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新世界观,而且是一种新方法论。它实现了历史和唯物主义的真正结合,实现了彻底的历史意识和彻底的唯物观点的内在统一。从马克思的几个比喻谈起,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探寻那些提出的问题,深入理解这门"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孔扬 《前沿》2012,(9):35-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的真正含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演,而是以"历史"作为新的解释原则重新理解全部哲学问题。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历史观,也是世界观——把"世界"看做"历史"的新世界观。马克思所实现的这场哲学革命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前提和思想的前提,牢牢把握住这个双重前提,乃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出场缘由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生前对所创立的"新世界观"只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化,现今流行的解释路线是从恩格斯开始、经过苏联的哲学家到斯大林的一脉相承的"自然主义"传统,主要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家分别从对"总体性"的强调、对历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辩证运动的把握,从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二元对立的"实践哲学"的角度,开拓了诠释马克思世界观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蕴含着马克思毕生革命旨趣的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思想基石。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只是观念地呈现了历史的发展过程。为了回到现实的历史,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来克服唯心主义的抽象性,以揭露社会生活中复杂的现实矛盾。从思想史背景上讲,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既受到了费尔巴哈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又提升并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赋予唯物主义一种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效用,从而为现实的人的自由与解放提供了历史路标。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由一些基本前提、重要部分组成的。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70年版。第72页,以下凡引此文只注该文页码)列宁所说的“基本前提”,是就“一般唯物主义”而言,其中包括旧唯物主义。它包含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成分,但又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因为,这个前提,“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而且是任何唯物主义、‘一切以往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第95页)  相似文献   

6.
王海锋 《思想战线》2011,37(6):63-68
梳理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伴随着对世界观的理解而走向深入的。其主要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和21世纪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研究的逻辑变迁启示我们,对于任何思想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深入到其所依据的文本之中,回到思想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之中,才能找到思想的真正源头和真实本意。  相似文献   

7.
<正>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重大成就,不仅在于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结合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首创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对社会形态及其结构、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周密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唯一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从而在宗教问题上持无神论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起码的原则。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持鲜明的唯物主义立场;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停留在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一般理解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成为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而除马克思主义以外,迄今为止一般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1842年前,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显露出与旧世界决裂的批判勇气,但在政治上仍属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世界观上仍未脱离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在广泛的理论研究和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他们逐渐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个转变。这一过程体现了两位革命导师走过的光辉足迹,是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从抽象到具体是《资本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深深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作为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批判继承,这一方法与直观唯物主义相根本对立。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却往往是以直观立场去看待抽象—具体,从而在世界观的根基处制约了《资本论》哲学的研究。因此,深入考察这种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属性,就成为《资本论》哲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重构史中分别以"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存在)本体论"为前提的三种"重构"范式,大多未能切中历史唯物主义原初语境的方法论前提与历史生成总体论视角,并由此自觉去规定其"重构"的概念内涵和确立其"重构"思路。即使有学者自觉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的内涵作了界定,但仍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原初语境的方法论前提与历史生成总体论视角。因此,重返并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初语境的方法论前提与历史生成总体论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的概念内涵作出准确界定与思路校正,已成为有效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2.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弄清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以及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革命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唯物主义",这几乎是理论学术界的"共识"。可是,最近有的学者却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简单地"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所谓的"命名"无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极其片面的。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三块",而恰恰是同一事物(即"新唯物主义")的三个不同方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水乳交融、互涵互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谁也离不开谁,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足取的。"新唯物主义"之为"新唯物主义",乃在于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三位一体"。脱离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支撑""滋养"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假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李瑞环同志在新著《学哲学用哲学》中说:“我们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就要以对方的存在、发展为前提和条件。‘肝胆相照’,要有‘肝’有‘胆’,光有‘肝’没有‘胆’,怎么‘相照’?”这既是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充满辩证法的深刻见解,也是今后处理这种关系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对待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问题上,乔纳森·休斯有着不同于其他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阐释路径,他主要从自然限制的相对性、自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自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连续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乔纳森·休斯的分析不仅在回应环保主义诘难的过程中捍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地位,而且其独特的阐释路径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休斯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释对我们今天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很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四人帮’全面篡改毛主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篡改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特别在党内走资派这个问题上,他们肆意歪曲毛主席的思想,制造了许多混乱。他们抛出的那个‘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就是最集中的表现。”他们的目的在于打倒一大批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党政军领导干部,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必须遵照华主席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学界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将其视作“现实的人”。这种看法没有区分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即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实的历史和作为研究现实历史之结果的理论意义上的历史。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现实的个人只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对象的现实历史过程的“前提”。而作为研究现实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前提只能是“生产”。  相似文献   

18.
刘晓玲 《湖湘论坛》2002,15(6):15-16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仅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而且首创了唯物主义地解释“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先河,科学地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思想。首先,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概念所起的标志性作用,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成熟同样离不开实践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实践是马克思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的利器,但将实践奉为至高无上的宝物,同样也是在塑造一种低级的形而上学体系。实践与唯物主义并不是同一层级的哲学范畴,将它们并列起来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原意,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与唯物主义哲学范畴有本质区别。实践唯物主义在取消实践与唯物主义范畴区别的同时,也将自身限定在了非哲学世界观范畴,沦为感性经验性概念,无法刻画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丰富意蕴和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五种‘社会形态”’的“社会形态”,混淆马克思原著文本新唯物主义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不同范畴的原意;是对马克思“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形态”三范畴与生产力原理不同关系混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