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物燃料不仅被视为矿物燃料的一般替代品,更被看好可作为用来治疗全球能源危症的"绿色灵丹"。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开发生物燃料。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生产量居全球第三。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应将燃料乙醇和生物燃料作为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战略重点,通盘规划。  相似文献   

2.
随着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作为一种可以替代油气的可再生能源成为许多国家主要发展的方向。其中美国和巴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生产生物燃料的大国,两国都力图在世界生物燃料市场上发挥领导作用,而美国更希望建立一个"乙醇欧佩克"来主导未来的世界能源市场,因此两国为了共同的目标选择合作。但两国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合作是一个复杂博弈的过程,不仅在国际层面受到双方政策的影响,也在国内层面受到各自社会行为体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生物能源:开拓低碳经济之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低碳经济需要发展生物质燃料,我国拥有开发和发展生物燃料的雄厚潜力。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高度,为充分满足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对新型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必须大力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使之成为替代化石能源的重要新能源,开拓低碳经济的广阔路径。  相似文献   

4.
粗放式经济的发展导致高强度的碳排放,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低碳经济给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规模较大加上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能耗高、碳排放强度大,为了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暖的危机,我们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国家要开征碳税,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的低碳经济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最终利用效率,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能源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倍受各国关注。为了争夺日益稀缺和宝贵的能源,不仅人与人之间大打出手,而且国家与国家也战事不断;此外,大量的消耗能源资源,尤其是矿物燃料,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我国是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能源短缺问题益显突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能源短缺对和谐社会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化解这一难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核电是当今世界电力发展的需要按现在的能源消耗速度 ,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虽然还有许多其它可利用的能源 ,如风能、水能、大阳能、潮汐能、海水温差、地热能等等。但是 ,这些能源大多很难在近期内实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应用(水电资源除外)。目前的环境清洁问题大部分是由使用化石燃料引起的。由二氧化碳等造成的温室效应以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正在全球范围内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座100万千瓦的燃煤电站每年要耗300万吨煤 ,产生的废物总量超过300万吨。只…  相似文献   

7.
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经济增长,使人类的物质财富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扩张。但是,由于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以使用化石燃料为基础,其生产和消费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将越来越难以持续。低碳经济是以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发展碳吸收技术,以及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消费模式更新和制度创新为途径,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生产效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挑战与中国经济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全球化以其强大的震撼力冲击了现有的国际关系体系。国际经济失衡现象加剧;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挑战;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所谓的全球治理,在金融危机面前脆弱不堪。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预示着全球化风险在日益加大。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暴露了中国以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性;金融安全问题突出;能源、资源的外部依赖性明显;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中国必须对全球化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公司治理模式的竞争,为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传统"内部人模式"公司治理理念逐步为"外部人模式"所渗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公司治理呈现出股权结构分散化、股权价值理念凸显化和董事会独立性增强化等共同趋势。中国公司治理制度的发展亦受到全球公司治理模式一体化的渗透,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已初步完成从"内部人模式"向"外部人模式"的形式转换;但囿于经济、法律、文化等因素的路径依赖,实现与国际最佳公司治理模式的实质趋同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一、大规模发展核电能够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当今世界,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最高政治会晤的主要议题。能源结构的改变将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世界银行认为:"使用清洁的化石燃料和技术,并提高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世界对能源的需求以天然气的增长为最快。天然气国际贸易价格通常与竞争燃料价格挂钩,并通过定价公式来定期调整。近年来,天然气国际市场方面明显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变化:天然气日益成为一种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商品;天然气市场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这两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天然气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布什政府外交政策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什政府实施了可能导致国际和地区战略格局根本性变化的外交政策调整 :建立适应 2 1世纪战争和威胁的新型军事力量结构 ;以发展美俄新型关系改变国际力量格局 ;在中亚取得地缘政治和能源保障的双重优势 ;力图主导全球贸易、金融、投资规则的制定权等。但仍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国际利益结构差异性、全球相互依存关系加强等国内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郑州新区依托河南省郑州市突出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综合交通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基础坚实、能源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宜人等特点。复合型郑州新区的规划和发展要以"复合城区"为核心理念;明确功能定位,夯实发展基础;凸显中牟在郑州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迅速改变北极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北极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国际地缘政治区域,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利益显著上升,北极升温和海冰融化对中国的生态系统、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沿海地区安全等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北极地区将变成一个新的能源和资源产地,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对中国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带来各种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生态的恶化。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向传统的国家主权提出了冲击与挑战,反思全球生态恶化,构筑全球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经济发展时期,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一方面促进政治文化传播的高效化与国际化,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对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并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面临"西化"的危险。因此,我们应权衡利弊,发挥网络对政治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威胁,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其实质是寻求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增长脱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运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变高碳生活方式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进入明治时期以来,近代工业文明给日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贫困与疾病的恶性循环。明治维新与霍乱病的流行密切相关,"殖产兴业"的近代化目标直接导致了肺结核的大范围蔓延,日本军代的近代化进程就是与脚气病斗争的历史。明治政府将公共卫生看做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对个人身体的管理和改造成为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能源国际合作和竞争都是国际体系内的突出现象。2012年以来,中国的风电和光伏产业连续遭受欧美反倾销等制裁。新能源领域逐渐成为中美经贸摩擦的重要领域。这些事件背后的意图不仅是因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影响到有关发达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和竞争力,而且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家之间围绕新能源发展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全球化和相互依存关系正在加深对国际合作的需求,并为国际合作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在应对全球能源环境挑战中,世界各国既有全球主义下的合作也有功利主义下的竞争。面对这种形势,中国的能源外交政策应该包括全球能源治理、国际交流对话、双边合作等三个方面。中国要倡导能源全球主义的发展理念,通过合作共赢参与和塑造国际能源体系,积极推动全球合作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发展及全球能源的共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