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国以来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概括和总结的一系列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多方面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多方面的规律,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先导和直接的思想来源.我们要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来看待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能轻率地加以贬低.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过;当着1927年冬天至1928年春天,中国游击战争发生不久,井冈山的同志们中有些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个疑问。“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革命运动“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那么,中国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呢?它包含了哪些内容呢?我的理解是:中国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基础就是把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关于不平衡的原理运用于中国,把不平衡的原理与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战争结合起来。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承认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3.
"二次革命论"和"两步走"是内容相近,又完全不同的两种革命战略.只有弄清楚了"二次革命论"和"两步走"的内涵,弄清楚各自的理论渊源,才能正确判断党史上的理论是非,准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才能说清楚新民主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式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日益结合的产物。北伐前,党已初步形成新民主主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时期,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的总结,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遂以完整形式表达出来而臻于成熟。一、系统地形成了新民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和作用 (一)指导革命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出色地指导了土地革命;毛泽东的持久战方针,科学地阐明了抗战的客观规律,为争取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正确道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建国以后,在《共同纲领》的指导下,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我党进行了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胜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二)治国理政  相似文献   

6.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国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泽东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特点、革命性质、革命动力、对各阶级政治态度作出正确论断之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中国社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唯一能够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现在和将来提供正确、系统、完整指导的知识系统,就是我们的理论自信.我们有这一理论自信,是因为这一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检验,能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解释过去取得的成就,指导现在和将来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临颍县南街村是中州文明一枝花。南街村党组织从本地实际出发,正确、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形成了经济繁荣兴旺,思想健康向上,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他们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呢? 一、下大力建设精神文明 1.灌输革命理论,树立正确思想。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们党在政治上、理论上达到成熟的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情况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毛泽东思想,这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武器。毛泽东同志善于总结全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们党面临着极其繁重的历史性任务,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第二次伟大而壮丽的革命。要完成这次更深刻、更艰难的革命,条件很多,但“关键在于我们党,在于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因为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新的伟大实践需要新的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第一次革命所以取得伟大的胜利,根本的一条,就是有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第二次革命要有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最新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在1946~1947年间,中国言论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新五四运动"主张.一是国民党主导下的"新五四运动";二是共产党主导下的"新五四运动";三是美国主导下的"新五四运动".这三种不同的"新五四运动",对五四的解释互不相同,但又都是政治性的,都是从现实的政治需要出发,为各自的政治立场服务的.所谓"新五四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民众动员运动,它反映了战后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分化互动及中国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一次席卷全国、有着社会各阶层民众参加、具有巨大声势和威力的群众运动.它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并长时期持续而影响深远,与当时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并逐渐扩大的信息网络密切相关.五四运动从孕育、发生到发展,学生与商会等信息组织网络、信息媒介网络(报纸杂志)以及交通与邮电等信息网络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而进行统一斗争的伟大纲领,一个多世纪以来,《共产党宣言》引领无产阶级和各劳动阶级进行着不懈地奋斗,使世界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共产党宣言》原则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与落实。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新时代宣言"。十七大的伟大贡献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与影响,多年来评价不一。64年前,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召开期间说过:“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杭州 《理论建设》2020,36(1):99-104
通过对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回顾,其争论焦点可归纳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对于这两点,研究系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是研究系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推车撞壁’式"路径,另一条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社会主义--‘曲突徙薪’式"路径。学界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论战中局限性的研究并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过度关注了由外在客观条件造成的必然的不足--"外生的不足",而忽略了由内在主观条件造成的非必然的不足--"内生的不足"。应尽量排除两派共有的"外生的不足",聚焦于"内生的不足"。在"推车撞壁"式与"曲突徙薪"式两种观点的互诘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暴露了其国际视角逻辑的"内生的不足"。这种不足不仅无助于论证其"曲突徙薪"式观点,还逐步演变为错误的理论,导致了错误的革命实践。对"内生的不足"的反思凸显了实践观点与辩证方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三省四市,行万里路,与地方领导多次谈话,深切关注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影响深远的社会主义“隆中对”。它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对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论证其履职期间出现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和对毛泽东的严重的个人崇拜,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文章通过对1966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八届十一中全会和八届十二中全会的研究,阐明这届中央委员会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并为其正名,应该承担重要的领导责任.  相似文献   

18.
"五四"一词涵盖了政治与文化两个层面的历史内容,它对中国现代政治和文化发展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国现代史上发生的众多思想文化问题争论,都可以从"五四"思想资源中找到源头,"五四"成了评价政治与文化问题的强势坐标.几十年来的"五四"评价,应时代权势之变化而有过不同的取向,而最重要的评价取向,则莫过于两次:一次是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即"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另一次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即"五四"运动6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9.
郑奇志 《党史纵横》2008,(12):50-51
“我是激进的” 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广大爱国学生对蒋介石的卖国行经极为愤慨,当卖国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传出后,北平大中学校学生,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和北平学联领导下爆发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相似文献   

20.
曹应旺 《党的文献》2011,(1):99-105
"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的形成过程,经过了十六大至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提出和酝酿、十六届五中全会后至十七大之前的系统阐发、十七大之后的发展三个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科学分析时代环境和我国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客观可能性,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