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罗金 《传承》2010,(9):150-151
我国面临严峻的生态污染问题,在流域治理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难以突破集体行动的困境以及缺乏有效的合作体制等问题,以致跨界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解决。把"和合"哲学思想运用到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流域合作治理中,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和合",从而有利于跨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不多见,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被忽视,以致出现地方之间不合理竞争现象,导致经济区整体竞争力弱、合作水平较低,这严重制约了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各市需要分析北部湾的实际情况,由此论证"三边治理模式"的可行性,构建三边治理模式,协调好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提高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王薇  李月 《长白学刊》2021,(1):63-72
生态环境治理效益具有强外溢性,必然要求地方政府打破"行政区行政"及"部门利益梗阻",达成政府间合作。对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有助于研究跨域生态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的推进动因、运行机制与合作效果。研究发现,海河流域治理中的府际合作网络已基本形成;在体制内行政力量和体制外利益机制的推动下,合作行动目标明确,激励与约束机制共同作用,推进府际合作;但长效性府际合作框架并未完全形成。为此,应从突破条块局限拓展合作空间、基于生态补偿强化约束机制、挖掘新生动力推动长效合作这三方面尝试突破,以更有效地推动生态环境府际合作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区域公共问题是国内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区域性公共问题的凸显迫切需要地方政府以相互联系与合作的新思维取代各自为政的旧观念,打破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而引发的"碎片化治理"现象,建立以区域公共问题和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为目标取向的协合治理体系。就目前来看,虽然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已经有所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协合治理提倡通过引入一系列理念、机制和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之间在区域公共问题上出现一种"治理互赖"结构,从而促进各地方政府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协同与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 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我国区域地方政府合作治理也深受"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洗礼. 因此,区域地方政府协作治理如何经受住"互联网+"时代的考验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热"中的地方政府"经济人"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热"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治理房地产市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合作共同治理。由于房地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公共行政目标达成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地方政府凭借公权力强势介入房地产业实施的各种"经济人"行为,是推动房地产市场升温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从减少政府诱因、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出发,加大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控力度,严厉惩治并减少地方政府的各种"经济人"行为,以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全面综合治理,从而使房地产业沿着满足公共利益和保障社会福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各地复杂的治理创新环境中,地方政府自我推进型治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与其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政府自我推进型治理创新表现出"失谐增量"的适应性创新实施特征,具体包括机械式适应实施、依附式适应实施和偏利式适应实施三种基本形态,引发创新目标短视、治理结构单一和管理配套滞后等短效化创新问题,影响着该型创新的持存性发展。结合这些创新实施问题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预设,可以通过构建"增益自适应控制"型创新实施机制,提升地方政府自我推进型治理创新的"痛点思维",搭建开放、合作的治理平台,加强治理创新管理等优化策略,以重塑地方政府自我推进型治理创新的适应性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8.
李昌瑞教授的新作《政府间网络治理: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以"在中国政府管理体制中,垂直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地方民众是多个权力主体和行动者,在其所编织的政府网络结构中,其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合作?"为核心问题,为中国政府的未来治理提供可行思路。受制于特定知识和学科,也存在缺乏政治高度的问题。由此有必要在国家治理大背景下来思考府际关系,突出国家治理结构本身及其与府际关系研究的内在勾连问题。  相似文献   

9.
完善"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就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属于结构性问题,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功能性问题.文章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着重分析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三个主要关系的结构及其功能,助力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提高地方政府行为效能,不断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优化,使得文化和旅游两者都齐头并进获得可持续发展.由此,我国各民族不但可以增强文化自信,而且可以一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而且可以跟世界人民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还存在多元主体协同难、治理资源整合难、工作观念转变难、公开机制建设难等问题。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同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治理中来。  相似文献   

11.
"闹大"是民众社会抗争的常见策略,而"化小"则是地方政府与之博弈的常用方法,是由非制度化公众参与引发的策略性政府回应。二者虽然在形式上是对抗博弈,但实质上是合作博弈,最终可能演化为官民之间心照不宣的安排。"闹大"与"化小"是转型期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治理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的社会治理能力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在网络时代,政务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闹大"的惯用工具,而地方政府回应中的利益补偿则是"化小"的重要手段。从博弈本质看,"网络闹大"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是权力约束条件下民众对政策议程设置权的争夺;"舆情化小"则主要围绕网络舆情的降温展开,是地方政府在能力约束下对治理压力的规避。从博弈过程看,民众如何将舆论发展为网络舆情进而吸引政府注意力、地方政府如何应对来自舆论和上级的双重压力、"双弱"格局下民众和地方政府如何实现妥协与合作构成了政务网络舆情回应中官民博弈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2.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着和而不同、和善友爱、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和合"文化的传统智慧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和合"社会观、"和合"国际观、"和合"生态观、"和合"实践观等,并为解决人类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了"和合"理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主要包括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等,彰显和发挥了"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专业分工、功能分化、层级节制等为特点的政府管理模式日益暴露出弊端.在20世纪9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一场"整体型政府"改革.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市场化运作中出现的"碎片化"的问题日渐显现,阻碍了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整体型政府"治理方式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全面、持续、有效的治理创新,是对全面改革深化阶段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能动回应。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包括政治类创新、行政类创新、公共服务类创新和社会管理类创新等内容,以历届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数据分析源,通过量化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归纳出现阶段地方政府在推进治理创新中的适应性差异及长效创新路径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长效发展。分析显示,虽然我国地方政府所推进的治理创新在创新内容、区域分布和主体层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民本政府"的价值驱动、"民主化、技术化"的决策取向、"多元合作"的主体定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客体定位、"动态治理"的过程导向是历届地方政府获奖项目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河长制"是我国流域治理的一种创新措施,不仅有效促进了河流生态及沿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实现政府间合作治理、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流域治理的责任归属。然而,在河长制由应急机制转变为常态化机制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依赖行政权、监督机制不健全、协同治理存在责任困境、法律措施不配套以及公众参与度较低的问题。如何克服现阶段的困境,以达到河长制的长效治理,从而实现其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从行政组织网络、加强社会监督、健全法律体系以及鼓励公众参与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间合作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有了新进展,呈现出组织类型众多、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制度化与务实性等诸多特征.未来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发展趋势,将注重信任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创新多中心网络治理模式.地方政府合作关系的发展轨迹,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抉择之结果,而利益诉求则是其内在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17.
地方治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变革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发端于西方的地方治理理论能否适用于中国在学界引发了极大争议。总结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改革推进现状,并基于地方治理的视角分析改革持续推进的路径,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界限明确、多元合作的治理框架,建立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合理的职责、权能分工体系,以及建立不同区域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与沟通合作机制,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横向府际协同对于提高地方政府低碳治理绩效,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地方政府当前的低碳治理中却存在着各施其政、唱独角戏、合作弱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低碳治理的府际协同中出现了协同惰性。本文基于我国225个城市2013-2021年的面板数据,从地方政府经济竞争视角探明了低碳治理中协同惰性的发生机理,揭示了其对于低碳治理绩效提升的阻碍作用,并进一步找到了基于纵向干预的消解策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承受的经济竞争压力会显著激化其在低碳治理中的协同惰性;协同惰性会严重阻碍地方政府低碳治理绩效的提升;协同惰性是经济竞争压力干扰地方政府低碳治理的核心机制;上级政府的纵向干预不仅可以削弱协同惰性的生成,还可以减缓其对于低碳治理绩效提升的阻碍作用。基于此,本文为破解地方政府低碳治理协同困境,助力低碳治理绩效提升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德甫 《传承》2010,(18):160-16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不多见,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被忽视,以致出现地方之间不合理竞争现象,导致经济区整体竞争力弱、合作水平较低,这严重制约了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各市需要分析北部湾的实际情况,由此论证"三边治理模式"的可行性,构建三边治理模式,协调好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提高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趋势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大量的跨区域公共问题亟须有效治理。协同治理理论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推进合作共治的治理路径指出了可行方向。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阻滞因素主要源自治理环境层面的资源短缺和配套制度滞后、治理方式层面的治理流程不畅、治理结构层面的结构失衡和分散化治理。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共治水平,需要从基础环境层、技术保障层和治理主体层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尽快跳脱协同治理标准、协同治理功能和协同治理行动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