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其中规定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也是证据之一种.所谓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被告人向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就案件事实所作的口头的或书面的陈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告人口供.有的国家对被告人口供这一证据的概念,只是笼统的表述为"被告人供述".我国刑事诉讼法则表述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这就明确指出,不但被告人承认犯罪的陈述是证据,被告人说明自己无罪或  相似文献   

2.
【裁判要旨】被告人供述前后不一致,出现反复,是刑事审判实践中审查判断证据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两高三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的规定,对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应当结合控辩双方提供的所有证据以及被告人本人的全部供述和辩解进行。被告人庭前供述一致,庭审中翻供,但被告人不能说明翻供理由或者其辩解与全案证据相矛盾,而庭前供述与其他证据能够相互印证的,可以采信被告人庭前供述。  相似文献   

3.
梁旭红 《法学杂志》2005,7(6):21-23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事诉讼中的核心人物,其向司法机关所作的供述与辩解被法律确定为一种诉讼证据,司法实践中亦称之为口供。由于种种原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在刑事司法中的证据作用出现了与现行法律和立法精神相悖的状况,尤其是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供述为中心的认识错误,导致刑讯逼供、冤假错案屡屡发生。问题的严重性亟需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  相似文献   

4.
浅析共同犯罪中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证据价值刘建军,李满洪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向司法机关就案件的有关情况所作的陈述,通称为口供。其内容主要包括:1.承认自己有罪或罪重的供述,表现为自首,但白和供认;2.对自己无罪或罪轻的辩解。表现...  相似文献   

5.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的预审员、检察员、审判员等司法工作人员,审查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最基本的刑事诉讼活动之一。正确地判断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准确、及时地  相似文献   

6.
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和无罪辩解是指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就有关案件的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口头或书面陈述,承认自己犯罪、如何犯罪、为什么犯罪的供述为有罪供述;说明自己的行为无罪、罪轻或减轻的陈述为无罪辩解。由于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处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特殊地位,其供述和辩解往往真假难辩,既有对犯罪事实的供述,也有无罪、罪轻、减轻的辩解,还有隐瞒事实、避重就轻、无理抵赖、诬陷他人等不认罪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别,以求对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犯罪行为或犯罪事实进千亍客观的认定和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政治与法律》丛刊第六辑刊载的汪纲翔同志的《同案被告人可否互为证人?》一文认为,同案被告人不能互为证人,不能根据他们的供述来定案。这个看法值得商榷。 (一)同案被告人的供述或辩解可以作为证据,互相印证。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并明确规定有六种证据,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就是其中的一种。同案被告人的  相似文献   

8.
【要点】被告人庭前供述一致或出现反复,庭审中翻供,但被告人不能合理说明翻供理由或者其辩解与全案证据相矛盾,而庭前供述与其他证据能够相互印证的,可以采信被告人庭前供述。被告人庭前供述系先供后证,对作案细节  相似文献   

9.
我们认为,共同被告人的供述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不同意共同被告人具有双重身份。理由如下: 形事诉讼法第31条规定,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六种证据之一,经过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共同被告人也是被告人,其供述理所当然包括在内。共同被告人是共同犯罪案件中犯罪行为的实施者,也是真正知情者,并在不少案件中共同被告人的供述具有不可代替的证据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种证据,这无疑肯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证据效力。但是,该法第四十六条却又同时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条规定可能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被告人口供的证据效力究竟如何?为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被告人口供的证据效力,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  相似文献   

11.
同案被告人口供,是指同一案件中共同被告人向司法机关所做供述和辩解,即在承认自己罪行或否认自己罪行同时,又供述共同参与的其他被告人的罪行。同案被告人口供能否作为证言,其证据属性及其证明力如何,长期以来是司法实践和理论界的难题及争论焦点。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但由于这一规定比较原则和抽象,对被告人供述是否包括同案被告人供述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致使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同案被告人口供的证据的证明力问题存在严重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一般称为口供,口供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一个案件从侦查开始,为了查明犯罪事实,往往离不开讯问被告人,听取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如果被告人确是犯罪分子,而又能够如实供认自己所犯的罪行,这样的口供自然有助于全面查清被告人的犯罪动机,目的、手段和情节。如果被告人不是犯罪分子,经过他申辩和提出反证,也有助于弄清事实真象。总之,无论是承认犯罪还是否认犯罪的口供,对  相似文献   

13.
浅谈对被告人辩解的审查、判断谭冰涛邹献章在刑事诉讼的7种法定证据中,被告人辩解有着特殊的意义。但由于《刑事诉讼法》只是对如何对待被告人供述作了规定,对被告人辩解则缺乏规定,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如何认识被告人辩解存有一些争议。本文拟从证据学基本理论的角...  相似文献   

14.
刑事被告人在庭审中翻供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告人翻供的情况,即被告人推翻自己在侦查阶段、起诉阶段的口供。口供是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司法机关所作的供述与辩解。承认犯罪事实而作的陈述是供述;否认被指控的犯罪事实或说明自己无罪或罪轻的陈述是辩解。由于这些供述与辩解多是口头陈述的供词,一般也称之为口供。翻供可能发生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中的任何阶段。本文拟就对刑事被告人在庭审阶段翻供的原因及对策谈一些浅见。在已形成口供的基础上,被告人翻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有的全盘否定前供,作出…  相似文献   

15.
同案被告人口供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案被告人口供的属性诸葛同案被告人口供又称攀供,是指同一案件中共同被告人向司法机关所做供述和辩解,即在承认自己罪行或否认自己罪行同时,又供述共同参与的其它被告人的罪行。同案被告人口供能否作为证言,其证据属性长期以来是司法实践和理论界的难题及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16.
铭山 《法学研究》1982,(1):19-26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口供,就是被告人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就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它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有罪的供述和无罪的辩解两类。对他人的举发往往是同供述和辩解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以供认自己有罪为前提而举发别人(同案人),就是以否认自己有罪为前提而举发别人。  相似文献   

17.
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作为一种证据,在刑事诉讼证据中居于主要地位,重口供,轻其他证据,重视有罪供述。轻视无罪辩解,在司法机关,尤其是侦查部门还有一定的市场。笔者以为,制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无疑是摆在我们司法工作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因素 (一)翻供人的自身因素。 人犯被抓获归案后,慑于侦查机关的强大攻势,开  相似文献   

18.
<正> 刑事被告人检举,在证据性质上归属于被告人口供还是归属于证人证言,是证据理论中颇有争议的问题。证据理论上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被告人检举在证据上属于口供之列。如近年来出版、发表的不少著作、教材、论文都普遍认为被告人口供的内容包括被告人检举在内。但在具体表述上则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①口供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供述;(二)辩解;(三)“检举他人犯罪的陈述”。②口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供述;(二)辩解。而在供述中又包括了“检举他人”。③口供包括“检举同案的被告人”。④口供包括“揭露本案其他共犯犯罪事实的陈述。”⑤口供包括“检举揭发被控的犯  相似文献   

19.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你院2 0 0 3年6月1 0日《关于被告人对事实性质的辩解是否影响投案自首的成立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不影响自首的成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是否影响自首成立问题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20.
司法实践中,受贿案件查处难、定罪难是司法界公认的事实。之所以难办,笔者认为除了发现案件线索难外,关键是证据固定难,因为受贿案件中对被告人定罪的主要证据大多是言词证据,即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行贿人的证言或供述。而言词证据往往存在易变等特点,一是受贿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