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威的效应     
小布 《党课》2006,(8):32-33
不久前陪着母亲去医院看病,母亲相信专家,自然就挂了“专家号”,等了整整一上午,总算排到了个儿,可专家几分钟就给开出了药方。我看了看药方,跟我家附近社区医院开的几乎一模一样,可母亲却如获至宝,一路上都在念叨:“人家是权威,人家是权威。”权威,在这里如同灵丹妙药,单是“名分”就让人不得不仰视膜拜。  相似文献   

2.
多爱20年     
张军霞 《党课》2010,(6):89-89
他追求她时,追得很苦,因为她的母亲坚决反对。原因只有一个,两家的距离太远,而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母亲的掌上明珠。况且,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而她名牌大学毕业,在大公司工作,算得上是白领,怎么看也不般配。  相似文献   

3.
1946年4月8日,6岁的秦铁跟着母亲去机场迎接从重庆回来的父亲。秦铁期待着因为笑声很大而被他称为“母鸭子”的父亲回家。但飞机却没有从天上下来。几天后母亲告诉他,爸爸坐的飞机失事了。  相似文献   

4.
散步     
莫怀戚 《党课》2014,(24):124-124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相似文献   

5.
<正>小时候,特别喜欢一件红色毛衣。可能因为经常穿吧,手肘处的毛线磨穿了一个大洞,特别难看。我哭着跟母亲说了这事儿。母亲拿起毛衣看了看,说,我来想办法吧。母亲用金黄色的毛线,在手肘处织出了一朵美丽的花朵。结果,因为母亲的匠心独运,手肘处变成了格外出彩的地方。以后,当我穿着这件毛衣出门玩时,都会时常故意抬高胳膊,立刻就会听到旁边的人说:"哟,好漂亮的花啊,真好看!"母亲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而  相似文献   

6.
付春阳 《奋斗》2014,(10):63-64
当年,赵一曼烈士被押上去珠河县的火车时,她知道日军要将自己枪毙了,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的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相似文献   

7.
我出生在津南区葛沽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村娃子。小时候听母亲说: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有力气、会开车,在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母亲说,“你爸不仅比别人多挣几个工,就是看他会开车,以后日子也穷不了。”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嫁给了“没车没房”的父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之后有了我。2002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当时,我成了村里的骄傲,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父亲、母亲更是为我高兴,送我上学的头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捞了喜面庆祝了一番。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2):74-77
一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相似文献   

9.
寡母教子     
李伟明 《求贤》2008,(11):45-45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父歇(chù)在朝中说话很有分量。一天退朝之后,他去见母亲。进屋一看,年迈的母亲正在纺麻。公父歇说道:“像我们这样有地位的家庭.不愁吃穿.干吗还要纺麻啊?”其母听后面露愠色,叹息道:“鲁国让你这样的人做官.看样子离亡国不远了!”  相似文献   

10.
5个字的情书     
母亲有一封信,被她收在放证件的袋子里,而且压在最底下,是我在帮她找东西时,偶然发现的。看信封上的邮戳,已是二十多年以前,因为时间的缘故,使得原本白色的信封已经发了黄。见信封上是父亲的字迹,我很奇怪,母亲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又多,没能有机会上学,所以大字不识几个,她哪能看信呀?而且,父亲为什么要给母亲写信?于是,我就玩笑着问母亲:"妈,爸还给你写过信啊?是不是情书呢?"  相似文献   

11.
母亲邵华     
低调做人 母亲是在“文革”期间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母亲的心情十分沉郁,再加上那时我父亲身体不好,我又年幼,还有我外婆也需要母亲的照顾,有时候我姨妈和姨妈的孩子也经常会到我们家里来,所以我们这个家就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里里外外,种种事情,母亲都要顾到、想到。那时候母亲每个月工资有限,她月月精打细算,以维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但即便这样,母亲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在工作上有所松懈,而是更加认真细致,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12.
乡情和往事     
龚育之 《湘潮》2004,(3):56-57
我的母亲生于宁乡,在我很小的时候逝世,归葬于宁乡。父亲是长沙人,籍贯从父,但我过去填的是湘潭,因为我出生在湘潭。1929年我父母在上海怀的我(所以我的学名叫振沪)。那时父亲在党中央机关做地下工作,母亲“住机关”作掩护,秋天父亲被中央派遣跟邓小平同志一起去广西,策划百色起义,就把我母亲送到湘潭姨母家中去分娩。百色起义的日子是1929年12月11日,半个月后,我就出生了。以后,母亲又随父亲奔波在外,病死于长春。我在长春上的小学。后来又到天津,恰逢七七卢沟桥事变。父亲带着我逃亡。因为日军侵占,平汉和津浦铁路北段已不通车,只能乘船绕…  相似文献   

13.
去扎门乌德     
武歆 《党课》2013,(16):111-112
第一次去蒙古国,是去扎门乌德。止出边检站,忽然感到热气袭来,铺天盖地,没有任何躲避的空间。似乎到处都是灼热的阳光,一座建筑物上面的蒙古国旗,因为没有风的缘故,并没有猎猎招展。我看了周围,建筑物都不高,  相似文献   

14.
谁说“笑比哭好”?我就最怕母亲笑。母亲一笑,就露出那孤零零的一颗牙,让我看了心酸。要知道,母亲还不到50岁呀!  相似文献   

15.
井人 《党史博采》2007,(2):50-53
<正>毛泽东:“这伢子,我喜欢!”毛远新是1941年2月14日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出生的。母亲朱旦华临产去医院那天,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厅长的毛泽民,因为忙于工作未能陪同前往。一周之后,毛泽民决定给孩子取名“远新”。他意味深长地说:“中国革命任重道远,孩子是在新疆出生的,我看叫远新挺好的。”  相似文献   

16.
赵文静 《党课》2010,(9):106-107
母亲来城里,提出想要去赶集。我很不以为然,放着多家环境优雅的大商场不去逛,偏要去集上挨冷受冻。但是母亲一再要求,我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与父亲的深厚感情郭绪忠1938年5月,周恩来的父亲周邵纲老先生因浙江绍兴老家已陷敌手,启程专来汉口投靠周恩来。周恩来的母亲早逝,留下父亲和两个弟弟。12岁那年,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去东北进校读书。以后,在繁忙的学习和革命斗争中,周恩来从没有因为对...  相似文献   

18.
从小到大,全家人盖的棉被,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挑选最好的棉花,雪白而松软。这件事,母亲最拿手。每年秋天,母亲都要去乡下转转。买最好的棉花,然后坐长途车返回。我说,不用那么麻烦,城里有现成的棉被,买来就能盖。母亲说,现成的棉被,哪有我亲手缝的好?确实,母亲缝制的棉被,厚实、温暖、柔软。盖着这样的被子入睡,连梦境都温馨。长大了,成家了,母亲再缝棉被时,总会这样说一句:“过来,我教你缝棉被。”我说:“还用学?我早就看会了。”母亲叹一口气,就什么也不说了。时光如流,母亲渐渐老去。有一  相似文献   

19.
到巴黎的人都会去看卢浮宫、塞纳河、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和香榭丽舍大街……然而,除此以外,我还去看了巴黎的下水道。因为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相似文献   

20.
父亲去得早,我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转眼间,母亲老了,我也长大了。为了照顾母亲,我就在附近的一个煤厂打工,轮到自己休假,就回家陪陪老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