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海峡两边     
大陆邮工为居台同胞寻亲人一前年十二月,吉林省长春市邮政局收到一对从海外寄来的信,信上写着:「长春市九圣胡同一百三十二号吴凤仪、吴凤书收」。邮递员黄吉珂对自己负责的投递段很熟悉,九圣胡同最大的门牌号码是三十一号,没有一百三十二号。怎么办呢?他骑上自行车来到九圣胡同。他从胡同口开始挨户打听,一连走访了十几个大院,都没有找到线  相似文献   

2.
从沙滩到未名湖,留下了我近50年的足迹,录下了我从青年到老年的绝大部分生活。抗战胜利,西南联大解散,北大复校近尾声之时,我家移居东城区翠花胡同8号(现在的门牌大约是25号或27号)。这是个三进四合院,乃是明末建成的老房子,历尽沧桑。我们住中院。大门口挂着五  相似文献   

3.
秋叶 《北京观察》2005,(11):48-51
"鼓楼转儿"当书记 崔永年生于1942年,北京人.从东城区的方砖厂胡同,到酒醋局胡同、再到郎家胡同,几次搬家,也没离开过鼓楼.中学的六年就读于北京一中,老师称他"鼓楼转儿". 1966年,"鼓楼转儿"崔永年从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毕业,身为中共党员的他,带头服从学校分配,只身去了沈阳市塑料厂.  相似文献   

4.
重访故居     
《台声》2016,(2)
正1935年,我家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搬到与北沟沿大街(现名佟麟阁路)衔接的手帕胡同西口,老门牌丙字25号。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大门开在院墙东侧,门口一边一座小狮墩子。门框上排列4个门额,门眉上方有精制的砖雕花饰。我家在这里住了10年,是父亲——台湾作家张我军先生在北京住得最久的故居。进入大门后,过道左侧是门房,正面有砖雕影壁墙。前小院南屋是大客厅,西边有个车库。迈  相似文献   

5.
茅盾故居     
茅盾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先生最后七年,就是从1974年到1981年,他是在北京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度过的。 后圆恩寺胡同古朴幽静,巷子里有数棵百年以上的古树,枝叶繁茂,绿叶浓浓,13号是一座僻静、安宁的两进四  相似文献   

6.
舒乙 《北京观察》2011,(7):41-42
宫门口西三条九号(现十一号)是胡青先生的故居。宫门口西三条现在是一条有名的胡同,因为二十一号院是鲁迅故居,已辟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先生在这里住了两年多,那是1924年至1926年的事。这个时期,胡青十九、二十岁,叫胡玉贞,刚开始念大学。不过,他们的确是近邻。  相似文献   

7.
张立峰 《台声》2014,(6):66-67
<正>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昔年为在朝为官的台籍官员购置,原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移至前门大蒋胡同127号,即今日大江胡同114号。2010年5月,这座已有百多年历史的台湾会馆在北京最为繁华的前门地区重张。复建后的台湾会馆,既具有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又不失闽南文化元素,三  相似文献   

8.
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住熟了,总要或多或少地有些感情,当有一天突然地离开了,什么时候想了起来,说不定会跑来看看。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连你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想来走一走。是想寻找当年的人?是想重温往日的梦?实在说不准确。总之,就是想来走走看看。我年轻时在北京住过的地方,有几处常常出现在我的思念中,我最想去看看的,就是东直门里的那条羊管胡同。其实,我在羊管胡同只住了三年,比之我住过的别的地方,在这里的时间并不长。那么,为什么对这里如此钟情呢,以至在远离北京的那些年,只要想起北京来,就会自然而然想起羊管胡同。起初我还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后来我理了理在各处的生活,这时才发现,我在羊管胡同度过的这三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过日子。我在这里度过的三年,让我尝尽了生活的滋味  相似文献   

9.
未英胡同     
逝去的岁月和逝去岁月中的故事,像焚毁了的花朵,很难再拾起来,那些变成黑色或灰色的碎片都散落在哪儿了呢?50年代,我在北京断断续续住了三年多,大部分时间住在西单未英胡同四号,那是一条很僻静的胡同。四号是个三进大院,当时是总政治部电影处和创作室。第二进的北房改建为一个小型放映间,来看电影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元帅和将军,经常可以在那个简陋的放映间里看到罗荣桓、贺龙、萧华……等高级将领。1955年春我被列入“胡风反革命集团”可疑分子名单,就是贺龙在那个小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既是陈独秀旧居,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这里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其间,曾在北京绍兴会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西四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三条21号居住过。绍兴会馆 鲁迅是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到北京的,一时找不到住处,便借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鲁迅独自—人住在会馆西侧的僻静的“补树书屋”。 鲁迅在教育部的同僚,大多沉湎于各自的嗜好,或嫖或赌,或把玩古玩或摆弄书画。鲁迅生性俭朴,  相似文献   

12.
<正>"苦禅"由来李苦禅先生生前居住的柳树井2号,曾经是北平地下党的联络点。柳树井胡同位于北京西城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嘉祥里,西止复兴门南。明代属阜财坊,清代属镶黄旗。原称柳树井胡同,1965年改称柳树胡同。1980至1990年间拆除,原址现建有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建筑。李苦禅先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美术界公认  相似文献   

13.
郭隆 《北京观察》2020,(8):78-80
杨宝森艺术上取得成就,与其文武场分不开,除名琴师杨宝忠外,亦得力于余叔岩的鼓师杭子和,有此二人辅弼,唱、打、拉相得益彰,堪称"三绝"。沿菜市口十字路口向东,进入骡马市大街。在马路北侧的红线胡同17号(原麻线胡同6号),即是20世纪40年代京剧四大须生之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故居。  相似文献   

14.
东直门     
我虽说是个“老北京”,十八岁以前就没离开过,其实,我最熟悉的还是我出生并长大的东直门。在我两三岁上,家就从我呱呱坠地的羊管胡同搬到小菊儿胡同了,所以羊管胡同在我脑子里没留什么印象。我依稀记得,门前仿佛有一溜树,还有一片空旷的草地。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我先后两次去寻过根,连一棵树也没见到。唉呀,东墙南墙都各盖了两间房,挤成蜂窝了。二十年代我们在这儿住时尽管穷,可还有个院子啊!这其实倒也不足怪。八十年代我还重游过福州的仓前山和伦敦西北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住胡同的孩子来说,看电影是深深嵌在记忆里的一件快事。上世纪80年代以前,您如果问胡同里的人有什么文化生活?掰掰手指头,头一样就是看电影。对于住胡同的孩子来说,看电影是深深嵌在记忆里的一件快事。上世纪80年代以前,您如果问胡同里的人有什么文化生活?掰掰手指头,头一样就是看电影。电视呢?,那会儿胡同里的人,上哪儿看电视去?大多数人连电视机什么样都不知道,看电影却如家常便饭。记忆中,那时孩子们看电影的机  相似文献   

16.
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5号。1996年,初次拍摄采访齐白石故居时,跨车胡同内那种幽静、古朴,和浓郁的北京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年前,危旧房改造,辟才胡同和太平桥大街的扩展,把这个宁静的四合院周边的环境给破坏了。现在跨车胡同仅剩下了一小段,齐白石故居目前又处于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 齐白石故居院门朝东,路边的两棵杨树的距离标记了当年胡同的宽度。门楼的清水脊缺了一个角,红黑相间的木门因腐朽而出现了几个小洞,门楼的两边门墩见证着过去的历史,门牌上还写着跨车胡同15号。 1917年,齐白石刚到北京时,以卖画刻印为生,生活拮据,常辗转居所,四方寓居。大白菜是北京老百姓冬季的“当家菜”,每到冬季,家家贮藏大白菜,俗话说“白  相似文献   

17.
随笔(二则)     
长江上的话题 2001年下半年,长江委文联系统在长江上举办了一次笔会,我被邀参加。 我们从宜昌上了条名叫"大禹"号轮船,两层,由一拖轮带着。笔会成员吃住在船上。船溯流而上,过葛洲坝,穿三峡,住白帝城。 那天晚上,笔会安排我给大家讲课。晚饭后几十人挤在吃饭的舱里,满  相似文献   

18.
陈揆 《北京观察》2015,(9):36-37
<正>当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到来之际,让我们重温往事,向那些在没有硝烟的北平抗日战线上做出贡献的无名志士致以崇高的敬意。1937年7月,伴随着卢沟硝烟的离散,日寇的铁蹄踏进了北平,昔日高大的城楼上悬挂起侵略者的太阳旗,围拢在城墙之内的众多四合院落里的北平百姓由此陷入长达八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在这其中的两个四合院里曾经住过我最挚爱的亲人,而那里发生的真实故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悲沧——东总部胡同十五号这是一套标准三进的四合院,外  相似文献   

19.
祖国之爱     
对于国庆,对于祖国,我们都是从小一点一点认识的。 小时候,我家住在14号院。4号在斜对面。 4号是独户,姓王,他们家有一个奶奶,她的长孙比我至少要大上10岁。听他妈叫他大捆,我们这些比他小的孩子,叫他大捆哥。 大捆哥是我们那条胡同里最有出息的。胡同里的家长教育孩子,都说:你就跟大捆学学。 大捆确实好,全胡同里十多个上中学的孩子,上学往西走,只有他一个人往东,一去一回比别人多走一个钟头以上,他上的是市重点中学。大捆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0,(6):80-81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建于1890年前后,原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前门大蒋胡同127号,现为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