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奎 《实事求是》2006,191(4):10-13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是关于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交往中实现全面发展、彻底解放和自由飞跃的最高价值目标的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因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构建社会和谐过程是理想与信念、历史与选择、现实与价值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类及其所有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他们的力量和全部才能。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因此说,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前提和人文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前提和现实基础。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走向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社会成员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直接特征.在构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中,必须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行为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只有重视社会成员心理和谐,不断铲除体制上、方针政策上和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弊端,才能从根源上消除矛盾和冲突,为构建和谐社会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人》2006,(20):9-10
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民族地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效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和谐,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一个健康的肌体,是由一个个健康的细胞结合而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每个人的自我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整体的和谐.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的是自我和谐.实现自我和谐方能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胡冰 《理论导报》2005,(6):17-18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可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而社会生活中需要经常调整这些社会利害关系,才能构建起和谐社会.本文试从分析公民道德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入手,以寻求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方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继伦 《新长征》2006,(6):34-36
作为区域社会发展目标,构建和谐吉林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整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吉林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预示着吉林社会进步所要达到的新高度、新境界。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谐吉林建设虽然有着多方面的价值选择和实现途径,但本质上讲,就是要建设一个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利益协调的吉林社会。这一社会是能够让吉林民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安定有序、全面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德治与法治并举,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的社会。深刻把握这一范畴的内在规定和前提性根据,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社会运行机制,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社会有机系统具有内在的结构模式以及相应的功能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结构合理的社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结构不合理、结构性障碍而导致结构与速度、结构与效益、结构与和谐、结构与发展的矛盾。以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和谐,保障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协调与和谐,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方位和谐的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目的也是手段,能对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来,由于社会发展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不和谐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心理诱因,极大危害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和谐。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重视人的心理和谐建设。通过利益机制、心理疏导、价值观教育、民意表达等渠道使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与自然,形成和谐心理,这对缓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身心和谐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一种调和、融洽的状态.人身心的和谐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要构建和谐身心,经济是基础,教育宣传是重点.自身修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是由个人的和谐构成,为个人的和谐服务的。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个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相辅相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人和谐的构建,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又有个人内心修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发展与社会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顺达 《探索》2005,(5):105-108
和谐发展的本质就是社会公正或公平。和谐发展表现为“社会能力”的提高,表现为社会全面而协调的进步,表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公正或公平就是正义、善。和谐发展与社会公正之间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实现社会公正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所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社会公正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思想成果,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形态.以往在理论研究中存在一种倾向,离开生态文明来研究人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生态环境既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只有在生态文明中考察和思考人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真正实现人和社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健 《求实》2014,(11)
资本逻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是现代社会风险不断累积并最终威胁到人类文明存续的社会历史根源。只有超越资本逻辑,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的科学发展,才能打破资本逻辑发展模式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阻滞,并克服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风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15.
和谐心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和谐社会是个多维度的综合系统,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过程。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蕴涵着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又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自身的心理和谐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和谐社会的各种关系中,  相似文献   

16.
王効民 《探索》2008,4(1):119-122
考察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特殊状态,是千千万万微观主体相对满意的生存状态,是区别于危机、战争、革命的总体社会态势.实现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适度、有限斗争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是缓和矛盾、解决矛盾的结果.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众多深层次矛盾.释放、化解这些矛盾,避免矛盾的大量累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李振宇 《新长征》2007,(3):36-37
研究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属性内涵,可以从社会主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所决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璇 《唯实》2008,(10):53-56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通过结成丰富的社会联系来减少由于人自身和外部资源的匮乏所带来的限制,从而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完善个体人格;能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在通过个人相互联系的增强、国家政策的支持等措施提升社会资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警惕社会资本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人类为了达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经过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在引领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奋斗.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体现了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知与行之间互动互补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语境中,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原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共同体现新型现代性的本质属性,又交叉反映着作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及与其相对应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有机结合.正是在这种有机结合中,凸显其无与伦比的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动力,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实现人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反过来,社会的发展也为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