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心理基础,是公民的文化共识、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法治社会的建立必须以法治文化为支柱。全民守法意识,要发乎人们内心对法律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这是法治社会的民众基础。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  相似文献   

2.
民因法而安康,国因法而兴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通过法治,确保全体人民对法律制度高度认同和向往、对法律至上坚定信奉和守护。法国思想家卢梭深刻指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相似文献   

3.
正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言下之意,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但公民是否将法治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谈到法治,在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负责写,有人负责学,有人负责讲,有人负责信,但是  相似文献   

4.
石春金 《学习月刊》2010,(14):14-15
法治文化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法治观念、遵纪守法的传统、及法律的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中西法治文化存在着重大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别的呢,笔者认为: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是形成两种法治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宗教信仰在中国与西方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笔者从四个方面论述宗教信仰对法治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治社会形成中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法治社会形成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社会现状,这是探讨法治社会形成、发展的客观依据,也是客观条件;法文化传统,这是法治社会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资源,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态度的不同,便表现为不同的主观因素;市场经济,这是法治社会基础性的推动力量,但在市场经济成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加重了建构法治社会的任务;精神文明建设,这是造就法治社会合格主体的有效途径,它重在建设,要常抓不懈才能见效;法治国家。它与法治社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虽有区别,但其建构过程不能截然分开。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虚拟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并且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因此,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哈尔滨市的虚拟社会监管中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法律在其中的作用非常有限。比如,法治监管的主体不明,立法层次较低,法律制定缺乏实效性,法律实施缺乏保证,等等。为此,应着力提高立法层次,明确监管主体,保证虚拟社会监管与现实社会监管的联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应的法律文化观念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社会管理法治化背景下,西部地区复杂的民族成分,多样的宗教信仰,保守落后的法律文化给西部地区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西部民族地区法律文化的特点,分析法治文化在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并探析在西部地区培植法治文化的路径选择,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律评价活动是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的司法活动,需要正确理解法律评价活动的规定性。法律逻辑在法律评价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三重空间载体功能及其可转换性体现了对法律评价活动的作用。法律评价活动通过法律评价过程中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得以体现,诸要素通过法律评价活动的程序以“有机”的形式体现出来。法律评价活动是法治社会的核心机制,法律评价活动中的共识机制则是法律评价活动机制的核心。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与“私”之间的矛盾是法律评价活动的基本矛盾,其是理解法律评价活动中的主体责任、作用机制和悖论问题的重要内容。法律评价活动是法治社会的主要评价形态,既要分析影响其发挥作用的主要社会因素,又要分析其社会作用,还要对其社会性进行哲学上的思考,才能全面理解其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法律评价活动与法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法治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应从价值、规范、秩序、治国层面全面地立体地审视法与道德关系,才能回应现代法治国家对法与道德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从价值层面看,法律必须服从道德评判及其价值指向;在规范层面上,二元社会结构使法与道德成为并立互补的不同规则;在秩序层面上,伦理秩序是基础,法律秩序为主导;在治国层面上,推行法治立国,德治并用.  相似文献   

10.
陈卫东撰文认为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明确反映了我们党“法治”与“德治”并行的基本治国方略。 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它们都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调整系统、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调整系统中二者的联系极为紧密。法律包含了立法者关于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的价值判断,它不可能脱离道德,而社会主义法律以保护人民权益、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为基本原则,更必须包含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恰恰是决定法律的面貌和内容的最接近的基础,法之所以为法,而不是“任意的立法”,不是“纯粹的法律”,就在于此。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社会调整功能,力求使社会秩序达到最佳的协调  相似文献   

11.
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化解社会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而法治又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在化解社会矛盾时,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信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更多地通过法律途径来化解社会矛盾,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矛盾,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法。法治国家要求确立法律在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一切领域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是法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法律文化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法律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即法律要深植于文化之中。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同时必须公平立法、严格守法、公正司法,树立法律信仰,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3.
韩雪风 《唯实》2000,(2):22-27
近年来,在中国法治进程的探讨中,政府推进型法治①和法律本土化等观点给法学界带来了新的气息。不过,笔者认为这些理论在拓展中如不周密论证,可能会使对权力本位、传统礼法关系的批判再度模糊。 当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有待研究,而文化保守主义为主要学术取向的情况下,讨论法治与法文化传统或许不合时宜,但只要系统分析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社会转型和法制现代化的困境,便会顿悟现代法治的每一步都是在走出传统,因此保持对法文化传统的批判力,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法治的前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是人类社会对其发展形态的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法律文化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法律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即法律要深植于文化之中.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同时必须公平立法、严格守法、公正司法,树立法律信仰,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5.
王煦 《实事求是》2010,(3):92-93
法治社会下的有效理念是被广大公民所看得见的价值规范,是一种社会效果的反应,是在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层面下孕育而生的。法律活动的诉讼化是有效的前提;整合资源配置,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有效理念;完善法律监督程序,为有效理念得以实现提供制度保障;树立全局观念,依法裁判,提高办案效率,确保有效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法治的语境     
正法治文明之于西方是一种历史的应然,换言之,在西方传统中法治被视为其历史文化进程中自然生长的社会治理模式,与他们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息息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肇始于西方的法治文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环境是一个社会实行“法治”或“人治”的根本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社会对“法治”或“人治”的选择。中国传统“法治”之所以打上了深深的“人治”烙印是由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现代法治是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各因素全面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要实现现代法治必须完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转型期,由于社会管理方式保守、僵化,滞后于现实社会需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应在法治的总体框架内进行,并与法治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要注重培育人们的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科学立法,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以人为本,拓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合法渠道;维护司法权威,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强化管理,与立法、行政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9.
《意见》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落实,明确了辽宁省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为辽宁省法治社会建设绘就了新蓝图。首先,《意见》强调,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有效推动全民守法。法律的重要性与核心性在于全社会存在对法律的敬畏,因此要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从全民的观念抓起。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关系主要依赖法律来调整,决定了和谐社会只能建立于法治基础之上,无法律则无和谐社会。法律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保障,和谐社会又为法治提供了物质基础,只有法治与各种社会因素实现了在互动中的和谐,才能顺理成章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