16.
陆晞  杨玉红 《中国发展》2011,14(4):9-12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迅速发展扩张,并已成为全球贸易中的新亮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成功经验与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失败教训表明,强制减排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该文提出,长三角区域具有建立我国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条件,可为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构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7.
政府规制是政府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和纠正市场失灵而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因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而具有广泛正外部效应的特殊市场主体,如何认识、规范并推动其发展,就成为政府规制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借鉴法约尔企业管理理论的经典归纳,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规制体系和分析框架,沿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所涉及的管理活动、商业活动、技术活动、资本活动、会计活动和安全活动等六条清晰线索,将合作社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不同于营利性企业的经营特点考量在内,以目前政府相关规制政策为依据,创设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府规制体系,并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实出发,概括了每项规制的内涵及构成,试图为研究中国农民专业社及政府规制提供一套有效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将农民组织起来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新中国历史上农民组织起来的方式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变迁。由政府主导的农民组织模式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形式,其可迅速完成将农民组织起来的问题,但却会引致产权不清、激励不足等问题;相反,由市场主导的农民组织模式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形式,但往往会出现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而需要政府的介入、推动。因此,在当前保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由市场主导、政府介入的农民组织方式应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中国促进妇女参政的积极措施的历史发展,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妇女自身四个方面,对中国有关妇女参政积极措施的法律和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完善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完善企业融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建平 《中国发展》2010,10(1):33-37
发展相对滞后的企业债券市场,不利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该文分析了制约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债券市场的行政制度的约束和发展外部制度性的约束。要发展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一方面要转换企业债券市场行政约束制度为法律约束、市场约束制度,同时又要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做到金融监管跟进金融创新的步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银行信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票发行和上市公司分配等外部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