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雅诗绝大部分为抒情诗,包括颂美诗和怨刺诗,怨刺诗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天命的怀疑,以杰出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雅诗的成就和地位至今仍未得到充分地认识。实际上雅诗的成就绝不逊色于风诗,其对后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风诗。十五国风是中国民歌的第一个高峰,雅诗则是中国文人诗的第一个高峰,二者都是《诗经》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其中的弃妇诗产生的原因、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探析,有助于人民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也有助于理解弃妇诗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对促进两性平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涉及到描写采摘活动的诗歌共有27首。采摘母题在这些诗中的频繁出现,并不仅仅是对采集活动进行的单纯描写,而是在叙述先民生产活动的同时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诗经》中的怨刺诗,尤其是政治怨刺诗是我国忠谏传统的思想层面的源头之一,而我国历朝历代沿用的谏诤制度,是忠谏传统的现实层面的具体体现,也是《诗经》批判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忠谏传统在思想和现实两个层面上都带有明显的批判特征,表明中华民族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并不缺少西方哲学所强调的质疑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5.
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他的很多诗歌中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到过"黑暗"这个概念。文章旨在以《美景易逝》为例,通过分析诗中一些含糊词汇的意义,如"绿"、"金"、"花"、"沦落"和"陷入",以及意思最含糊的"黎明",来说明"黑暗"这一概念在弗罗斯特作品里的含义。诗歌以小见大,诗人通过驻足于一个瞬间,这首诗涵盖的是一天,一年,一生,人类历史,甚至是整个宇宙。  相似文献   

6.
杨明的长篇叙事诗《死在战场以外的中国兵》是一首特殊的"抗战诗",诗歌揭露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与残暴,喊出了压抑八年已久的愤怒,是继沙汀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之后,又一篇反映国民党军队的文学力作。此诗无论思想和艺术都是成功的,是典型的朗诵诗作,同时也是西南联大新诗社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学源头《诗经》婚恋诗歌“水”意象大量存在,并与女性、婚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婚恋诗以其特有的魅力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生命力,它开创了诗歌歌颂情爱的先河。今天对水意象参与情爱诗的表现类型、生成原由及水意象的原型意蕴等方面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严羽《沧浪诗话》的核心在"以禅喻诗"、"以禅论诗",而参禅之"法"在"悟",即贯通诗禅的主要在"悟","悟"既是禅法,也是诗法,严羽将禅之"悟"应用到了诗之"悟"。笔者就《沧浪诗话》中体现禅诗关系中"悟"的内容、性质、基础等做一些梳理。  相似文献   

9.
<正>刘遗伦(本刊记者,以下简称"刘"):我们知道,文学有教化、益智、娱乐等功能,是其它文化形态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在您看来,文学在文化建设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陆建德(以下简称"陆"):首先谈谈文学的教化功能。文学是讲故事的,有具体的内容。以"诗"这种文学形态为例,它有赋比兴,如《诗经》,它往往有具体的场景。《诗经》对人的教育,并不是直接说你要做好人,它教给你一种风度,即温文敦厚,这是中国诗教的特点。我们看《诗经》,它  相似文献   

10.
《诗经》在春秋外交中的地位春秋时期的外事活动有一种世界外交史上独一无二的形式:以诗代言,这使政治性很强的外事活动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它的奥妙之处在于:外交场合有时意思难以直接说出,或者虽可以直陈,但不如以诗寓意更婉转而含蓄,更高雅而传神。众所周知,现存《诗经》是原始社会以来口头传诵、经孔子整理编选而成的诗歌总集。原来据说有“三千余篇” (《孔子世家》),孔子将重复的部分删略了,最后留下三百十一篇,又亡失其六,实有三百零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诗经》中《风》诗的性质 ,学术界的流行观点是将其视为流行于当时各国的民歌。反对“民歌说”的学者代表主要有日本学者冈村繁先生和国内的袁宝泉、陈智贤。两家的观点既大体一致 ,又各辟蹊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诗经》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发端之大成。这些诗歌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爱情自然是其中不可缺的主题之一。这些诗歌完整的展示了爱情的全部过程,初恋时甜蜜而焦急的等待,爱情和婚姻中的痛苦与抗争,爱到尽头时的哀怨和忧伤都在这些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有许多带“不”的句子,例如《诗经·小雅·车攻》中:“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经·大雅·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大雅·卷阿》:“矢诗不多”等等。这一类“不”字词语,《毛传》分别释为“不惊,惊也”;“不盈,盈也”;“不宁,宁也”;“不康,康也”;“不多,多也”。这种观点有许多学者不同意,认为这是《毛传》对《诗经》的误解,释义  相似文献   

14.
高伟华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0):127-127,130
《诗经》与《圣经》分别是中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本文从委婉含蓄与直抒胸臆、比兴与比喻等两个方面对《诗经》与《圣经》中有关的爱情诗进行了对比,研究了两部作品在叙述手法上的不同,同时,通过比较探讨了中西方诗歌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现代文化巨人之一的郭沫若,最先是靠诗歌闻名于世的。一提到郭沫若的伟大诗作,人们自然便会想到《女神》。从一九二一年八月《女神》的出版,到《星空》、《瓶》、《前茅》的问世,是郭沫若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郭沫若明确提出了“自然流露”说的主张。一九二○年,在《论诗三札》里,郭沫若提出:“诗的创造贵在自然流露”。他认为诗应当象春蚕吐丝一般的自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庞大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几乎每一种性质的思想文化都有其相应的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彼此融合。文化思想的这种复杂关系决定了文学对于文化思想的认同也不可能单一化: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如果说祭宴饮诗属于礼乐思想文化体系,是对于礼乐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华文化的宝典,两千多年来,研究和阐释它的著述非常之多。随着时代变迁和学术思潮的发展,关于《诗经》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不断涌现。为此本文就《诗经》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学视角、学术史视角、比较文学视角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对《诗经》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诗》心刍议张福庆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误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把人的情感、意念、思想的出现,统统归结为“心”的活动。在《诗经》中,许多表达感情之处,即言“心”之如何。“心”字成了诗三百篇中使用得最多的实词之一。《诗经》中的“心”字,共有168个...  相似文献   

19.
在《诗经》三百篇中,人是自己生活的主宰,是诗歌的全部内容,是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本文拟从《诗经》诗篇本身出发,分析其自觉的人文意识、朴素自然的生命觉醒、天人和谐合一的人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的人文品格。  相似文献   

20.
<正>史《史记·卫康叔世家》对卫武公的记载语焉不详,让人颇觉遗憾。但可作史书的《诗经》中的《青蝇》、《宾之初筵》、《抑》和《淇奥》四篇诗能够弥补这一缺憾,让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具体生动的杰出政治家卫武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