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责制度与问责文化,一个是骨架,一个是血肉,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保证和促进问责制的落实面对"7·21"特大暴雨灾害,有人说这既是天灾也是人祸,既如此,谁来担责,这就引发了对政府问责制的再次发问:现有问责的"短板"是什么,如何补?  相似文献   

2.
<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也是促进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安全的题中之义。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引导下,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灾的专业性、组织性和协同性在不断增强,并走出国门,在国际减灾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作为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力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在系统梳理已有理论中对政府角色经典演绎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治理新常态下所呈现出的诸多特征,进而提出地方政府角色历时性变革的时代命题。详细阐述地方政府在依法治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和集体行动网络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战略举措中重新审视自身角色的理性逻辑。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存量改革、完善制度安排和加快社会培育等方面寻求角色转型的现实路径,以建立更具现代化的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4.
防治沙尘天气与发挥政府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敏 《人大研究》2001,(9):36-38
在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四大沙尘暴区 (沙尘源头 )中 ,甘肃的河西走廊是其中之一 ,在长约 1 6 0 0公里的甘肃河西走廊风沙线上 ,沙漠化严重 ,风沙灾害日益加重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黑风。肆虐的风沙 ,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这一严重的生态环境灾害的频繁发生 ,天灾是一方面 ,人祸更值得关注。由于人畜增加 ,乱垦、乱刨、乱挖 ,致使表土裸露快速增加 ,扩大了沙尘源。人祸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本文认为与政府职能的未完全到位有密切关系。政府是体现和代表国家意志、利益的行政机构 ,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 ,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5.
新闻背景西南大旱,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担忧和焦虑。对于这样一场灾害,有人说是天灾,有人说是人祸,可谓众说纷纭。在积极应对灾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反思,又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6.
丁朋 《中国民政》2014,(12):30-32
<正>"政府帮我们渡过了灾难,社工帮我们走出了灾难。你们走在哪里,哪里就是风景,你们就是中国力量的代表。"作为灾区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的重要专业力量的广大社会工作者,在满足灾区需求、抚慰灾民情绪、链接社会资源、引领志愿力量、开展社会服务,化解灾民心理社会问题、再造社会支持网络、提升灾区恢复重建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月3日云南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民政部即着手研究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方案。9月5日,为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加快推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  相似文献   

7.
新闻背景西南大旱,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担忧和焦虑。对于这样一场灾害,有人说是天灾,有人说是人祸,可谓众说纷纭。在积极应对灾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反思,又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8.
在政府职能转变与转移过程中,作为政府职能重要接盘手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同类、同质、同域中社会组织的领军者,是社会力量集体行动的组织载体,具有整合性、联结性、引领性与培育性等正向价值。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严进入、宽监督"、"重管理、轻整合"、"强权力、弱权利"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组织理性成长缓慢、个人理性缺失,其中,个人理性是造成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本原因。这就需要对枢纽型社会组织进行进一步制度建构。要使枢纽型社会组织成长并走向成熟,关键在于适度调整个人理性、协调制度合法性与改革合理性的融合、环境指标与绩效分析的统一以及构建政府干预与内部监督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1月以来,青海省多地连续发生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造成玉树州发生严重雪灾。在灾害面前,从党和政府到社会各界,从党员干部到受灾群众,各方的关怀和救援力量汇聚灾区、齐援玉树,打通"生命线",调运"救命草",有力有效地应对灾害。当地干部更是放下与家人团聚的时刻,选择了冰天雪地的受灾一线,选择了和老百姓并肩作战,给灾区的农牧民送去了温暖和希望。  相似文献   

10.
在特定社会环境条件和国家治理理念影响下,基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和社会现实因素的双重考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强政府与弱社会"关系和改革开放后较长时间内的"政府与社会二元分立"关系。在我国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还是从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来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理应是一种"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政府与社会信任关系的修复与建立,政府职能的切实转变,社会力量的培育,政府与社会职能领域的合理区分等途径持续不断地构建政府与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罗金 《传承》2010,(9):150-151
我国面临严峻的生态污染问题,在流域治理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难以突破集体行动的困境以及缺乏有效的合作体制等问题,以致跨界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解决。把"和合"哲学思想运用到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流域合作治理中,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和合",从而有利于跨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灾害治理是政府的基本社会管理职能。政府在灾害治理中发挥了其他公益组织所不可取代的主导作用,但政府的这种主导作用并非包揽一切。公益组织基于公益使命,在灾害治理中也可以发挥政府不好起、起不好的作用。本文以昙花一现的"遵道模式"为案例,分析灾害治理中政府与公益组织协同协作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3.
罗屿 《小康》2013,(5):44-47,43
从汶川到雅安,社会组织正在形成一股巨大能量。其本身,也在通过联合搭建平台等手段,与政府力量形成互补芦山震后第一时间,社会组织就行动起来了!4月21日9点30分,四川省社科院内,一场由多家社会组织参与的碰头会举行。刚刚从灾区返回的"先遣队员"NGO备灾中心负责人张国远讲述了灾区情况,提出建议":救灾要关注更多媒体没有报道的  相似文献   

14.
在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体行动困境。以老旧小区"加梯"为例,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加梯"各主体之间的组织壁垒均会导致集体行动之困。为破解"加梯"难题,江西J市人民政协通过参与基层治理实践,运用协商理念、协商资源有效融合集体行动中的各种组织,形成"加梯"共同体,利用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将协商机制以制度形式嵌入到集体行动内部,以此减少"搭便车"现象。人民政协参与"加梯"的治理实践,为破解集体行动之困提供了制度与组织两个参考视角,对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面临严峻的生态污染问题,在流域治理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难以突破集体行动的困境以及缺乏有效的合作体制等问题,以致跨界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解决.把"和合"哲学思想运用到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流域合作治理中,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和合".从而有利于跨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正>四川省阿坝州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突如其来,给茂县叠溪镇新磨村造成巨大损失。四川省民政部门在省民政厅的安排部署下,与灾区人民、与灾区民政部门心连心,携手抗灾救灾。感同身受及时关注灾区信息灾害发生之后,及时获取灾区信息成为全省民政部门干部职工的最大愿望。只有了解了灾区人民和灾区民政部门的需要,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援助。从省民政厅领导到每一位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大家纷纷通过各种渠道了解  相似文献   

17.
跨界政策网络与区域治理:我国地方政府合作实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文章指出区域合作治理的实质就是个体理性的地方政府为克服交易成本障碍互相连接,构建相互依赖的可持续合作网络,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本文在政策网络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区域因素加入了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界定了跨界政策网络的形成机理与结构状态。通过"9+2"泛珠三角合作区的案例,指出它是建立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弱关系"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打破原有行政隶属,通过代理人的传递作用,连接了不同的参与者,从而保障制度性集体行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吕西 《北京观察》2008,(6):9-11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遭受8级特大地震灾害,四川汶川等地几千万同胞刹那间失去了他们赖以生活的美好家园。面对灾难,北京市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眼在流泪、心在流血。天灾无情人有情,全国人民都向灾区伸出援手,北京市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更是发挥各自优势,真诚地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相似文献   

19.
<正>二〇一四年,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回首这一年,六月南方洪涝灾区军民共克难关带来的无数感动、七月"威马逊"超强台风咆哮沿海多省展示的天灾无情、八月云南鲁甸地震造成的深重灾难和在抗击灾害的过程中向世人展现的中国力量……这一切都已深深印刻在全国人民的记忆之中。分析二〇一四年我国自然灾害情况,总结其发生特点,能为新一年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也能让我们在新的一年走得更坚定、更踏实。  相似文献   

20.
张楠 《社会主义研究》2008,3(1):113-115
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运行中,部分地方政府表现出严重的地方利己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其他地方政府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地方政府利己行为的原因有思想、经济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建立一个"全国统筹的、全民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规范的地方政府的自律与他律机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与协调能力,才能制止这种地方利己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