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实践特色,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的应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及时组织“全国人力资源市场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暨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在市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  相似文献   

2.
政策与规定     
《今日上海》2014,(4):62-63
应届毕业生在沪就业,紧缺专业可获居住证积分 根据上海人口管理的总体目标和要求,2014年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将继续以申领《上海市居住证》为主渠道。按照去年下半年实施《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规定,应届毕业生在沪就业,须缴纳6个月社保后,由个人到居住地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申办《上海市居住证》,获得居住证后,再由单位为其申请居住证积分。  相似文献   

3.
《就业与保障》2014,(8):35-35
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南平市公务员局采取五项措施,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建立实名制登记,开展就业跟踪服务。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见习、就业培训、求职补助及就业推荐等促进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4.
《今日上海》2008,(2):9-9
去年上海高校毕业生14.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4万,就业率为97.25%;而今年共有高校毕业生14.9万人,比去年又增加6000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上海将多管齐下,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实际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初步的措施是:将就业见习和青年职业见习基地的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各类行业;对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的求职经济补贴;  相似文献   

5.
一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实践。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积极向毕业生实践基地和重点企业推荐毕业生,以实习、见习为主要形式,确定温州市环球汽车衬垫有限公司和浙江伟明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的试点单位,并给予一定的见习补贴。认真做好征集2007年度高校研究生温州基地实习项目工作,该区已有五家单位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七所大学研究生进行对接。  相似文献   

6.
就业政策体系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建华 《时事报告》2009,(4):114-116
今年以来,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这些政策包括: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征召应届毕业生入伍,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城乡基层岗位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业信息化部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  相似文献   

7.
李秋华 《浙江人事》2009,(11):18-19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政策,是疏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在新形势下,如何选好建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切实增强就业见习制度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就业见习工作中实现政府、企业和高校毕业生“三赢”,是各级人事部门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金华工作实际谈点想法。  相似文献   

8.
各地信息     
中国今年起将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以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见习时间一股为6个月,期间可享受保险和基本生活补助。  相似文献   

9.
从2006年开始,福建省争取每年招募500名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支医、支教、支农和扶贫工作。同时组织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毕业后6个月以上仍未就业,并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提升职业技能服务。并提供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生活补助。将从全省韶分高校推荐一批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到福建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并到省内经济欠发达县中学任教。对就业率明显低的高校,将限制其招生.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专业,压缩其招生规模,直至停招。  相似文献   

10.
八闽     
福建省采取措施欲解就业难题从2006年开始,福建省争取每年招募500名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支医、支教、支农和扶贫工作。同时组织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毕业后6个月以上仍未就业,并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提升职业技能服务。并提供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生活补助。将从全省部分高校推荐一批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到福建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并到省内经济欠发达县中学任教。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就业任务可谓是十分繁重。日前,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更是发文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知要求,各地还应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拓展相关产业、企业、科研项目、基层等就业岗位;加强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同时各地、各部门还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通过以上诸多措施的实施,努力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这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的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而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的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09,(6):114-114
新华社10月21日报道,湖南省规定: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就业见习补贴。领取见习补贴者必须是离校后2年内禾就业且进行了失业登记的湖南籍高校毕业生,在经市州以上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挂牌的见习基地进行就业见习!见习补贴标准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执行,  相似文献   

13.
《就业与保障》2009,(5):41-41
福建省建筑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是经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隹成立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中心主要负责专业技术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咨询;归集和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委托人事代理和推荐就业;毕业生就业登记;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调动;毕业生进榕户口管理;流动党员管理;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再就业援助:组织申报建筑专业技术职称评审;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伴随我国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不可避免要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许多应届毕业生特别是女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更大就业压力。因此,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特别是对女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让她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用人观,同时也便于高校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改革,指导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就业机制下,对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提供就业信息和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而是更深层意义的职业辅导与服务。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年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从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出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项根本性、战略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就业与保障》2006,(6):28-28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以下简称《意见》),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供需见面,尽快实现就业,现就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夏高发 《传承》2011,(21):54-55
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要实施帮扶和指导并举,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经济援助和提供优质服务缓解家庭经济困难、自身条件困难或教育背景困难对毕业生就业的困扰;通过高校对毕业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和指导,使毕业生困难群体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价值取向,提高就业能力,增强职业道德素养,以健康的心态实现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8.
一是继续深入实施大学生回乡创业工程。以政策为引导、基地为依托、信息化为桥梁、特困生为重点,策划并实施好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实习-就业-创业”系列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就业岗位、创业机会等多方面服务,吸引更多的本地籍学生回乡就业。2006年湖州籍大学生回乡率巩固在50%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80%。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2012年,福建省内高校毕业生和省外高校闽籍毕业生总数达到23.6万人,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总数超过40万人,成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主体。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福建省政府于日前出台《关于做好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此作出具体部署,并从提高省级项目补贴、鼓励基层一线就业、实施"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组织万名毕业生就业见习等方面,多管齐下,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20.
应届毕业生辛辛苦苦实习了4个月,等来的不是“劳动合同”却是“见习协议”。那么在就业压力激增的今天,“见习协议”是否可以取代“劳动合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