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毛庆峰 《工会论坛》2010,16(2):24-25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改变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容易导致青少年网络交往的热衷化和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和政治观念淡化。为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文化的正面教育引导;加强软件开发与市场管理,提倡和培植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积极配套防范措施,加强互联网的规制建设;深入探讨网络、青年、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消极选择、在网络社会的消极互动、不良心理意识在网上的强化及网络造成的青少年社会化的缺陷,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网络的管理,加强青少年健康上网的引导,重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疏导,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直面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对于青少年的种种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和引导功能,强化行业自律,明确社会责任,将会有效地改善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多元的网络文化构成对我国主流文化的挑战,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质又造就了自由与个性的扩张,这些都极易导致人们道德意识淡化,削弱其思想防范能力,青少年更容易被不良文化侵害.我们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互联网络的主阵地,加强网络道德与素质教育,推动中国特色和谐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是网络技术的受益者,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科学理性地分析网络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寻求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特征及其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传播性和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全球性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使青少年的人格和人际交往出现严重障碍,道德意识减弱,政治观念淡化,导致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识别能力弱,法制教育缺位,自控能力低。有效防范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应加强网络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上,尤其是要加强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7.
从青少年本体接受能力来说,网络、影视、文化传承是三种意识形态表达的最表层的传播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及青少年工作的优势,在思想文化领域、教育领域及日常生活中,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加强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群体意识;必须注重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带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要用各种有效形式,旗帜鲜明地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对青少年因上网引发的过失和犯罪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交往、休闲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文化内容良莠不齐,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家庭和社会也造成不小的冲击。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优化网络环境,扼制和降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健康的信息空间和娱乐环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结帮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青少年网络帮派名目繁多,组织结构比较严密,结伙从事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抢劫等犯罪活动,社会危害性大。不良心理需要和畸形物质需求是青少年网络结帮的犯罪内在动因,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不力为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青少年成长教育的缺位也是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的重要因素。预防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应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成长时期的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加强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网络社区组织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形式不同,在信息共享的平等性、信息表达的自由性、信息存在的虚拟性、信息交流的无中心性与再生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冗余、无序等方面有自身特点。网络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创新个性,有利于青少年增长才干和智力开发,但作为“双刃剑”,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注意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完善法制法规建设,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转化,又有道德行为习惯反过来强化道德意识、促进道德品质逐步巩固、提高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既要注意知、情、意、信、行五种道德品质要素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性功能,又要发挥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中国教育的基本思想,通过分析高校网络德育在信息传递、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四个方面的发展,以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力和针对性为诉求,提出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德育文化环境,提升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明礼崇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扎根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具象于人们的言行举止中。同时作为一种向善文化,它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西文化的激荡,传统礼文化受到一定冲击,其涵养德行的功能被弱化,在大学生中表现为明礼崇德自觉性的下降。为使大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強化其明礼崇德教育、提高其礼仪涵养和道德素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腐败心理形成及其动态轨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心理的形成分为不良意识的形成、不良意识向腐败心理的转化、腐败心理的加强三个阶段.结合目前社会文化氛围,可以发现,不良意识和腐败心理两个阶段均有具体的典型心理因素表现.通过描述腐败心理因素群的交互样态,可以对腐败心理形成的三个阶段提出不同的防控措施:文化阻断、区别类型纠偏和严密法网、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道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论述,分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效应,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着家庭道德影响与学校德育抵触现象,在德育思想观念、家长教养方式、对德育手段的理解上都存在着种种抵触。对此,家长应自觉提高素质,改变成才观念,理解教育者意图;学校应重视学生德育内化,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变愿景教育为现实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自觉抵御不良干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SNS社交网站的兴起带动了以真实性、开放性和平等性为核心特征的新型社交网络文化的流行,也引发了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的多重影响。参与SNS社交网站交友互动,既可以规范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弱化功利思想、培养民主精神,也可能诱发道德危机和现实社交障碍。高校教育部门要因势利导、积极渗透、引导社交网络文化合理健康发展,并借此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传媒已经构成了无缝隙、零距离的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形成新的价值观、学习社会规范、完成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现代传媒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可替代的。部分青少年学术期刊由于缺乏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存在趋同化、平庸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家和”文化的构建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散到系统、从发展到创新、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其经验与启示为:企业文化只有自下而上、植根于基层,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只有抓住文化的“魂”,才能发挥它的鞭策功能;企业文化只有坚持领导主导与全员参与相结合,才能增强感染力;企业文化只有系统、完善,才能发挥潜移默化作用;企业文化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体系,才能确保企业精神执行到位。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安机关培育和弘扬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的思想道德基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和弘扬人民警察精神应强化忠诚警魂、为民根本、奉献牺牲、诚信遵纪和人文修养五个意识;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推进公安文化建设、结合民警实际抓践行、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和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