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部论语     
“半部论语”亦作“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词,意思是说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2.
<正>利用长假,读一些经典,写一些文章,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过节方式和行为习惯。2017年春节长假,除了和家人欢欢喜喜过大年之外,我重温了我国的古代经典名著《论语》。这是我第6次全文通读《论语》。重温经典,感触很多,尤其是《论语》中对从政为官之道的很多论述,我自己深以为然,颇受启迪。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叫:"半部《论语》治天下。"  相似文献   

3.
读书     
《当代广西》2014,(20):62-62
正习近平主席要仔细看的两本书习近平主席2013年11月到曲阜孔府考察时,在孔子研究院看到了《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成。《论语诠解》立论高远、体例新颖,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结合新近出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补充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并对一些《论语》误读提出了新见。  相似文献   

4.
<正> 西方人花费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通过掌握中国语言把儒家经典译成西方语言,才开始理解中国的精神。这两个世纪的翻译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50—1750年:向欧洲介绍儒家意识形态的第一人是利玛窦。最早的儒学研究者之一是殷铎译,他的第一部著作,即《大学》和孔子《论语》前五章的拉丁语译本,于1662年4月13日在江西建昌(现为永修)印刷,《中庸》的拉丁文本于1672年第一次在欧洲(巴黎)发表,《大学》、《中庸》和《论语》的完整译本1687年在巴黎出版。但《四书》中的《孟子》迟迟未能翻译,因为,《孟子》很长,而且,孟子断言无后为不孝,与天主教僧侣  相似文献   

5.
国内要闻     
正《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10月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据介绍,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的学术观点看,《论语》是一本中国文化经典,是以伦理学为主要内容的哲学著作。本文认为,《论语》充满丰富的中国文化智慧,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文献学、卫生学等各自学科的观点看,它都堪称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但如果从政治学的角度考量《论语,》它从若干方面阐述了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人类在古代社会极具智慧的政治理念,因此,它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政治学经典。东方的古代政治学经典《论语》恰好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辉映,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双璧。  相似文献   

7.
葛长龙 《前沿》2011,(12):167-169
毛泽东博览群书,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他对《论语》内容耳熟能详,在其著作、讲话中多次引用,并赋予新的含义,说明新的问题,古为今用,恰到好处,为我们树立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光辉范例。本文就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其重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中引用《论语》的情况进行列举和阐述,看看毛泽东是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扬弃《论语》中孔子的有关思想,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的。  相似文献   

8.
《论语》,曾是两干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必诵之书,然近九十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渐渐连古文都读不懂,更不用说如《论语》般的经典了。  相似文献   

9.
平视孔子     
陈卫平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演讲,谈到于丹《<论语>心得》时说:"……我认为对待儒学传统的正确态度也应该如此: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于丹的心得,只有对儒学精神光芒的尊崇。"在笔者看来,何尝于丹的心得,几乎整个"国学热",都笼罩在  相似文献   

10.
晓梦 《观察与思考》2007,(14):46-46
<正>认识于丹已经很多年了,当年北师大的“才女”如今已是声名如日中天的“学术超女”。打开电视,央视的《百家讲坛》正在热播《于丹庄子心得》,从《论语》到《庄子》,于丹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国学热潮。于丹的讲座贳心悦耳,她的个人魅力渲染了《论语》、《庄子》的经典传承,她的讲座不仅好听,更好看:于丹的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8,(22)
正"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让《习近平用典》春风化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句,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不仅彰显了大国领导人执古御今、持经达变的大视野、大气魄、大胸怀,也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宏大韬略。  相似文献   

12.
读者俱乐部     
《小康》2007,(3)
今天的小学生该不该学《论语》不能让小学生盲目学习《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文学的经典,小学生应该学习,但是,应当如何学习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儒学复兴中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福  金小方 《求索》2007,(3):169-171
知识分子在现代儒学发展中需要承担什么文化使命,这一问题在百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知识分子是儒家思想的载体,《论语》规定了儒家知识分子在传播和发展儒学的过程中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在儒学的复兴中,有必要进一步考察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重塑知识分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王天民  韩冬雪 《前沿》2014,(23):199-201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派系儒学的奠基性和主导性文献,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基本观念。《论语》中所包涵的丰富的天命思想为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灵观念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和宝贵的资源,其中所透溢出的心灵、神灵、天命三位一体的神灵存在论,各有专属、各施其用的神灵功用论,超常人格或超常时刻的通灵观念,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神灵观念和信仰意识。因此,立足《论语》天命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灵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莹 《前进》2014,(5):38-3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并告诫干部"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出自《论语·季氏》篇,意思是说,见到善良的,要努力追求,唯恐赶不上;见到邪恶的,要尽力避开,就像怕将手伸到开水里。  相似文献   

16.
评析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于丹〈论语〉心得》。对于此书的"硬伤"应予以宽容,理由有二:在社会层面上,它对儒学普及有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其诠释方式有正当性。对此书的"软伤"提出两点批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由此有两点反思:对儒学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对儒学既要借鉴其人生智慧,又不能将其圣贤树为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7.
新书架     
《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评论部/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据此,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习近平用典》一书,全书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旨在时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引用典故追根溯源的同时,并究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文章)精神,准确理解习近平  相似文献   

18.
《世纪行》2016,(12)
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2月10日,中宣部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和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代表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湖北省政协常委、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得者刘醒龙,受中宣部直接邀请参会。在座谈会发言的6名代表中,刘醒龙同志是文学界的唯一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举刘醒龙创作的小说《凤凰琴》为例,强调作家艺术家不仅要深入生活,还要懂得如何深入生活;引用刘醒龙"不仅要创作经典,还要认识经典"的发言,对歌剧创作提出要求。以下是刘醒龙同志在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相似文献   

19.
宽容·批评·反思——我读《于丹<论语>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析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于丹〈论语〉心得》.对于此书的"硬伤"应予以宽容,理由有二:在社会层面上,它对儒学普及有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其诠释方式有正当性.对此书的"软伤"提出两点批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由此有两点反思:对儒学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对儒学既要借鉴其人生智慧,又不能将其圣贤树为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中庸》和《大学》一样,都称不上书,只能算一篇文章。《中庸》出自小戴《礼记》的第31篇。全文共3545个字,是"四书"中第二本篇幅最短的经典。《中庸》的内容深刻,对于儒家核心思想的阐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中庸》从汉代起就有单行本刊行。至南宋,理学家朱熹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写成《中庸章句》,纳入"四书",成为儒学法定经典。足见《中庸》这部著作在儒学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