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盟的建立与宗旨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1967年8月8日根据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五国外长曼谷会议发表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1967年 8月6~8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四国外长及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曼谷举行首次部长级(外交部长)会议,8日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宣告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NA),取代1961年成立的东南亚联盟.东盟宣称对所有东南亚国家开放.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最初是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这五国组成。文莱在1984年独立时加入。由于本文所用资料大多限至1983年,因此文中所提的东盟国家仅限于原来的五国。根据《曼谷宣言》规定,成立东盟的一个宗旨是“通过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今年是东盟成立二十周年。这二十年来,东盟国家为实现此一宗旨的实际成效如何,其内部贸易量的大小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  相似文献   

4.
(一)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1967年8月根据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五国外长曼谷会议发表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成立,1984年1月接纳新独立的文莱加入。其宗旨是发展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合作关系。东盟各国独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重视吸收外国投资。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各国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投资法规。有泰国1954年制定的外资法规,1960年《外国企业法》;马来西亚1986年《投资鼓励法》(后多次修订),1986年《投资促进法》;印尼1967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之一。这个组织联合了拥有305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和27000万以上人口的五个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东盟自1967年8月8日成立以来,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区域经济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济领域里的成就使东盟在国际上赢得了普遍的重视和赞赏。1967—1980年东盟五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于8%,1980年东盟五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720亿美元。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高达4218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其成员国包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五国,1984年1月,文莱获得独立并宣布加入东盟。东盟是一个区域性合作组织。自发表了《曼谷宣言》以后,东盟的合作起初常常表现在政治和安全方面;经济上真正的合作还是在1976年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第一届东盟国家首脑会议以后才开始。东盟各国大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独立的国家,在发展本国民族经济上困难  相似文献   

7.
今年8月8日,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26周年纪念日。东盟是一个区域性合作组织,在1967年发表的成立宣言中确定其目标是“通过共同努力来加速这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26年来,东盟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曲折,但它始终遵循这一宗旨向前迈进。在东盟创立后的最初10年中,由于各成员国对发展区域组织缺乏经验,再加上国与国之间尚  相似文献   

8.
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发端东南亚国家联盟于1967年组成,它的目的是由东盟五国共同努力来谋求东盟的和平和稳定,并共同努力来实现东盟的经济发展。但是在东盟成立时,东盟五国的愿望各不相同,因此东盟成立初期,它的活动无论从政治方面看,还是从经济方面看都是不大活跃的。联合国在1973年发表的题目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经济合作》的报告书是东盟合作、特别是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周岭 《亚非纵横》2004,(3):73-76
一、东盟秘书处的产生:适应形势变化东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Nations,缩写为ASEAN)成立于1967年8月8日,但东盟秘书处(ASEAN Secretariat)没有随之建立。因此,在介绍东盟秘书处的设立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东盟的前身——东南亚联盟,因为东盟与东南亚联盟在组织机构上有着继承关系。1961年7月31日,菲律宾、马来西亚(当时称为马来亚,1963年以后改称马来西亚)和泰国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宣布成立东南亚联盟。宣言对机构设置做了以下规定:(1)权力机构为外长年度会议,轮流在各国举行。(2)联合  相似文献   

10.
1967年8月6~8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四国外长及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曼谷举行首次部长级(外交部长)会议,8日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  相似文献   

11.
浅论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在发展中国家二十多个地区性组织当中是一个相当成功的组织。现在,东盟的名字不仅在亚洲,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区都已经广为人知,它的成就与困难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为此,在东盟成立十八年后的今天,回顾一下它的建立与发展进程,评价一下它的宗旨与目标,探索一下它的运转机制以及发展前景,确实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地、历史地、正确地认识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1967年8月8日的曼谷宣言使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结成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虽然东盟被看成一个“进行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的地区性组织”,但当时这些国家却很少有进行合作的意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之间互相敌对的时期刚刚结束,它们互相敌对的核心问题是印度尼西亚非难马来西亚联邦的建立。然而,曼谷宣言表达了东盟国家解决困难的共同意愿。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以下简称东盟)于1976年8月成立,是作为现在的五个联盟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区域性合作组织而建立的。但联盟建立以来,经过八年多的时间,频繁地召开了八次定期的部长会议,三次临时性的特别外长会议和联盟所属各种委员会会义,东盟才成为其成员国相互间坦率自由的“交谈场所”而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旨在促进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加强互助合作,保卫和促进本地区和平与稳定,2012年正好是东盟成立45周年. 多年来,东盟历经各种挑战和考验.由于东盟各成员国间在紧密合作的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使得东盟克服了各种挑战.现今,东盟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区域性组织,东盟致力于在2015年建成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即: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联盟与东盟(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两个从形式到内容都完全不同的国家集团,然而许多人却将其混为一谈。某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二十世纪的中国周边形势》一书就把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说成了东南亚联盟。上述情况说明,确实有必要为东盟“正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对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自1967年成立以来的进展进行回顾和评价。首先论述东盟成立的背景和基本动机,接着简要分析东盟进行合作的基础及东盟所取得的成效,最后评价东盟的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17.
李文良 《国际安全研究》2013,(2):136-153,159,160
冷战时期,东盟将美苏角力、分离主义等视为威胁东南亚各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孱弱的东南亚各国为了化解威胁,一方面积极推进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步伐,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东盟安全机制的构建。1967年东盟正式成立后,东盟先后签署和发布了《曼谷宣言》、《吉隆坡宣言》、《巴厘协议》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协议和宣言就东盟安全机制的决策机构、运行原则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界定,东盟安全机制初露端倪。在其四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东盟安全机制框架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多元安全决策主体体制的确立、安全运行原则的恪守以及争端处置程序的设定等方面。尽管此机制框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在化解东南亚国家安全问题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性保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需要警醒的是,东盟安全机制所彰显出的大国平衡性、制约中国的针对性和多边主义转型的时代性,对中国周边特别是南海地区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须及时做出战略性应对。  相似文献   

18.
前言根据1967年8月8日曼谷宣言,作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之间的区域合作组织而建立起来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经过了十三年的努力,它作为东南亚的区域合作组织的地位正在不断巩固。东盟五国在人种、语言、宗教、殖民地化形态、独立过程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的历史。它们以这种多样性为基础不断加强区域合作组织的结合,显示了作为加强各国民族主义的区域主义的合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略加回顾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成立及其成立后的活动情况,并围绕去春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追记东盟最近的动态。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1989,(2)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区域性组织,其成员国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文莱六个国家。 东盟组织成立以来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均已取得显著成绩,在东南亚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本文想对东盟成立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