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舒宪 《思想战线》2013,39(5):4+157
文学人类学是新时期以来人文学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20世纪80年代,随着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勃兴和大批人类学著作的汉译,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先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热潮悄然兴起,拓展了我国文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格局,推进了科际整合与知识创新,留下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和探索经验。1996年成立全国性的学会组织——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2.
王小平 《求索》2011,(8):197-199
从接受美学转向了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理论迁移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一贯性,同时也体现出理论视野由微观的阅读反应的审美分析到宏观探究文学的人类学本性的显著变化。经由对文学存在的人类学动因的追问,文学人类学强调虚构化作为人类自我呈现和超越的重要意义,在"文本游戏"与"人类学展演"中,文学拓展了人类超凡的可塑性。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思想在欧美批评理论界远未赢得比肩接受美学的赞誉,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3.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1,27(4):100-105
文学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文学人类学既是西方文学与人类学界一批前沿学者的积极主张,亦是一种逐渐向其他学科领域扩展、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影响广泛的重要流派.近半个世纪以来,文学人类学则成为了中国文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并正对人文研究中的其他学科产生着日益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叶舒宪教授反向套用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小传统的概念,认为由汉字编码的文化传统叫做小传统,将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视为大传统.这一观念是文学人类学学科近30年实践的一个理论总结,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其意义非同寻常.文化大传统对文学观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重建文学的知识谱系;重建文学史观,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对文学功能的反思;对神话价值的再认识;文学视野的开拓.无文字的大传统下的文学和由文字记录的文学及其小传统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二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多种次生形态.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自身的变迁和发展.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城市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元素,与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就北京而言,无论北京文学旱现出怎样丰富的特征,它都无法离开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鲜明的城市文化风格.在我看来,城市文学及其研究有两个重要的立足点:一是城市文学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二是城市文学与城市的文化品位及其特征的关系.下面我谈谈对这两个立足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7.
师会敏 《求索》2013,(1):153-15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这一转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事件或语言事件,它所关涉的是整个时代格局、知识体系的变化,甚至是文学观念的转变。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研究,对于廓清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先勇的文学活动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治疗,既对白先勇挣脱成长困境、完成人格的发展和整合意义非凡,又对他踏上创作之路、建立自我认同具有重要作用。白先勇小说的价值构建和文化意义,在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下也可以得到独特的阐释。从特定角度看,他的代表作《台北人》不妨视为化解两岸历史恩怨,弥合民族心理创伤的一帖良药。由此,文学治疗的功效由个人而延及社会大众与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9.
从“台湾文学经典”看台湾文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学经典的确认是一个文学系统多个层面参与运作的动态累积过程,“台湾文学经典30部”的产生再次表明了人们对台湾文学所充溢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所开掘的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尊重,对其所呈现的历史厚重感、文化包容性的肯定、赞许,同时也启发着人们去思考“台湾文学中心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怡 《探索与争鸣》2022,(1):63-69+178+2
现代中国文学“地方路径”研究的提出可以置放在从地方文学、区域文学以及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线索中来加以认识。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地方路径”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将有意识地超越“地域文学”或者“地方文学”的方式,实现我们联结民族、沟通人类的文学理想。“地方路径”的提出是对文学与文化研究之“空间意识”的深化,也是对域外中国学研究动向的一种有益回应。中国学者对“地方路径”问题的发现在根本上还是一种自我发现或者说自我认知深化的结果,是创立中国学术主体性的积极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李建平等著的《广西文学50年》出版了。该书首次把广西文学从建国伊始到今天这50余年的发展脉络做了一次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这无疑是广西文坛上的一大盛事。全书把广西文学的发展轨迹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1949年广西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当代文学初创和初步发展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1978年至1989年广西文学全面复苏、发展、繁荣的时期;20世纪 90年代至今的文坛新桂军时期。这一历史分期既着眼于广西文学50年来自身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又顾及到了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文学进程中所起到的不可回避的重要作用,是一种科学、客观、合理的划分。编者在这种科学的划分之下,用大量作家、作  相似文献   

12.
徐学鸿 《求索》2008,(4):168-170
西方文学现代性理论作为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由于传统不同,现代性呈现不同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直借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问题,普遍缺乏较为宽广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反思能力。本文从“时”、“质”两个方面把握我国文学现代性特质,表明中国的文学现代性总是按自身的特点去演进,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节奏、问题呈现方式及重心。当今,文学现代性更强调为文学跨越新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反促力’,这“反促力”就是文学的现代性的时代征候。  相似文献   

13.
王保艳 《前沿》2012,(18):131-132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习和分析英美文学的历史和发展有利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我们吸收英美文学中非常好的方面,促进文化交流.英美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从几个不同的时期来讲述和分析英美文学的历史与发展,以使我们加深对英美文学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4.
尹雪梅  ;廖才高 《求索》2008,(6):184-185
西方传统文学以人为中心,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范围之外,导致了传统文学与自然生命伦理的截然对立,这是西方人本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文学的伦理缺陷。生态文学于是对传统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与评价,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范式。然而,对待传统文学与生态文学,我们应该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文学生态链”角度考察与判断西方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使传统文学和生态文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自的哲学导向。  相似文献   

15.
论彝族毕摩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化而来的,客观上促使彝文应用从宗教领域向民间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伸张。  相似文献   

16.
王卫东  杨琳 《思想战线》2004,30(4):79-83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是相反相成的概念 ,互证对方的合理性。“世界文学”不仅是对“民族文学”的否定 ,而且是对自身的否定 ,只要与“民族文学”相对立 ,就被抽取具体内容而被普遍化、抽象化 ;倘具体化 ,就会转化为最高级的“民族文学” ,这隐含了对其他民族文学的遮蔽。从“世界文学”命题切入 ,可以揭示西方文论的遮蔽性。中国文论成为世界性文论的路径不仅是吸收、拿来 ,更是推出、拿去。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痛苦无外乎三种:一是社会环境给作家带来的痛苦:二是作家思索造成的精神挣扎的痛苦:三是文坛有一批人,他们败坏文学的声誉,让纯文学作家痛苦不堪.今天的文学远离人民,不再面对现实发言,究其原因,自身惊人的封闭是其毁誉参半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文学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失落,源自政治对文学失去了兴趣.底层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痛苦的文学中的一点儿曙光,它的呼之欲出有着历史的正当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底层文学给近年寂寞的、不景气的文坛带来了一些热闹和生机,近几年最好的小说大多出自底层文学.底层文学的崛起表明,凡与人民站在一起的艺术,它的生命力是强劲的.亲近人民是一个作家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18.
李新亮 《前沿》2013,(8):143-144
历史想象和文学虚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基于事实,但历史想象是"有规约"的想象,不同于文学虚构。本文通过对历史的"分层"、明确了各层的主要的目标和"引入"人类学的观点,以他者的眼光去建构历史,从而使历史的想象不会越界成为文学的虚构。  相似文献   

19.
方亭  王昌凤 《求索》2011,(7):185-187
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就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过去近一百年的文学发展中,作家、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强调真实排斥虚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现实语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使当时的文学不得不关注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其二是传统因素,如受集权政治、实用主义文学观、实录精神和载道传统、形而下的思维惯例等影响使得我们无法从文学本体的角度来重视和发挥文学虚构。于是,重写实而轻虚构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安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奇葩 ,从公安文学的立意、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中 ,我们都能看到传统文学对其的氤氲和影响。侠义精神是传统文学的重要内容 ,在今天的公安文学中一脉相承地得到了继承 ,所不同的是侠义精神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公安文学中那种高潮迭起 ,情节起伏 ,悬念横生的结构都能从传统文学中找到摹本。另外 ,传统文学中的“赋”、“比”、“兴”也为公安文学的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讴歌当代英雄增添了法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