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受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两抢一盗"犯罪屡禁不止,并呈高发态势。随着农村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外出务工农民占"两抢一盗"总人数的比例呈上升态势,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老百姓反应最为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本文以沾化县农村"两抢一盗"犯罪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犯罪特点、趋势,并就如何防控农村"两抢一盗"多发性侵财犯罪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淮滨县法院坚持开展严打治斗争,从案件受理情况看,"两抢一盗"犯罪在案件数量、犯罪人数上均有所下降,特别是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抢劫犯罪有了较大幅度下降,为我县的社会治安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两抢一盗"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为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防范和打击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广东街面“两抢一盗”犯罪的精确打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旌 《政法学刊》2007,24(1):47-50
严厉打击街面“两抢一盗”犯罪活动,是当前公安中心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提高侦查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两抢一盗”犯罪情报信息研判,精确获取街面“两抢一盗”犯罪证据,实施精确打击,是“专项整治”遏制“两抢一盗”犯罪的需要,是提高办案质量和对犯罪人员的打击处理率的重要保证,是公安机关打击街面“两抢一盗”犯罪这场战役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当前加强街面“两抢一盗”犯罪案件侦查工作问题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朱郑琴 《法制与社会》2011,(20):195-195
"两抢一盗"已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所谓"两抢一盗"是指抢劫、抢夺、盗窃等三类多发性侵财案件。本文以2009年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工作为例,从"两抢一盗"案件特征着手,探究其多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日后的立法以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当前“两抢一盗”犯罪呈高发态势,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危及民生安稳的突出问题。通过调研禹州市“两抢一盗”发案情况,分析犯罪的动向和成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建立起全方位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6.
全国公安机关2005年5月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以来,山东省公安机关以严厉打击街头"两抢"、入室盗窃和盗抢机动车犯罪活动为重点,以集中解决、重点整治本地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为突破口,以遏制"两抢一盗"犯罪大幅上升的势头为总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多警种密切配合,打防管控多措并举,向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展开凌厉攻势。2005年,全省共立"两抢一盗"案件19.6万余起,同比下降3.68%,破获"两抢一盗"案件10.1万余起,其中盗抢汽车案件5000余起,追缴被盗抢汽车  相似文献   

7.
刑事政策的核心是防止犯罪,终极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刑事政策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刑事立法、司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管理方面因适应新情况所进行的调整,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打击和预防犯罪。抢劫、抢夺、盗窃(简称"两抢一盗")犯罪案件因其常发性和对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社会秩序的破坏,一直被作为我国立法和司法打击的重点,但近年来"两抢一盗"犯罪案件的发案率及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刑事政策的角度来深入思考"两抢一盗"犯罪的应对措施,完善相应的刑事立法、司法、执行和社会政策,从而提高打击和预防"两抢一盗"犯罪案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治安保障。  相似文献   

8.
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从2005年5月至年底开展一场打击“两抢一盗”(街头“两抢”、入室盗窃、盗抢机动车) 犯罪的专项斗争。公安部要求,要通过这一仗,破获一大批案件,打掉一大批犯罪团伙,依法惩处一大批犯罪分子,坚决遏制“两抢一盗”犯罪活动的高发势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打击、防范和控制“两抢一盗”犯罪活动的日常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为此,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抢劫、抢夺、盗窃案件在人民法院所受理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居高不下。"两抢一盗"案件是高发性犯罪案件,它既侵犯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又危害到人身安全,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试从"两抢一盗"案件高发的成因入手,并提出对策,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对“两抢一盗”犯罪的再认识打击和预防“两抢一盗”犯罪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体到公安机关, 就是要提高“四个能力”,即: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一个地方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四项指标:一是刑事发案的总量是否平稳;二是大要案、恶性案件发生了多少;三是看打击和控制犯罪的能力强弱;四是  相似文献   

11.
侵财型多发性犯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在一定时期内多次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此类犯罪的重要特征是其活动方式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即不以一次侵财犯罪而停止。目前,侵财型多发性犯罪主要集中表现为抢劫、抢夺、盗窃3种犯罪,简称“两抢一盗”。2003年9 月,济南市委政法委员会委托济南市统计局对1000户不同职业的居民调查显示,在影响居民安全感的事项中选择“盗窃、抢劫、抢夺”的竞占到78%。这表明,“两抢一盗”案件已成为影响居民安全感的第一杀手、破坏社会治安的主要犯罪形式。因此,有必要对这3种案件进行研究,以寻求相应的对策进行整治,从而达到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这起案件涉案地域之广、涉案金额之大、团伙成员纠合之复杂,实为阜阳市近年来所罕见,并惊动公安部,被公安部列为全国打击“两抢一盗”犯罪挂牌督办案件。  相似文献   

13.
盗、抢机动车辆犯罪是公安机关打击的重点之一,在打击的同时要对车辆进行检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判断发动机号码、车架号码是否被更改过,以及更好的显现出原号码,为今后打击盗、抢机动车辆犯罪案件中发挥技术支柱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2005年公安部部署全国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行动以来,安徽省公安机关积极克服警力少、保障弱、任务重等困难,加强领导,紧扣重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连续两年跻身全国专项行动先进单位行列。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大庆市公安局以警务改革为动力,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充分发挥多警种合成作战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手段,多方挖掘打击工作潜能,始终保持了对命案、黑恶势力犯罪、“两抢一盗”犯罪和毒品犯罪等刑事犯罪活动的凌厉攻势和高压态势,有力提升了打击犯罪整体工作水平,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14276起,百名民警破案数同比上年提高了41.4%;抓获犯罪嫌疑人5286人,其中抓逃1086 名,百名民警抓逃数同比上年提高了33.4%;移送起诉3260 人,劳动教养377人,百名民警诉教数同比上年提高了24.2%。综合打击工作以及侦破命案专项行动、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成绩均名列黑龙江省第一。  相似文献   

16.
“两抢一盗”案件中在“户”和“入户抢劫”的认定,携带凶器抢夺、驾驶机动车实施抢夺行为的理解,盗窃未遂的确定、盗窃数额的计算,赃证物品的价格鉴定及这类犯罪的罚金刑适用和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的衔接等方面各界争议较大。打击与预防“两抢一盗”案件,应当从立法政策、司法政策、执行政策、社会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刑事政策完善。具有财产性质的特殊盗窃、诈骗、抢夺罪在具备《刑法》第269条规定的其他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成立转化型抢劫罪。  相似文献   

17.
刘艳红 《法学》2007,(4):143-149
"两抢一盗"案件中在"户"和"入户抢劫"的认定,携带凶器抢夺、驾驶机动车实施抢夺行为的理解,盗窃未遂的确定、盗窃数额的计算,赃证物品的价格鉴定及这类犯罪的罚金刑适用和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的衔接等方面各界争议较大。打击与预防"两抢一盗"案件,应当从立法政策、司法政策、执行政策、社会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刑事政策完善。具有财产性质的特殊盗窃、诈骗、抢夺罪在具备《刑法》第269条规定的其他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成立转化型抢劫罪。  相似文献   

18.
"两抢一盗"案件中在"户"和"入户抢劫"的认定,携带凶器抢夺、驾驶机动车实施抢夺行为的理解,盗窃未遂的确定、盗窃数额的计算,赃证物品的价格鉴定及这类犯罪的罚金刑适用和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的衔接等方面各界争议较大。打击与预防"两抢一盗"案件,应当从立法政策、司法政策、执行政策、社会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刑事政策完善。具有财产性质的特殊盗窃、诈骗、抢夺罪在具备《刑法》第269条规定的其他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成立转化型抢劫罪。  相似文献   

19.
盗抢机动车犯罪是近年来相当突出的一类侵财类犯罪。其上升热头之猛,蔓延速度之快,令人始料不及。1998年阜阳市被盗抢机动车303辆,1999年378辆,2000年545辆。盗抢机动车犯罪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掌握盗、抢机动车犯罪特点、成因,研究对其打击对策,加强侦查破案,及时有针对性地健全安全防范机制已迫在眉睫。盗抢机动车案件的基本特点 2000年阜阳市被盗抢机动车案件共发545起,主要有以下特点。发案时间多在夜晚据调查统计,在545起被盗、抢车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有组织犯罪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主要成员集盗、抢、杀于一身,聚集犯罪能量向强大的社会挑战。由于我国对于有组织犯罪的立法还不完善,对其认识不足,处于一体格局下的我国刑事实践逐渐受到这一冲击。因此深入认识有组织犯罪的本质,了解有组织犯罪的形成的原因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