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冬梅  李文秀  张睿娟 《学理论》2014,(32):259-260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人性化理论的提出,校园内教师的躯体暴力行为已变得少见,然而教师精神暴力行为作为一种隐性的暴力,在中小学校园内仍然存在。精神暴力由于其隐蔽性等特点,不易被察觉,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也远远大于躯体暴力,是儿童和家庭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之一。界定教师精神暴力的含义,进而阐述了教师精神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影响,指出了教师精神暴力行为的预防措施:全社会积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立法和学校监管;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家长应主动与教师沟通;学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
当网络暴力日益泛滥,我们需要尽快梳理网络社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网络暴力,正在成为网络社区的一个热门词汇。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  相似文献   

3.
话语暴力是一种软暴力,然而其造成的伤害却是严重的,话语暴力在如今的网络语境中变得愈来愈常态化。从暴力话语形成的直接动因来看,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类:基于起哄驱使的无意识群体的"骂街"、基于仇视心理驱使的恶评、基于市场利益驱使的有目的的"话语围殴"。话语暴力现象形成的深层逻辑在于:网络语境中民主泛化纵容了主体的"狂欢"、网络语境中主体的道德冷漠、社会转型期人的焦虑、网络传播环境助推了"群体意见"极端化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促成了此种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教育,缩短主体素养与网络交往空间诉求的差距;严厉惩戒措施,从外部环境做好对主体的引导和规范;强化监督,有效筛选信息。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7)
高校校园暴力行为正严重威胁着我国的高校校园安全,其影响之恶劣也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增添了很多不稳定因素。本文将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方面对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强度,提高思想教育实效性,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和转变德育理念等方面研究对高校校园暴力现象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5.
王文婷  林少河  詹勇 《学理论》2010,(8):134-135
现在的网络不乏血腥暴力、谩骂他人的内容,不少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追求商业上的利益,甚至大肆传播色情图片和视频,这不但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秩序,灌输了不良信息,对大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肿瘤,误导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为此,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杜绝网络的低俗之风,使大学生在绿色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关知识和思想被大众共享与传播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是人们之间知识、信息、情感乃至思想传递的途径。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构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和机制。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大学生有两种基本类型的交往网络,即"内聚性网络"和"桥接性网络"。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基于交往形成的两种社会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内聚性网络"比"桥接性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更为强烈。应针对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制定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依据2013年对西安交通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本研究对不同性别的中国大学生自残行为的发生率、发生频率、部位、方式、动机、后果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残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男孩危机",男大学生自残行为的发生率和发生频率要高于女大学生。其中性别角色冲突是解释自残行为"男孩危机"的最重要的前因变量,同时语言暴力经验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女大学生的自残行为而言,性别角色冲突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但同时语言暴力、视觉暴力和性暴力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由于本身大量垃圾的存在,也必不可免地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其中包含的色情、暴力、邪教内容以及网络陷阱、网络犯罪等,最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冷漠、伦理失范,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尤其人文教育,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发教育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明 《学理论》2014,(11):249-250
大学生信息异化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信息焦虑症、信息依赖症、网络暴力、信息窄化和信息污染,从高校图书馆实际工作出发,提出开拓信息服务、组织文化活动、监管网络系统、开展深入导读、培养信息素养几方面帮助大学生规避信息异化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周芳洁 《学理论》2012,(11):218-219
信息素养教育引入中国以来,虽然随着信息技术课等课程的普及,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针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有: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作用;运用信息检索课程,贯穿其他各科课程;注重高校网络道德,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网络双语配套建设。  相似文献   

11.
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纠正唯票取人思想,其实质是要根除民主化时代日益刺耳的杂音——民主暴力。民主暴力是打着民主的旗号实施的违背公平正义原则的软暴力行为,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均有不同形态的呈现。民主暴力的肇因,通常来自利益因素、心理因素、人性因素、误导因素、贿选因素。由此入手,规避民主暴力的主要路向是:夯实民主的公平正义导向,培育大众的优秀民主品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民主要有机结合,明晰选任制与委任制干部的边界,完善民主暴力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姜廷雪  王志伟 《学理论》2011,(23):49-50
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而保证大学生不受或少受"网络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分析高校思政课网站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探讨思政课网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方式、评价等的关系。高校思政课网站一方面要占领网络阵地,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城"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休闲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加强网络休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进行休闲,把网络休闲过得充实、愉快和富有意义。网络休闲是一把"双刃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要积极探索网络休闲教育的有效路径,解决大学生在网络休闲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大学生能更为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闲暇时间,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先进文明的同时,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首先,网络的开放属性造成信息多元化,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网络信息多元造成的网络道德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多元信息当中存在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有害的内容,必然会对大学生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污染与影响,进而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多元信息必然带来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与现有的主导性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一切要比中国好"。其次,网络中道德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现象,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最后,对网络的过分痴迷会降低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正1991年12月20日,第一届"民主南非大会"正式召开。这次大会的重要性在于:将纷争不已的各政治派别聚集到同一屋檐下,通过协商寻求妥协。这是因为,自1990年2月2日南非取缔种族隔离制度后,暴力行为剧增1989年,南非纳塔尔省以外仅129人死于政治暴力,而1990年竟达1888人。对此,各派互相指责,都认为是对方的责  相似文献   

17.
胡婷 《学理论》2014,(2):281-282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数字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之一,所形成的校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各种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是高校近年来面临的挑战。从校园网络舆情的界定、构成要素为出发点,分析研究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如下:加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加强学校与教师在网络的参与度;加强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李云林 《学理论》2012,(33):87-88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罪处刑。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在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罪后,往往会为了摆脱被害人或者他人的追捕而实施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所以,对其暴力程度的认定成为是否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暴力违法犯罪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率很低,但暴力违法犯罪案件所占的比重则是比较大的。它既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又对高校优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对当前的大学生暴力违法犯罪现象加以探讨,很有必要。 一、特点 当前大学生的暴力违法犯罪,除了具有暴力案件本身的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以及手段残忍等特点外,还明显地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在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中所占比重较大。据调查,该类案件均占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30%。如某市1986—1992年所查处的503名违法犯罪的大学生中,暴力违法犯罪者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恋爱暴力初步调查——以某高校1035名大学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向贤 《青年研究》2007,15(8):45-49
本文通过对1035名大学生恋爱暴力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发生率、频次、暴力报告率上的性别差异等,通过比较学生恋爱暴力及其父母间暴力的性别分布,探讨恋爱暴力中的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