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严 《党建文汇》2001,(12):32-33
在沈阳“慕马大案”中,作恶多端的黑老大刘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慕马案”涉案人员几乎全是高官,但刘涌是个例外。因刘涌与沈阳市相当一批官员关系十分密切,他成了侦破“慕马大案”中非常关键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不知从何时起,旧时官场盛行的拜认“干爹干妈”,如今又流行起来。而且,似乎有一种愈演愈烈之势。仔细分析一下,那些热衷于拜认“官场干爹”的,无非是三类人。一类是一些想寻找官场保护的地痞流氓或黑社会成员:另一类是削尖脑袋爬官的“官迷”们;第三类当属那些并没有很专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五色梅     
《党建文汇》2002,(5):47-47
要是再有个女儿就好了;两害相权取其轻;认干爹;杂咏“四景”  相似文献   

4.
李讷 《学习导报》2010,(8):51-51
毛泽东平易近人,喜欢同身边的工作人员开玩笑,调节气氛。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一度在瑞金东华山养病。一天,他问卫生所负责护理他的小护士:“你叫什么名字?”“钱昌鑫。”“是哪几个字?”“钱币的钱,日日昌,三个金字的鑫。”  相似文献   

5.
命与乌纱帽     
齐夫 《前线》2011,(9):56-56
宋代有个官员叫王圭,《宋史·王圭传》记:“以其上殿进呈,日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日已得圣旨也。”时人讽他为“三旨相公”。直至今日,这种不干事、不担责的“三旨相公”,仍然大有人在。前不久,鄙人就听说有上级领导这样批评一些下面的干部:“遇事主动往前迈一步,又不要你命,有什么可怕的?”  相似文献   

6.
于海军是公主岭市育林乡有名的养猪、养鸡大户,现有固定资产上百万元,年收入30多万元。他是如何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变成远近知名的大“富翁”的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他的发家史吧。我叫于海军,家住公主岭市育林乡胜利村一屯。现在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知道我是一个有钱的“大款”,却很少知道我原来是个地地道道的穷光蛋。当时有人笑话我“要房无房、要地无地”。为啥?农村实行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我没分到地,这叫天地;结婚后住在岳父家的仓房里,这是无房。生活呢,只好靠做点小买卖维持着,也就是对付吃饱肚子,偏偏小孩身体不好,总…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1994,(Z1)
彭德怀同志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是有D皆碑的。他对于人民的钱财,那怕是一分一屋也是十分爱惜的。从朝鲜战场上回来,他用的是一部旧汽车。有关部门叫他换一部新式的,他拒绝说;“这车还能用,换什么?”警卫员告诉他新车的代声、,他说:“世界上好东西多呵,总不能见到什么好,就拿过来嘛!”彭德怀拒换新车  相似文献   

8.
一错百错     
一天,尤董事长作报告时,念到“高屋建瓴”的“瓴”字时,舌头一下打了结。幸亏他脑子转得快,猜想是个“瓦”音,便接着念了下去。他见台下并没有哄笑声,心里落下块石头。会后,他一是在心里埋怨秘书小马不该用生僻字,差点出洋相;二来又隐隐担心自己是否念错了。他特地把小马喊来,找了个由头,叫他把有“高屋建瓴”这一段念一遍。  相似文献   

9.
乡村木匠     
成新平 《学习导报》2011,(21):51-51
在白衣港那个丁点的地方,不足千人,却有两个木匠,论“名气”,方圆几十里无人能比。一个叫柏秋,他的木工活虽然做得“很摸”,但精雕细刻,花的时间比别人多,“快是糠头慢是米”,经他做出来的家具光彩照人;一个叫高祥,他的手艺是以快取胜,虽然有些“毛快”,但他起早贪黑,有时一天可做几样小家具,同样受村民喜欢。他们一慢一快、一粗一细,各有所长,村民各取所需,两人均生意兴隆。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读了《为什么读经典》,我方明白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李维娜 《党建文汇》2006,(11):24-24
“那天同去的我家吉薰有没有什么消息?”不久前,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光荣院,一位112岁、双目失明的老人,听说我们是“从上面来的”,就禁不住向我们打听她丈夫的下落。这位老人叫陈发姑,70多年前,她的丈夫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去了;70多年后,她还在等待着他的消息。  相似文献   

12.
笑笑     
《党建文汇》2014,(4):62-62
在家吗 刚接一电话,那人张嘴就问:“哎,你在家吗?”号码陌生.但这语气肯定是熟人啊.不知道是谁还怕尴尬。于是我也装熟回他:“我周五还能在家?饭局啊!一到周五就这样,好几个局,你在哪儿呢?啥事?”对方沉默一会儿.说:“你叫的外卖,我在你家门口呢。”  相似文献   

13.
“叫你来就是让你讲真话的么”这是个天刚放亮的早晨,薄雾随风轻飘。1958年前曾长期担任刘少奇家乡农会主任的王升平,腰间系个破围裙,头上戴项烂帽子,赤着双脚,早早在食堂喝了碗米星难见的菜汤,来到塘边钓黄鳝。忽然,乡领导陪着省公安厅的同志走到他跟前,叫他前去见首长。“见什么首长?有什么首长要见我?”王升平的心里忐忑不安地琢磨着,不会又有什么灾祸从天而降吧?挨过整的人,遇到情况总往坏处想。王开平跟着来人,耷拉着脑袋,不知不觉走到炭子冲刘少奇的旧居前。“你就是王升平吧?”一个陌生的声音。“‘是啊。”王升平有…  相似文献   

14.
开心一刻     
乔斌 《先锋队》2014,(1):51-51
百度知道 一个男孩今年9岁,是个电脑迷,考试中他把卷子都写满了,但老师还是把他爸叫去:“你看看你孩子答的卷子。”孩子爸一看,这孩子,每个题后面都写了“百度知道”。回家后,他爸将他一顿暴揍,还说:“你问问百度,知不知道老子什么时候揍你?”  相似文献   

15.
鄂托克旗有一个“苜蓿局长”,他的名字叫巴雅尔图。巴雅尔图工作的单位是农牧业局,就是以前的畜牧局,老百姓叫惯了,顺嘴还叫畜牧局,巴雅尔图是这个局的局长。就算是畜牧局吧,巴雅尔图也应该是“畜牧局长”,怎么能叫“苜蓿局长”呢?当地人告诉我们:从2005年开始,巴雅尔图就迷上了种苜蓿这件事,念起了“苜蓿经”,因此,大家索性送他外号叫“苜蓿局长”。  相似文献   

16.
李国新 《党课》2014,(3):103-104
我的爷爷大名叫李永炎,晚辈都叫他炎叔,孙辈叫他炎爹(湖北方言:祖父的意思),我叫什么?别人猜不着的,也许会说,你是孙子,应该叫爷爷或者爹爹呗。错了,我小时候才没有叫他爷爷哩,我叫他“炎老头子”!当然,叫爷爷“炎老头子”,是我的专利,别人是不敢叫的。  相似文献   

17.
曹操与同学     
邓洪卫 《廉政瞭望》2010,(20):47-47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  相似文献   

18.
陈鲁民 《奋斗》2005,(12):55-55
啥叫智慧?啥叫豁达?且慢咬文嚼字,咱还是先让事实说话。《说典》中有则小故事,东汉大臣孟敏,年轻时曾卖过甑(甑,陶制的炊具)。一次,他的担子掉在地上.甑被摔碎了.他头也不回地径自离去。有人问他:“坏甑可惜.何以不顾?”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甑已破矣,顾之何益。”是的,甑再珍贵.再值钱,再与自己的生计息息相关.可它被摔破.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为之心疼如焚。顾之再三,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大概就叫遇事豁达。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部队我们常会发现一种现象:一些同志把自己的直接领导叫“老板”,把上级首长也就是领导的领导叫“大老板”,同志之间也往往以“老板”相称;有的是在与地方交往、移动电话中这么称呼,有的甚至当着领导干部的面叫“老板”,而有的领导也很受用,满口答应。那么,“老板”一词流行军营的现象该如何看待呢?  相似文献   

20.
要钱干什么     
为了有钱,许多人都绞尽脑汁,甚至不怕“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为了有钱,也有许多人在寻找捷径,甚至不惜“巧取豪夺,以身试法”。钱确实是个有诱惑力的东西,凭心而论,谁不希望有个几万、几十万乃至更多的钱供自己支配?但如果问一下:“你想要钱干什么?”一万个人,可能会有一万种回答。最近听说,山东省成武第一中学有个叫叶萌堂的高级英语教师,月工资近千元,但他仍不满足。为了多攒钱,经常到食堂拣烂馍吃。别人扔掉的衣服,他也捡起来穿,裤子正着穿一段时间再倒过来,鞋子也左右脚轮换,以能够“平均磨损”。一辆自行车,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