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婧  郑新先 《理论导刊》2006,(9):98-100
从对网络信息的普及及特征入手,讨论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正负面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双重效用问题,认真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丁海丽  吕聪玲 《学理论》2015,(7):246-247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迅捷地掌握各类信息、及时查找各种学习资料提供了最佳中介和途径;另一方面,它作为网络载体之一,对大学生思想和道德层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何有效规避"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并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影响,成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论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目前还没有有针对性的网络管理机构及相关法规 ,在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措施上尚不完善 ,从而导致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各种黄色流毒以及黑色信息等信息垃圾被大肆渲染 ,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 ,必须结合高校的实际 ,主动迎接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正视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并积极深入研究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小社会,高校受到网络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网络发展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降低,以及借助网络的优势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教育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6)
网络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也应当看到网络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影响,应从建立国家网络媒体舆论监控体系,营造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学校法治观念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注重网络法治观念的培养等方面,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增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6.
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性心理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钊 《学理论》2009,(21):152-153
伴随网络信息的爆炸式激增,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无限恩泽和财富的同时,也是信息垃圾的生产源。不良网络信息的强烈冲击对大学生性心理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性认识出现偏差、恋爱观错位、性道德意识弱化、过度追求性刺激以及性心理障碍等。应重视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性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性心理。  相似文献   

7.
谢睿萍 《学理论》2012,(14):273-274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改善,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网络道德的缺失也正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有: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迷失,社会责任感缺失,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等等。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加强网络监管;建立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辨别能力;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  相似文献   

8.
黄河 《学理论》2014,(12):264-265
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行为习惯,其中由此产生出人们寻获信息和处理信息中的异化问题。在人们享用信息的同时,会因为信息异化的作用成为信息的奴隶。有鉴于此,在现阶段大学生教育中,要重视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使用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以此为研究切入点,分析网络信息异化对高校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探讨深化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张舒王 《学理论》2014,(8):272-273
网络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教育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挑战。改善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措施如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重视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坚持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向。  相似文献   

10.
高建新 《学理论》2009,(29):206-207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迷恋网络,从而产生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朱锡斌 《学理论》2013,(20):383-384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运用,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从而消解网络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冲击性负面影响,提高网络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盖芳鹏 《学理论》2011,(1):319-320
网络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在给学生们提供极大方便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克服网络负面影响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是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将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5)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对大学生、高校以及国家的精神文化与信仰建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空间,这种社会空间发展状态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很多的挑战和诸多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务必要主动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坚持理论创新的同时,切实做好开发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平台,掌握网络平台的话语主动权,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积极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空间;坚持外在教育引导与自觉学习提升相结合的办法,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认同与践行等三个层面,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丰富与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教育与信仰空间。  相似文献   

14.
曾民 《学理论》2010,(10):206-207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必然要求。由于社会转型期,全球化时代及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筑起精神纽带,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强  李学锋 《学理论》2013,(2):263-26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塑造大学生独立的政治品格。但也存在着网络政治参与信息来源不可靠、容易形成非理性参与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以微信、微博为载体的新兴媒体在增加大学生知识面与信息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新媒体在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社会交往、感情疏导等重要方式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症"、"网络综合症"等问题,继而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引起的大学生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高校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7.
无处不在的网络使学生享受着便捷的资讯服务,开阔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大学生求知手段和交往时空。但不正确的使用网络习惯,可以使有些大学生对于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形成网瘾,从而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瘾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负面影响及对策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既拓宽了大学生道德建设的空间,又对大学生道德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采取强有力的富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对青年大学生道德建设显得十分迫切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终极信仰缺失、价值取向错位、奉行物质享乐主义和追求标新立异等诸多问题。我们要正视后现代主义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采取积极的对策,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消除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孙进 《学理论》2009,(32):139-143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网络在给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影响。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平等性、交互性特征。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面临着传统教育模式下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缺失;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致使个性化、需求性的缺失;教学手段多样性的缺失等内在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着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裂变;威胁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铸造;致使大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弱化;渐趋失去健康心理;盲目崇拜技术主义,走向违法犯罪等外部挑战。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限制、消除网络文化负面影响,以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