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彝族服饰文化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研究彝族服饰文化,发展彝族服饰产业,对于弘扬彝族优秀文化,开发利用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更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烈仪式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与勤劳生产、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彝族人民始终对自然万物、对祖先怀着深深的敬畏与感恩。这份深深的敬畏与感恩,演化成了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仪式,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神灵的崇拜。彝族人民的仪式感中的不少优秀成分对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彝族村落文化是彝族民众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物质与意识形态的总体反映,是彝族民众居住区域区别于其他民族居住区域的重要特征。保护和开发彝族村落文化,体现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而且是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蔡萌萌 《工会论坛》2010,16(2):155-156
彝族妇女的公鸡帽不仅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彝族人民长期以来的生存环境和历史痕迹,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具有社会形态、民族标识、角色规范等一系列寓意深远的文化现象和思维特征。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传递着彝族所特有的文化信息。研究公鸡帽所承载着的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彝族社会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理国时期,是彝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彝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控制中充当重要角色的习惯法也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彝族地区社会组织,日常生活及刑事法律方面均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习惯法规则,并在其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着比官方法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彝三古”(彝族文化、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独具魅力。在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中,文化资源是楚雄最大的发展潜力,文化旅游产业大有可为。贯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决策部署,楚雄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打造恐龙文化、元谋人文化和彝族文化三张名片为第一抓手,努力建设文化独具魅力、艺术独具特色、旅游人气集聚、产业快速发展的文化新高地,加快民族文化强州建设步伐,为富民强州和滇中产业经济区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7.
乐山彝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要促进乐山彝族地区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应该充分发挥其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彝族地区旅游转型。  相似文献   

8.
马边是地处四川西南边缘小凉山区的彝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异常丰富,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民族文化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马边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方向、对策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峨边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但其与提升黑竹沟旅游品牌形象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要努力构建繁荣峨边彝族文化的平台,积极培育和保护峨边彝族的特色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0.
民族节庆是民族文化和风俗得以体现的最佳平台,它与旅游结合能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在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类分类中,羌族俄尔瓦足节和彝族火把节并列其中,四川省是全国最大的彝族和羌族聚居区,这两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在旅游开发中却有较大的差距,火把节已经开发得较为成熟,而瓦尔俄足节还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1.
彝族家风是彝族文化的缩影,是读懂彝族的基因密码。建设彝区优秀家风,事关彝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事关彝区的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和谐繁荣。加强新时代彝区优秀家风建设,要抓住彝族家风家支化、习俗化、封闭性、稳定性等特点,从筛选彝族传统家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促进彝族优秀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时代精华,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发挥家支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加强各民族家风的交流与融通,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法律多元主义”的风靡使我们理性对待民间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法律多元的具体操作却无法趋一,当下中国依然面对着如何处理民族习惯法文化与主流法文化的冲突。通过对彝族习惯法及习惯法在彝族社会适用的透析,能为我们在看待民族习惯法文化与主流法文化的冲突中找寻到理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地处西南边陲小凉山麓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有17万彝汉苗族,遍布在230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里。长期以来彝汉杂居,以古老凉山为大背景的彝族传统文化与中原为依托的汉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使马边地方文化发展,既具凉山彝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又具有中原文化的先导性,正是这两种文化的长期融合,马边这块贫瘠的山峦里,诞生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学、音乐、美术的发展犹如不竭之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永胜县六德僳僳族彝族乡居住着5000人左右的他留人,在上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时确定为彝族。他留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明屁的“边屯文化”内涵。考察其历史文化渊源,他留人与明清以来的军民屯伍调卫关系密切,是典型的民族融合的后裔。  相似文献   

15.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通过历史文献或口头传承保存下来,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和民族古籍的保护传承,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彝族毕摩经译注》《大理丛书》《中国贝叶经全集》《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云南民族古籍译丛》等古籍精品的出版,在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建设、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素来就有“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东方人类故乡”和“世界恐龙之乡”的美誉。经过历史长年累月的积淀与民族的发展,楚雄彝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7.
建设进出大凉山和攀西经济走廊的重要中转站,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做大做强电冶工业,大力培育旅游文化产业,把峨边建成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的窗口和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努力实现建设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强县、四川原始生态旅游县和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县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8.
彝族习惯法之效力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于民族地区的地方习惯法是民族地区社会关系的主要调整器,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彝族地区民族习惯广泛考察的基础上,从民族学的视角对彝族地区习惯法的效力渊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态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将是今后数十年马边的重点发展方向,做好扶贫开发,抓好文化旅游产业扶贫是重要内容之一。彝族传统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马边民族文化独特鲜明、丰富多彩,但马边文化产业却数量少、规模小,马边文化产业扶贫开发任重道远,要重点抓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尽快拟定马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扶贫试点县,出台相关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整理生成一批文化旅游开发招商项目,让马边文化旅游产业迅速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20.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自古就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誉,是中原文化传人云南的重要通道,也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全市总人口549.5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54.73万人,占总人口的10%,有23种少数民族,是个典型的民族散杂聚居区。回族、苗族、彝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18.03万人、苗族17.68万人、彝族17.44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