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台湾高山族的居住类型、居室结构与布局等方面的内容,系统总结了明清台湾高山族居住民俗文化的历史特点与文化特色,并与南方其它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作了相应的比较,就居住民俗文化与社会历史条件与生态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索,进一步阐明了地区民族居住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历史透视,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的华南少数民族 ,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的少数民族 ,他们在特定的生态地理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中 ,充分利用华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维系本民族的生产与生活 ,逐步形成了华南地区少数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与特点 ,进一步促进了华南地区各民族社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异龙湖流域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典型时期。 水利淤塞成为异龙湖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表征及治理重点。 尽管在异龙湖的治理和开发中存在利益博弈和论争, 但为应对生态环境问题, 修治水利和恢复生态成为区域民众的共同利益, 生态环境变迁成为促进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的主要动力。 异龙湖的小流域个案, 反映了明清时期云南高原湖泊开发与生态变迁、 社会运行的关系, 同时也说明高原湖泊水利社会史研究应重视区域地理环境, 并在生态环境变迁的视角下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地名的文化生态分析——以岭南部分地名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彬 《学习与实践》2006,(8):145-150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既可悟、又可视的特点,体现着自然、社会的双重性,进而使得地名学成为边缘或交叉学科。作为语言景观的地名,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地名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能折射出地理环境的特征,反映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特征的认识。此外,它也反映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关系,体现着文化生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多内涵丰富,色彩缤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们适应其赖以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不但在过去,直到今天仍对少数民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少数民族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我国各少数民族不论其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水平或处于什么样的地理环境,都不可…  相似文献   

6.
曾丹 《北京观察》2006,(2):51-51
衣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环,而衣饰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论发展与变迁,从古至今,都具有延续性,统一性及发展性.在当今我国与世界接轨,东西文化迅速交融的时刻,在兼收并蓄世界衣饰文化精华的同时,我们不应在眼花缭乱的西方衣饰迷宫中迷失、沉醉,而数典忘祖;应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优秀的中华特色,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我们优秀的服饰文化,不让这璀璨的瑰宝成为尘封往事.  相似文献   

7.
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民俗文化,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主要表现了其原始性与分散性的特点。本文从墓地选择、葬具构成及丧葬礼仪几个方面,反映明清时期,乃至近代,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民俗文化演变的历史状况,从一个侧面认识台湾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与特色,通过比较,从更多方面透视台湾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冯贤亮 《人民论坛》2021,(3):110-112
明清时期的江南,在中国区域发展史中颇具核心性,是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样貌、基本特征以及各种问题意识归纳的试验场。明清时期江南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变迁,能够有力地观照出社会的变动和王朝统治的因应等内容,反映出江南的地方文化、政治文化、精英文化、生活文化与家庭文化等的多样化特质。包容性、创新性、引领性与时代性可以代表江南及其社会文化的核心表现与精神标识。  相似文献   

9.
集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与城市中的市场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集市积淀着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不同文化与民族交流的重要空间,具有地区性、民族性的特征.在变迁的社会中,少数民族集市是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连接点.少数民族地区集市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整个社区网络的纽带作用,使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20,(4)
巍山是文化古城,被誉为"文献名邦"。明清时期是巍山教育的高度发展时期,表现为:庙学进一步发展、书院趋向正规化、义学兴起、经堂教育进一步成熟、科举人才辈出。究其缘由可分为明清时期的中央政策积极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统治者左氏高度重视巍山地区的教育以及儒学思想的渗透。研究明清时期巍山地区人才辈出的缘由,对我们当下教育的发展,边疆的稳定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Without silver or flowers a girl won't be a girl," an old Miao minority saying goes. Silv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culture, found to this day mostly in Guizhou Province, but also across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Yunnan, Hunan, and Hainan provinces. All political affirmations and connotations aside, China's various traditional minority dress codes have had an extensive influ-ence on clothing hangers (inter) nationwide, comprising the full scale from hard-to-handle fabrics to exuberant em-broidery to fantastical earrings.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历经了千年时光的冲刷,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多民族文化,逐渐成为国际文化中一簇璀璨的星团,彰显着我国不可忽视的国际地位。少数民族文化是这一星团中一颗颗耀眼的星光,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性。在开放的国际格局下,诸多艺术设计都包含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本文结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概述,以及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分析,从衣着、美术、建筑设计和舞蹈创作中详细阐述民族文化在艺术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邱萍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5):100-104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构建于原始宇宙观的基础上,并在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蕴含的古远原始意象,孕育了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观念,由之形成的形象的精神内核决定了少数民族最初造型观念。以追求情感表现为目的,以感性形象为基础,在经历了重构审美形象的心路历程后,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14.
民族社区基于文化传统产生的价值信仰、社会规范,在民族社区的森林管理中发挥着显著的促进合作、改善激励的效果。黔东南苗族侗族社区基于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形成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体现了民族社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朴素生态观;基于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规则、制度和组织机制,表现出管理原则、管理策略、管理主体与管理方式的独特性,其地方权威—乡村精英的作用、激励—奖惩机制和合作—协商议事机制在社区森林管理中效果明显,在社区森林经营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社区内生的森林经营、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根据贵州的实际区情 ,建议国家应将贵州作为全国生态建设投资的重点省区 ,以确保“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工程”的顺利实施。为此 ,针对贵州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认为今后应在充分发挥长期形成的生态建设经验模式基础上 ,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推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完善“四荒”拍卖政策体系 ,尽快建立生态建设评估机制 ,积极开发地方绿色农副产品 ,大力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和本土化特色经济 ,开发环保替代产业和增加就业 ,以切实推动解决贵州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族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旅游日益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民族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在开发过程中要立足自身实际,适当超前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当地居民为主体,旅游项目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注重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上看,民族生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的文化在生态系统多样性中的应对、调适与适应,衍生出不同文化下的生计方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生计方式的差异性。地球生态系统本无脆弱性,只是由于特定民族文化作用于生态系统时,出现了文化与所处生态系统的偏离或脱嵌,造成了生态失衡。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乃是文化所致,文化选择与生态系统的匹配性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类要生存发展延续下去,就要将人类文化造成的生态失衡通过文化间的制衡,达成文化与生态系统的耦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的是位于贵州省南部中黔桂交界一带苗族、布依族对当地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方式多样性的传统作法及在现代社会中所存在问题。文中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多元文化在生态保护中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玫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4):114-117
因为历史及居住环境等因素,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和载体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本民族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体现在本民族妇女身上仍然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了她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延缓了现代化进程。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通过外界的新文化、新思想,来消除少数民族妇女自身障碍,这是促使她们能够自觉地改变旧有观念,进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关键;是促使其个体健康发展继而融入到人力资源优势整体中的关键;也是建立新型农村、塑造新型农民,让弱势群体共享社会成果,构建和谐社会、向现代化积极迈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生态意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认识、新价值判断和新的社会实践.农民具备高度的生态意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我国部分农民欠缺应有的生态意识是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重要原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国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民生态意识,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