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亨林,笔名山人,号聚雅堂主。男,1953年1月生于陕西靖边。现任中央纪委干部室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从小酷爱书法。6岁学书,先从汉隶魏碑入手,进而研习二王及唐楷诸体。正、草、隶、篆、行皆能,尤工隶书、行草,隶书碑简相参、沉稳开朗;行草注重气势、厚健奔放。已故老将军、著名诗人、书法家魏传统评价他的字  相似文献   

2.
正李若初(1893-1974),名景沆,号凤林山人,古田杉洋人,先后执教于霞浦、福州等地中学及南平师专、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精书画、工诗词、善篆刻,尤以书法著称。其书法早年学柳公权,行草习二王及怀素,隶书学史晨、礼器二碑;中年后融汇百家,自成风格,各体  相似文献   

3.
曹建 《当代广西》2015,(6):58-59
<正>颜以琳,1979年生于山东潍坊,复圣颜回79世孙,颜鲁公40世从孙。幼承家训,学书于曾祖父,以颜书为宗。后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师从周永健、曹建、崔树强、张一农,攻读书法学硕士,主攻隶书、行草书。书法作品曾入选共青团中央、中国教育学会、湖南、重庆、潍坊、桂林、衡阳等省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论文入选第七、八、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并获奖,获第九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三等奖、桂林市第九届文化艺术最  相似文献   

4.
王亮 《两岸关系》2012,(1):47-48
谢季芸,著名女书法家,现任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1939年,她出生于台南一个大家族,自幼聪慧过人,1979年拜台湾书坛名家黄金陵为师,开始了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并逐步走向成功。经20余年刻苦研习书法艺术,谢季芸所作真行草隶篆皆能得古人精髓、撷其诣趣、融入毫端,挥洒自如。其行草风卷云舒,有渴骥奔泉之态;楷书波撇道丽,端庄有致,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5.
崔冰 《今日中国论坛》2006,(10):126-127
马明钧自幼学书,二十余载临池不辍。他学习书法从楷书入手,对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褚遂良均有所涉猎,并在学习楷书的同时,旁及行草篆隶。近十年来,行草书在他的学习和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明钧学习行书是从王羲之《圣教序》入手,于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们今天从他的作品中仍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20)
正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基石,自秦统一文字以来,到三国、魏晋时期,直至如今,可谓一脉相承。其中,5种基本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皆已发展成熟,有了丰富的书法理论。而历代各具特色书法名家亦是蜂拥辈出,使得书法艺术蓬勃发展、传承不息,成为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创作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也有一位将文字用心画出独特生命力的书法家。他秉持"自  相似文献   

7.
(1912—2005年)启功原西泠印社社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启功先生,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书画鉴定家、文献学家、书画家、诗人,国学大师。曾师从贾羲民、吴熙曾先生学画,师从戴姜福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文史词章,后经傅增湘先生介绍,受业于陈垣先生。幼年时书法以《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等唐碑入手,渐涉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等,广师碑帖及历代名家墨迹,尤以智永《千字  相似文献   

8.
正卢培钊,广西武鸣人,美术学博士,编审,广西人民出版社社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水墨公益基金提名广西十大青年书法家之一,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卢培钊自幼习书,取法"二王",擅长行草,书法作品入选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坛新人展、中国西部书法展等中国书协举办的各  相似文献   

9.
《当代广西》2013,(6):52-53
莫振宁,1951年出生,原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北部湾书画院副院长,广西区直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西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九岁起临习唐楷诸家,后攻行草,五十余年笔耕不辍,多次参加全国、省部各级书展,曾获全国铁路书赛一等奖,全国硬笔书赛特别奖;2003年获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十周年教学成果展三等奖;获"情系西部"2003年中国书法名家邀请展金奖,并被授予"2003年中国书坛二百家"称号;获中国书协主办的"人寿  相似文献   

10.
陈湛 《台声》2010,(10):47-48
<正> 在前文谈及汉字演化中,笔者提到繁体字只是相对我们现在用的简化字而言的,他的基础是汉、唐时期的隶书和楷书,并且在两千年来又逐渐有所变化。而作为当前通用繁体字的基础,隶书和楷书又是从小篆演化而来,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有极少数字可能变复杂了,不过有更多的字则更为简化了。如此说来,繁体字只是相对我们现在的所用简化字而产生的叫法,也就是几十年的光景,而从整个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它其实也是一种简化字。所以隶书和楷书之前的  相似文献   

11.
《今日中国论坛》2007,(10):123-123
张惠臣是刘炳森书画大师弟子;中国北京书画院院长;刘炳森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会会员。张惠臣幼对书法艺术痴迷眷恋,先学颜、柳,后习二王,数十年临池不辍,奋力攀登。其小字颇见功底,行楷精细兼备,行草秀美飘逸、鼓之枯劲;大字造境新奇,端装浑厚,风神撒落,笔笔到位。张惠臣对隶书、篆书、象形字、变体字,也很有研究,玄鉴旧章,博众家之精华,揉自家之底蕴,其作品,适时前规,取会佳境。著名书法大师欧阳中石教授看了张惠臣的字,感慨的说"后继有人呐!"张惠臣的书法为众多国内国际收藏家收藏。近年来,慕名而来向张惠臣求字的收藏家络绎不绝,四十几年的书法艺术誉满神州海外。  相似文献   

12.
于曙光自幼喜爱中国书画、篆刻,书能真、草、隶、篆,尤擅行书和行草,画长人物、山水、花鸟。他的书法博取诸家,书风人称“骨胜富韵”。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和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重要展事。  相似文献   

13.
时下有许多民间书画家崭露头角,他们对传统书画的不同理解和各呈其姿的书画风格,引起了书画界的关注。鄢陵县安陵镇的袁柱石,即是其中一位。近年来,袁柱石的书画作品在《中国书画报》、《农民日报》等报刊上多次发表。1990年他画的《百鹤图》被上海毛巾被单厂制成印染被单的底版。1994年他的三件书画作品参加了河南省文联举办的书画展,其中有两件作品获奖。1995年他的一件隶书作品《宋史评岳飞》被开封市碑林收录,刻成一通碑文。1996年他的两副行书、两副隶书对联被朱仙镇年画社出版,印刷60万套销往广西、云南等地,并被选入《中国美…  相似文献   

14.
正石云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社员,广西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广西工委会副主席,桂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获"桂林市青年文艺奖"。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国粹杯"全国书法作品展、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法大展、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乾元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天下大同·魏碑故里"全国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出版有《初中必背古诗文硬笔字帖》(漓江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今日浙江》2014,(18):60-60
正张宗祥,海宁硖石人,自幼受其外祖父沈公韵楼影响酷爱书法,初涉颜鲁公,三十岁之后,渐习行草,由李北海而上溯两晋二王风度,下及明末诸家以接晚清之时趋,尤于董玄宰行草间用工,兼以金石碑碣之刚劲,融汉魏碑法,雄浑洒脱,一气呵成。张老对书法创作,最讲究"笔力"、"忌俗"与"气满"三方面,他认为这是构成一幅成功作品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书法家钱泳说,"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书画家顿长彬先生通真、草、隶、篆、行各书体,精于行草和楷书,尤精小楷。竖看中国千年书法史,书法名家如群星耀于河汉,数不胜数。而小楷大家却寥若晨星。顿先生的小楷精品脱颖而出,为世人瞩目,几与古人比肩,被中国文化部《中国艺术博览》誉为"中国现代第一楷",中央电视台书画家协会和"印象中国"也表示赞同,并在《印象中国》收藏版刊出,我认为顿先生  相似文献   

17.
萧心涛简介萧心涛,男,一九二四年生。福州市人。自幼酷爱书画,刻苦钻研,其书法从传统入手,临习名家碑帖,诸体兼备,尤以行草见长,骨力雄浑苍劲,笔势飞动多姿,气韵生动,自成风格。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国内外如在日本、美国、新加坡、菲律宾以及港、澳、台湾等地展出,书法作品被日本收集在《中国当代墨宝集》和《中日友好书法展》内。闽赣名山古刹摩崖石刻如雪峰、林阳、西禅、黄檗、崇福、法海、广化、支提等名胜留有墨迹,书法作品入选安徽省萧城圣泉碑林,湖北莲花山碑林以及福建郑成功碑林等。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员,中国书法家协会  相似文献   

18.
邓淑兰 《求索》2011,(2):183-185
赵孟頫是元初杰出的艺术领军人物,他在书画诗文等领域提倡全面"复古"的主张,其"复古"实为借古以创新。他在创作上实践自己的"复古"理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诗文领域,他奠定了有元一代"宗唐复古"的新诗文风,使元中期诗坛追求典雅平和、婉约雍容的诗歌风格蔚为成风,启迪了明代"前后七子"的诗歌复古运动,对明清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元纪年的那年,也正是中国西汉倒数第二个皇帝刘衎继位的第一年,仅过5年,这位只有14岁的刘邦后人,就被他的岳父王葬杀死了。作为现代汉字的第一种字体隶书,也是在那一时期完成了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蜕变定型,之后,经过东汉近200年的发展,在书写技巧和审美情趣上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地步,随着东汉王朝的覆灭,隶书在实用性上,被逐渐演变出的另一种字体楷书所代替,而隶书因其完善的审美性被后人保留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0.
唐果,字田木,号钓鱼山人,中文高级讲师。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广西书协会员、北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海门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师从巴蜀名家毛峰先生。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书法展览,入编《当代篆刻家大辞典》,曾获“广西八桂群星奖”书法铜奖;编著有《中国经典书法章法解读·隶书卷》;2011年刻字作品《身在天水之间》入选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国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