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鲁金斯学会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皓 《国际观察》2006,74(3):41-48
本文将讨论思想库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作用,重点考察和解读布鲁金斯学会近十年来在美国对华政策几个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输入和影响,为中国的美国研究者认识美国思想库如何影响美国政府对外决策提供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平台.  相似文献   

2.
美国不仅在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对日索赔等问题上起主导作用,在关乎中国利益的其它问题上也同样蛮横无理。美国在对待战后日本档案的问题上,同样无视中国,致使中国对日索赔失去重要档案依据。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呈现不少新的特点。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全面理解这一问题,已引起国际经济学者浓厚的兴趣。作者从美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的原因、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适时更新及其创新特点以及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再认识等4个层面进行了阐述,指出我们应充分看到这些变化,又指出,尽管如此,自我调节仍改变不了资本主义体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因而最终的历史结局也无法改变。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以政治新思维为基础, 从“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出发, 为给苏联 的经济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致力于核裁军,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苏美在对待“战略防御计划”的态 度上存在分歧,因为苏美双方都把对方看成自己的威胁。核裁军思想及其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美国 的作用。戈尔巴乔夫对美国军国主义化的揭露,也有利于人们认识美国的霸权主义。但由于苏美意识形态的 对立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指导思想的变化,核裁军战略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5.
美国与古巴两国领导人宣布两国将就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进行磋商。美国愿意改善其与古巴关系的动机主要包括:奥巴马总统认识到美国对古巴的制裁不成功;美国不希望继续失去古巴市场;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希望美古改善关系的呼声与日俱增。古巴愿意改善与美国关系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美古关系的改善将对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古巴自身的发展前景、古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但美古关系在实现彻底的正常化之前,还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难题,如美国能否尽快放弃对古巴的经济封锁,如何对待古巴革命胜利后两国相互没收的财产,美国是否同意将关塔那摩归还古巴,以及古巴是否愿意在政治领域做出让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国际条约六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两个学科总结中国与国际条约六十年的得与失,阐释了中国与国际条约关系的特点,总结了中国形成的独特而不断演变的国际法观念,以及中国在条约外交中扮演的参与者、负责任者、维护者、倡导者和批判者角色。最后指出中国条约外交和条约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如何认识和对待国际条约,如何在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之间做出巧妙的平衡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中下叶,美国华工对开发美国西部和修建横贯美国东西部大铁路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美华人和美国其他各族人民共同造就了今日高度发达的美国经济和社会文明。但在美国历史上,华人遭到了不平等对待,深受歧视与排斥。从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到1904年美国政府要求续订《北京条约》,许多排华运动大都是由美国政府主导的。这不能不引起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与反抗。就在美国政府向清政府提出再次续订《北京条约》时,海内外中国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不但共同抵制美货,还通过文字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本文着重介绍美国华人的历史贡献和悲惨遭遇,以及反美华工禁约文学的产生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网络威慑理论研究是美国新一轮威慑理论研究的重点。美国网络威慑理论研究是顺应美国军方扩大威慑领域的要求而出现的,其目的就是为美国实施网络威慑战略张本,并为完善该战略出谋划策。美国网络威慑理论研究近年主要围绕“归因问题”、如何传递威慑意志与决心、如何进行拒止威慑和惩罚威慑等问题展开。下一步,美国网络威慑理论研究的重点将是:如何对潜在对手进行惩罚报复?如何界定网络攻击在哪些情况下等同于武装攻击?如何解决报复过程中的相称问题?如何对不同行为体做到“量体裁衣式威慑”等。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为何解除对苏丹的制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11事件后不久,联合国解除了对苏丹持续5年的制裁。虽然制裁解除与否对苏丹无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制裁本身实际上形同虚设,但制裁的解除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其中包括苏丹政府在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上的态度变化,苏丹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美国对苏丹政策的改变,以及苏丹所蕴藏的丰富石油资源等。  相似文献   

10.
浅析当今美国的冷战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美国以冷战的“胜利者”自诩,不仅没有改变冷战时期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形势,反而更加强调要用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制来改造世界。那么,后冷战时期,美国坚持冷战思维到底要在国际上扮演什么角色、给国际社会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一、美国冷战思维的特征及表现所谓美国的“冷战思维”是指在战后持续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中,美国政界、学界及舆论媒体等分析国际形势、观察国际事务特有的思维模式或认识框架。美国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冷战思维是冷战的思想基础并延续于整个冷战时期。冷战结束…  相似文献   

11.
1983年4-5月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和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的拉美研究委员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理查德·R·法根及其夫人维多利亚·舒尔茨来我国进行六周访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举行了四次学术报告会。法根教授在题为《如何认识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的学术报告中,阐述了1960年以来美国对拉美政策的五个基本目标:一、保持或加强美国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欧亚基金会是美国在前苏联地区实施民主渗透活动的重要机构。了解欧亚基金会在中亚的活动情况,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美国的中亚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9·11事件”已经过去两年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这仍然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从两年来美国采取的行动和官方公布的各种文件来看,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并没有重大变化,美国国内出现的有关“新帝国”争论的实质,是如何使美国拥有的霸权地位长久地保持下去。从“霸权国”到“新帝国”,对全球主导的方式变了,但实质未变。所谓“全球战略”,如果用一个公式表示的话,就是“全球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力量×方针或政策)”。“9·11事件”使美国全球战略变化最大的部分是“手段”,包括如何认识美国的力量和怎样使用  相似文献   

14.
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与演变国际关系学院于晓辉40多年来,尽管美国对台政策不断调整与变化,但是把台湾与大陆分离,在两岸关系中实施“双轨政策”这一主线却始终未变。系统地了解和把握美国对台政策演变,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认识把握美国对台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负责为美国决策层提供信息情报资源,在美国制定琉球政策与认识钓鱼岛问题的过程中,都离不开CIA所提供的报告与备忘录。通过已解密的CIA文献,可以审视战后美国琉球政策的形成、美国琉球返还政策的演变以及美国对钓鱼岛问题的早期认识。根据对美国情报文献的分析,美国决定长期管制琉球基于对立面的前景判断和琉球群岛的战略价值;美国返还琉球是主动行为和被动过程;美国对钓鱼岛问题的早期认识深刻,但前景判断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从佛兰兹·迈克尔(Franz Michael)、费正清(John K.Fairbank)和鲍大可(A.Doak Barnett)开始,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已经历经四代。进入21世纪,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年轻学者在美国对华政策辩论中表现活跃。这一代的年轻中国问题研究者如何看待中国崛起,他们的观点将如何影响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制定,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理想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指导理论。冷战结束后,理想主义的影响有所增长,这是导致中美关系复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理想主义思潮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外交理论界对冷战结束的原因、冷战后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新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目标等问题的看法。了解这种背景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美国有关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盟对华军售禁令有其历史背景。禁令迟迟无法解除,一是美国的阻挠,二是欧盟内部 意见不统一,三是借此向中国施压。但这一禁令的解除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应冷静对待。  相似文献   

19.
欧洲国家对美关系考虑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欧洲国家在对美国的认识上没有根本性差异,其分歧主要在于如何与美国打交道,准确地说,在于以何种方式可以有效影响美国的政策。英法等国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分裂在较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处理对美关系的分歧而引起的。不论是英国代表的“团结派”,还是法国和德国代表的“抗衡派”,都希望能够与美国保持联盟关系。但“抗衡派”与美国的矛盾由于是围绕世界秩序以及各自地位和作用而展开的,双方均难做出妥协,并因此将改变大西洋联盟内部关系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重返亚太”、中美战略竞争升级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战略家休·怀特(Hugh White)提出了与中国“分享权力”的建议。他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正在引起世界战略力量和政治力量分配的改变”,“美国最好的选择是分享权力,把中国当作平等的一方来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