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建国3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入首次访美。邓小平在华盛顿期间,美国进步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交给邓小平一封自己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他的信。故事还得从三十年代说起。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时,采访了中央红军和党的许多领导人,因当时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仍在长征途中,所以,他离开陕北后,希望他的妻子到延安去,以便会见更多的红军领导人和根据地各界人士。海伦·斯诺本人也早就想到陕北去,打算继《西行漫记》之后,再写些报道中国红军和…  相似文献   

2.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建立统一战线和对外友好关系工作铺路的美国人。他在1936年7月至IO月访问陕北以后写的《西行漫记》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对世界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段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人们已经作了很多叙述和评论。笔者依据见到的档案材料,对有关斯诺访问陕北的若干重要史实作一点补充和说明。斯诺前往陕北前曾向中共中央提出一个问题单子人们已经知道,早在1936年3月,斯诺同马海德医生一道,经过董健吾牧师的安排,从上海到达西安,大约在3月ZO日同刘鼎…  相似文献   

3.
埃德加·斯诺早在1928年来到中国。1933年至1938年住在北京,曾在燕京大学任教,有两年住在北京大学校园里。1936年,他访问了我国陕北革命根据地,写成《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美国和全世界人民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形势和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于1960年、1964和1970年三次访问我国,写了许多介绍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报道。1971年3月,离开中国寄居瑞士。患病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曾派医疗队前往救治。斯诺于1972年2月15日逝世,享年66岁。根据遗嘱,斯诺的骨灰一半葬在美国,一半送来中国  相似文献   

4.
斯诺的殊荣     
1960年,斯诺冲破美国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实现了重访中国的愿望。9月30日,周恩来特意抽出一天时间,陪斯诺同游新近峻工的密云水库。 1964年10月,斯诺第二次访问了新中国。 轿车把斯诺从北京饭店接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接见了他。  相似文献   

5.
蒋建农 《党史博览》2002,(12):50-53
1936年7月至10月,美国记者斯诺的陕北苏区之行及其同毛泽东的会晤,是中外新闻史上的传奇之笔。随着斯诺相关著作的出版和流行,在中国和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60多年后重温这段历史,依然是历久弥新。 一 斯诺的陕北之行,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准备的。斯诺去苏区的想法,首先是通过他所执教的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和中共地下党员的介绍,得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不少报刊曾披露过英国人勃沙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早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  相似文献   

7.
提起埃德加·斯诺,许多人都知道他写过一部轰动世界的扛鼎之作《西行漫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斯诺的这部书还融聚了一个中国青年的心血,这个中国青年就是黄华。从学生时代起,黄华就与斯诺相识、相交,并在“一二·九运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之间的友谊与日俱增,历久弥深。斯诺亲切地称黄华是他身边的中国朋友。  相似文献   

8.
●一访周恩来斯诺说:“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埃德加·斯诺,美国作家、世界著名记者。就是他,几乎一生都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艰巨、宏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在遗言中,他甚至这样写道:“我生前一部分身心常在中国,希望死后也将我的部分遗体留在中国。”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这位西方世界的“无冕之王”对中国如此钟情?打开斯诺的人生卷宗,或许从他4次采访中国总理周恩来,从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中能找到某种答案!1936年6月,北平火车站。一个…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交恶达20余年之久,这期间,能被视为毛泽东的好朋友的美国人寥若晨星.然而,身为美国记者的斯诺却从30年代开始就一直被看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忠诚的朋友.斯诺能有这份殊荣,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其几度极具传奇色彩的中国行.初到保安,毛泽东与他一见如故1928年,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来到中国.转眼间到了1935年底,时值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由于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包围封锁,红色根据地在外界看来,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随着红军长  相似文献   

10.
王建柱 《党课》2010,(9):118-119
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马海德1910年出生于美国,1933年到中国。1936年,他与美国记者斯诺一起到陕北保安访问,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在考察中他感到,根据地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同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于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舒云 《党史博览》2001,(5):25-27
一美国记者斯诺到红军大学来了。他左看右看、连连惊叹山沟里的这所大学。 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从西安进入陕甘宁边区。从6月到10月,他一直逗留在陕北。这位第一个走进神秘红都的外国记者向世界介绍了红军和红军的长征,轰动世界。1905年,斯诺出生在美国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曾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0年,斯诺来到中国,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了两年新闻系教授。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还认识了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介绍他去延安采访  相似文献   

12.
1941年初,准备回国的斯诺已经在中国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最充满活力的13年青春岁月。返美前夕,他又一次拜会了他十分崇敬的宋庆龄女士。宋庆龄动情地对他说:“你会回来的。我们算你是弟弟。你在美国是不会幸福的,你是属于中国的。”斯诺深深地为宋庆龄的真挚情谊所感动。当飞机腾空起飞的那一刹那,斯诺猛地掂出了宋庆龄那番话的分量,他突然意识到:“亚洲确实是我真正的故乡,美国反而是一片茫茫。我的形骸虽然离开了,但是,我的心却依然留在中国。”①确实,正如宋庆龄所预言的那样,以后斯诺曾三次访问中国。因为斯诺不仅属于美国,他更属于中…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刘少奇的早年婚姻毛泽东和刘少奇都是伟人,但在他们青少年时,在婚姻问题上,同样难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他们各自的家庭都为他们包办了一次婚姻。可巧的是,他们对这次婚姻都不承认,都在各自的革命征途中找到自己称心的爱侣。关于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如果不是他在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提起,也许不会被后人所知。毛泽东从1902年开始读私塾。1907年至1909年夏停学在家,白天参加田间劳动,晚上帮父亲记帐。但仍坚持自学。毛泽东作为长子,父亲让他读点书,只望他能帮助家里记记帐、打打官司、将来继承家业。为了能把毛绎…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民的老朋友,20世纪世界杰出的新闻记者、作家和评论家埃德加·斯诺(美国)曾在中国生活了13年,其中在当时的北平旅居5年。在这里他经历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写出传世名作《红星照耀中国》,掩护抗日志士脱险,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一1905年7月19日,斯诺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25年秋,斯诺考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他喜欢  相似文献   

15.
陈杰 《党课参考》2023,(24):105-110
<正>毛泽东一生结交过不少国际友人,美国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其中之一。1936年,斯诺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对红色区域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采访。在此期间,斯诺如愿见到了毛泽东,二人多次通宵促膝长谈。1939年,斯诺再次来到延安,对毛泽东进行了访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曾三次来华访问,每次都受到毛泽东接见。根据历次访问所搜集的一手材料,斯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为亚洲而战》《大河彼岸》等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情况,其中多次提到毛泽东,称他为“历史上最大的人民救星”。因此,斯诺被赞誉为“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6.
埃德加&#183;斯诺是世界著名新闻记者和作家,也是中国人民的真挚朋友。他出生于美国一个小印刷厂商家庭,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1928年夏,只有23岁的斯诺,怀着“寻找东方魅力“的好奇心第一次来到上海。他本来的计划是到太平洋彼岸的世界各地去历险。但是,到上海后,斯诺看到的是旧中国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中国人民在贫困、饥饿、破产和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情景,深深地震撼了这位正直、富有人道主义思想和求实  相似文献   

17.
1970年的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老朋友王牧师,几十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斯诺向毛主席提出这一请求。“王牧师?!”毛主席仔细地回想着。“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接着补充了一句。“35年前,35年前……王牧师、牧师、牧师……嗯!是他!”毛泽东想起来了。原来,斯诺想见的“王先生”,是颇有传奇色彩的“红色牧师”董健吾。“红色牧师”的由来量健吾,上海市郊青浦县人,1891年生,后来成…  相似文献   

18.
1960年访华 1960年7月初斯诺来华访问。当时他经济上比较困难,在饭店吃工作人员四角钱一份的饭。他说从1951年后,就没有正式职业,完全靠过去的积蓄生活,而写书在美国也赚不了多少钱。斯诺表示,过不了多少天,他就要破产了。  相似文献   

19.
1970年10月1日国庆庆典。在天安门城楼上,新中国的缔造青毛泽东主席同一位美国人并肩站立在城楼中央(见题图),向游行队伍频频招手。这位得获如此礼遇殊荣的美国人,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斯诺先生一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24口牛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光祖为开发西部边疆的人,后在堪萨斯定居_父亲詹姆斯,是小印刷厂生;母亲安娜生育二男一女,斯诺为最小的一个斯诺自幼接受I人主教洗礼,但他不信上帝。上中学时,学业一般,爱好文学和多种活动。13岁时参加重了军,一年内得过ZI放奖牌,并获“雄鹰量一f丫”称号_22岁,从密苏…  相似文献   

20.
1936年8月的一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碰到一个仪态大方、英姿勃勃、气宇轩昂的武将,正在和陈赓将军亲切地谈着话,不禁引起了斯诺的高度注意.斯诺从头到脚细细打量着这位不知姓名的将军,仿佛他身上隐藏着摄人的奥妙;好象在审定这位陌不相识者是块非常引人注目的奇材.司令员彭德怀见斯诺神情专注,目不转睛,就上前对斯诺介绍说:“你认出来了吗?这位就是著名的‘赤匪’、红十五军团的军团长徐海东,周恩来副主席正要介绍你去他的军团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