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改后刑诉法第182条标志着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确立。在起诉、审判之间植入庭前会议程序,符合刑事诉讼的规律。但具体如何运作,法律及司法解释都没有详细的说明。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推动庭前会议制度的理解与适用。一、庭前会议程序的功能定位庭前会议程序,是指在开庭审理前,人民法院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与审判相关  相似文献   

2.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一、任命杨临萍(女)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二、免去裴显鼎的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第一巡回法庭庭长、审判员职务。三、任命韩维中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庭长,免去其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职务。  相似文献   

3.
莫湘益 《法学研究》2014,36(3):45-61
为了促进集中审理的实现,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庭前会议程序。从规范分析的视角可见,该程序主要处理与审判相关的程序性争议,具有证据开示、非法证据排除、争点整理、沟通说服、程序分流和调解和解等六项功能。庭前会议既为集中审理做准备,又间接过滤不当起诉,以保障人权。通过样本分析可见,某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将庭前会议中的证据异议等同于法庭质证,赋予庭前会议以裁决效力,这反映出司法实务部门过度追求效率的倾向。庭前会议制度的生长,应当在程序法定原则之下,既尊重庭审的中心地位,保持庭前会议与庭审的平衡,又充分释放其功能和影响,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倪代建 《法制与社会》2013,(18):123+127
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审判时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即庭前会议阶段和法庭审理阶段。从诉讼公正和效率两个方面看,非法证据排除在法庭审理之前完成为宜,但我国目前一元式的诉讼结构要求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性裁判应当在法庭审理阶段完成。为此庭前会议阶段和法庭审理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应完成不同的功能,既达到在庭前会议程序中完成非法证据排除的效果,又不失在法庭审理阶段应有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安排,同时也应具有对非法证据排除后果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5.
成小爱 《北方法学》2023,(6):123-134
2021年《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了以远程方式审理刑事案件的基本方式。远程刑事审判与传统审判既有共性,又在审判理念、诉讼规则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作为以效率为价值导向的审理方式,远程刑事审判呈现出限制权利的审判、介于书面审理与言词审理之间的审判形式等特点。由于存在这些内在局限,因此实践中大规模应用欠缺正当性。作为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审判形态,远程刑事审判为数字时代审判方式的革命性重构,其在整个刑事审判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定位,并非传统线下审判方式的远程化或自动升级。因此,传统的审判理念与原则在远程审判中作用空间有限,理论上用传统审判应遵循的理念、原则来质疑远程审判的正当性并不恰当。基于远程刑事审判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未来首先应当赋予远程刑事审判在整个审判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重塑,从而实现技术与规则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是刑事诉讼法修订后新增设的程序,作为庭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诉讼价值理念.但是,由于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为了使其应有的功能能更好地服务于刑事司法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在不违背立法初衷的前提下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评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保障案件当事人的刑事诉讼权利,提高人民法院审判的针对性和实际法律效果,促进司法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7.
正一、庭前会议的功能定位(一)庭前会议的功能为了实现庭审的集中、充分、高效审理,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这一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庭前会议程序"的全新制度设计,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刑事诉讼制度发达的国家都比较重视庭前准备程序包括庭前会议程序。例如,英国的答辩和指示的听审程序以  相似文献   

8.
刑事审判的基本任务在于解决控辩双方关于被告人定罪量刑方面的争议。但在现代刑事诉讼中,这种争议不是南审判机关一次性处理,而是通过初审程序、上诉审程序分阶段、重复审理加以解决。这种做法既可能造成诉讼的拖延.又无法保障多次审判一定更有利于确保案件质量,促进控辩双方纠纷解决。现代各国之所以设置刑事审级制度,不仅在于案件经过一次审理就产生法律效力本身具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而且在于刑事审级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08年8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0次会议通过,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本期特约参加司法解释起草工作的法官、专家联系审判实践就有关问题展开加以研讨,希望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如何正确适用诉讼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公诉案件庭前会议制度是我国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将对进一步规范刑事审判程序,提高司法效率,彰显程序公正,推动中国特色司法制度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一、域外的庭前会议制度考察庭前会议属于刑事诉讼庭前程序。发达国家对刑事诉讼的庭前程序规范比较完善。有论者认为,我国的庭前会议程序,美国称之为庭前会议,德国称之为中间程序,法国称之为预审程序,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庭前整理程序[1]。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读。所谓的庭前整理程序、预审程序等是刑事诉讼的庭前程序,而庭前会议仅是庭前程序的一部分。特别是德国的中间程序,  相似文献   

11.
从刑事诉讼立法和理论上说,法庭审理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心之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庭审前的活动,事实上在司法实务中,庭审准备特别是庭前调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法庭审判活动。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此缺乏深入的研究,冈此,本文拟就人民法院的庭前调查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庭前调查的性质现代刑事诉讼是建立在审判、控诉、辩护三大诉讼职能分立的基础之上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专属行使,其中心任务是对起诉方的指控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施行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审前案卷全部移送制度、庭前会议制度、侦查人员出庭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或机制的确立,会对刑事审判认证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应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完善认证制度,确立当庭认证为主、延迟认证为辅的认证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审判中心主义及其对刑事程序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审判中心主义是法治国家公认的一条基本刑事司法原则,它是民主社会公正彻底地解决政府与个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客观需要,对于两大法系的侦查、起诉、法庭审理和上诉程序以及刑事证据法则都有重要的影响。我国诉讼法理论通说承认这一原则,但在现实司法中审判尚未成为刑事诉讼的中心,应当采取有力措施逐步由侦查中心主义向审判中心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是控辩制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是审判公正和效率的基本保证。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律师发挥辩护职能,也有利于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从而提高审判质量。我国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刑事诉讼中的庭前政局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新间接审理主义 “庭审中心主义改革”的主要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华 《中外法学》2016,(4):845-864
自1979年以来,刑事审判制度尽管历经多次变革,却仍然保留了一种新间接审理主义的审判方式。刑事法庭将公诉方案卷材料奉为庭前查阅和当庭调查的对象,使得证人证言笔录和被告人供述笔录在法庭上具有无可争议的证据能力,甚至可以成为法庭认定案件事实的直接根据。这一审判理念的形成,与那种流水作业的诉讼构造模式、实体真实至上的价值取向、法官倾向于刑事追诉的理念以及建立在办案期限基础上的效率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诉讼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刑事法官庭前产生先入为主的预断、法庭审判流于形式、法官排斥被告方的辩护观点、法庭审理失去纠错能力等,都是新间接审理主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法院近年来对庭审实质化所做的改革探索,尽管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新间接审理主义的困扰。可以说,克服新间接审理主义的消极作用,确立真正的直接和言词的审理方式,是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尹琳 《政治与法律》2012,(1):134-142
作为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三大支柱之一,日本于2004年制定《裁判员法》,在刑事审判中实行国民参与的裁判员制度。虽然裁判员制度的引入存在着一些争议,但它对日本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更为重要。裁判员制度不但带来日本刑事诉讼理念———当事人主义的回归,还给日本刑事司法的实务运作带来划时代的制度变革。考察日本裁判员制度,对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乃至刑事诉讼程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2018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为了确保法律准确、有效实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解释》经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起草后,经多次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终于在2020年12月审议通过,并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司法解释全文共27章、655条、9万余字,历经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专业委员会八次审议和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全体会议三次审议,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条文数量最多的司法解释,也是内容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司法解释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陈泽辉 《时代法学》2009,7(2):75-8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实施以来,众说纷纭,尤其是其中一些内容突破现行刑事法典的规定,具有以司法解释权偷换立法权的嫌疑,更加引发了对该司法解释纵容多于保护的质疑。就此,结合未成年刑事审判的司法实践,对该解释所引发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20年来先后制定国家赔偿审判司法解释20余件,司法政策、批复、答复、指导意见等160多件,在确保裁判标准统一、法律适用规范、审判工作透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3件司法解释最具代表性。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3月施行)出台背景:依法审理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确认人民法院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及时补救人民群众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20.
正刑事诉讼庭前会议程序,是指在开庭审理前,人民法院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与庭审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以为开庭审判程序做准备的预备性程序。[1]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庭前会议是"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这一制度的建立顺应了司法实践的需要,弥补了原《刑事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