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兵  徐艳芳 《求索》2013,(7):122-124
边贡是"前七子"之一,明代复古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他的诗文创作随其仕宦沉浮呈现出由功名意识到生命意识的嬗递。其早期诗文创作体现了积极参与政治,追求功名、重气节的用世情怀。此后,随着功名意识的淡薄,生命意识不断增强,山水隐逸情怀逐渐成为边贡诗文创作的主要特点。这一嬗递轨迹,使边贡在复古运动中呈现出独特的创作追求和文学个性。  相似文献   

2.
马林刚 《求索》2013,(3):126-128
政事诗是集中反映朝廷统治、政治制度,评论国家时局,表现文人关怀民生、社稷的诗歌。有关政事的文学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献,经由各朝代的发展,同时在诗可以"兴观群怨"的儒家诗论教化下,诗人将诗文创作作为表达个人政治关怀、揭露社会政治现实的有力武器。从最初的歌功颂德到怨刺、讽喻,再到诗文干政,政事诗伴随王朝兴废一直存在并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占比重比较大的一类。政事诗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周军 《前沿》2010,(4):155-158
李邺嗣是清初甬上著名的遗民诗人,诗文创作成就突出;他与黄宗羲亦师亦友,是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李邺嗣重视诗歌的记史功能,认为"先诗后史,诗非无益于史";强调诗人应当明经通史、善学问,带有鲜明的浙东学派的思想痕迹。同时,李邺嗣针对时人创作的弊端,对文学的内容、情感和语言进行了深入辨析,确立了独立的诗文正伪观。梳理李邺嗣的诗文观念,既呈现了清初甬上经史之学与文学相互交融的图景,又展示了这一时期甬上文人创作观念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4.
明代文学以其丰富多采的形式辉耀于文坛,尤以通俗文学的小说、戏曲和民歌显示了蓬勃的生气。而作为传统文学主要形式的诗歌和散文,在经历了汉魏六朝至唐宋一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逐渐衰微而让位于过去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说明了明代是文学体裁雅俗交替的时代。作为传统的诗文创作虽然在明代已处于衰弱的阶段,但文人结社树帜之风仍盛,他们在各种流派的激烈斗争中不断开拓和发展。诗文批评的复古论调虽然充塞于文坛,但作为探讨总结前代诗文的创作规律在明代仍是有业绩的。如“格调”、“兴象”、“风神”等…  相似文献   

5.
王早娟 《求索》2011,(8):176-178
唐代诗僧广宣中唐时期在文坛上颇为活跃,曾与当时诸多知名文士有过诗文交往,其诗歌也受到了这些文士的一致赞誉,但后世文献有关广宣的记载却对其形象多有贬抑。依据唐代社会以及后世有关广宣的文献资料,结合留存的广宣诗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广宣的诗歌在中唐文坛的确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形象之所以被有些文献贬抑,主要原因是他的僧人身份及其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使然。  相似文献   

6.
隋秀玲 《求索》2011,(7):197-199
李颀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重要诗人,同时代人殷璠对其诗歌有较高评价,但宋、元两代,李颀及其诗歌几乎遗落于文人视界之外。明初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标举李颀为"盛唐之盛者"之诗人,并赞其诗歌为"万世程法",纠正了宋、元以来对李颀的偏颇态度,重新肯定了李颀的诗歌价值。此后,李颀诗集辑录、刊刻日臻完善;李颀诗歌得到充分肯定。终明一代,都不乏对李颀诗歌的溢美之声。正是有了明人对李颀及其诗歌的肯定,才有了李颀诗的广泛传播,并使得今人能够全窥李颀诗歌之风貌。  相似文献   

7.
徐立钱 《求索》2010,(3):187-188,209
相对于艾略特和奥登等人对穆旦的影响而言,英国诗人、诗评家威廉.燕卜逊对于年轻诗人穆旦的诗学塑造更为直接而持久,尤其是他提出的一系列诗学观念有力地支持了穆旦诗歌文本的成长。本文将回顾威廉.燕卜逊在西南联大时期的诗学传播史,分析其诗歌主张即以含混为诗歌的特质尤其是写作"未解决的冲突"诗歌等,并阐明这些观念在穆旦诗歌文本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王峰 《求索》2011,(3):214-216
中国诗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意象派,在诗歌题材、诗歌形式、中国诗的化用以及诗歌意境等诸多方面,中国诗都给美国诗人提供了无穷的文学想象空间。作为"他者"的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异国文学构建和创造性的文学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诗歌创作,其诗意的呈现更加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9.
郑艳君 《求索》2010,(12):223-225
穆旦诗歌主要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在荒谬的人生图景中寻找生存根基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灵魂无所皈依的他试图从爱情、信仰、自然中获得救赎,但他并没有真正得到解脱:在爱情中,他获得了心灵的寄托,而爱情无法永恒;信仰让他能够超越庸常的现实,他又无法虔诚地皈依;自然是他心中唯一的"憩息地",却同样不是"稳固的根基"。诗人依然没有走出孤独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魏鸿雁 《前沿》2010,(20):160-162
"隐"是赋、比、兴等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表现方式,是言意之辩在文学理论中的反映。刘勰对其作了准确的解释。其特点是"舍容取心",借辞传意,使语言形成丰富性和多义性的特征。形成"隐"的语言手段是"曲""婉"。"隐"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诗歌理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永生 《前进》2014,(10):63-63
月亮,以其皎洁光辉的影姿,激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使其迸发出万般诗情。世人皆爱中秋月,千古皓月照诗心,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文中,咏月诗词可谓俯拾即是。其中写的最多、最具感情的当推诗仙李白。他一生创作的1044首诗歌中,有320首是写明月的。  相似文献   

12.
有明一代近三百年,文学流派风起云涌,其中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拟古思潮实为主流。在明代文学复古大潮的推动下,诗歌选本异常繁荣。其中古诗选本与唐诗选本争奇斗艳,呈现出编选的繁荣局面。明代古诗选本不仅文献学价值很高,而且古代文学批评价值也需要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史记 《求索》2011,(3):217-219
惠特曼是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他开创了自由体新诗,打破了传统诗歌韵律的束缚,其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更是超越了当时的资本主义时代。从"五四"开始,惠特曼的诗歌及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早期的田汉、郭沫若,以及后来的艾青、顾城等几代诗人都受到了惠特曼诗歌的很大影响,他对自由、平等的呼唤同样对近代中国的思潮产生了极大的震撼。然而,不同时期的中国诗人和民众对惠特曼的理解和接受却不尽相同。根据尧斯的接受美学范式,读者先前的经验、背景、素养等因素综合形成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使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读者会对惠特曼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本文具体分析了各个时期中国对惠特曼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古登村,说到党支部书记韦东海当"官"的事,有人会说他真傻。当"官"之前,韦东海承包矿山开办滑石粉加工厂,每年盈利近20万元。2002年,因为组织需要,韦东海毅然弃商从"官",担任古登村村委主任,成了"当家人"的他,开始操心瑶寨乡亲的"吃住行"。  相似文献   

15.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对李白现存诗文大部分进行编年,以梳理李白一生经历命运、思想脉络及诗歌创作特点为主旨,并围绕此主旨从校勘、注释、编年等各个方面将这一主旨贯通起来。校勘方面采取按断校,避免了不必要的异文之争;注释方面力求简洁,并注意把词语还原到诗歌语境中去理解其准确意思,注中有评,通过评的方式点明诗歌写作主旨及技巧;编年方面注意结合李白其他诗文和同期交游诗人的诗文,善于利用诗歌中的情绪导向并结合诗人经历,联系当时历史事件与社会环境寻找编年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徐江 《求索》2010,(4):177-179
吴宓是中国近现代新古典主义诗学的代表人物。吴宓诗论的"三境说"和"音律说",是对古典美学艺术类型论的继承和发展。吴宓的诗论,自觉或不自觉地暗含着他对主体精神和节奏等问题的关注,从而使他的诗论蕴含了现代诗歌美学的因子,为中国诗歌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李铭 《前沿》2009,(10):184-186
本文通过引用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创作 的《白桦树》等诗歌,对"白桦树"这一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在与其他诗歌互为对照理解的前提下,试图把握"白桦树"这一意象所承载的神性美和人性美。另外再辅以弗罗斯特本人的文献中对诗歌本质的表述,得出结论:"白桦树"这一意象也是诗人对诗歌本质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是含有“取今”与“复古”的双重取向的。“民族原初生命力的归复”是鲁迅“复古”思想的内核。鲁迅的复古思想,显在地表现在几乎贯穿他一生的古代典籍搜集、辑校、整理活动之中,渗透在他早期的论文及以后的杂文创作中,更清晰地显现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创作之中。《故事新编》在承续鲁迅20世纪初就提出的“复古”思想的同时,体现了鲁迅思想中“批判”与“建构”的整体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史习斌 《求索》2010,(4):187-189
《新月》月刊是"新月派"这一名称的直接来源,也是"新月诗派"得以命名的原因,它是继《晨报.诗镌》之后新月诗歌同人的又一个大本营。诗歌是《新月》文学的重镇,《新月》月刊孕育了"新月诗派"的成长,也见证了这一诗歌流派诗风和形式前后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卢政  周丽艳 《求索》2011,(3):176-178
嵇康自觉地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理念灌注到文学创作之中,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张扬人的自然本性的角度阐述情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学观。在审美观念上,嵇康崇尚清新自然,以高洁的人格、出世的志趣和以对人生超越的态度来塑造诗歌意象,赋予文学描写对象以无限的动感和生命感;在文学发展问题上,嵇康反对固守旧框框,追求题材、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扩大了诗文反映的范围;在文学功能上,不以功利目的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而是以表现诗人个性为宗旨,倡导表现自我情感、展示独立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