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寿春  金鑫 《唯实》2004,2(11):63-65
"与时俱进"最早是由李大钊发出的时代强音.党的十六大赋予"与时俱进"新的内涵,并提出了根本要求,深化和拓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时"的多种含义和"进"的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2.
王峰 《北京党史》2012,(5):59-61
正"与时俱进"一词由来已久,与之意思相近的"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散见于中国古书中。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理论学史》,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1917年10月,为纪念辛亥革命六周年,李大钊写文章指出,为了"新中华之诞育",必须继续努力,"勿稍怠荒,月异岁新,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以  相似文献   

3.
赵德昌 《党史文汇》2012,(10):31-33
电影《台城1923》,再现了李大钊发展弓仲韬入党后,派他回家乡直隶省安平县台城村,建立中国农村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的艰辛历程,引起了强烈反响。强调理论灌输,提高民众阶级觉悟为了建立共产党,李大钊发表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还利用纪念节日开展活动,广泛宣传灌输共产主义思想。在民主浪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潮激荡下,1920年5月1日,李大钊组织了第一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在纪念会上,李大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李大钊诞辰120周年,6月18日我带自己的博士、硕士、博士后一起去了位于北京西单文华胡同的李大钊故居参观。这所故居是李大钊就义之前在北京住过的8所租宅之一,因李大钊一家在此住的时间最长,故北京市政府将此处定为故居。2006年2月,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搬迁、修缮,恢复故居面貌。2007年4月28日,李大钊就义80周年时,故居正式开放。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革命先贤,推动李大钊生平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好地读懂和理解李大钊,中国李大钊研究会重新编辑、修订、出版了《李大钊全集》。此次修订,我们在扩大搜罗范围的同时尽量保留文字原貌,基本不作删节。对于文章排序,我们本着将文本、语境和思想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对具体篇章进行详细考证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以求更准确地反映李大钊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际历程。此外,为了确定李大钊文章中出现的诸多外文词汇和译名的准确含义,我们按照李大钊文章中提供的线索,深入到文章所涉及的外国文化、外国语言和外国语境中作了细致考订,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在校勘和注释方面,我们力求精细、简约、准确,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可靠、宜读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比较多地选用了李大钊的相关文章。教科书之所以选用李大钊的文章,既是因为其文章符合新文化运动中推广白话文的时代潮流,也在于李大钊思想的前沿性。李大钊文章入选教科书,既传播了李大钊的先进思想,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启发了青年学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遵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从学术史反思的角度,针对研究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对李大钊研究的深入发展作出新的思考。主要内容包括: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传统、李大钊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李大钊与五四新文化、李大钊"民"思想的深刻内涵、李大钊研究的学术史探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中共党史"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一说,提出质疑,认为此说的根据是回忆不可靠.文章认为不能完全否认回忆,但在李大钊护送陈独秀赴天津途中,究竟有没有相约建党一事,这是问题的焦点.文章依据对回忆的剖析,提出当时李大钊与陈独秀并非明确商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而是酝酿建立新的革命组织--社会主义者同盟的问题,并对当年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始末作出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把增强孙增阅)纪念李大钊诞辰11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29-31日在乐亭县召开,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近70篇,主要以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了交流。这次会议学术品位较高,是1984年在乐亭召开全国首次李大钊研讨会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李大钊“与时俱进”思想的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这一课题,诸多论者旁征博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张静如指出,李大钊的一生就是与时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从早期的民彝自由观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观有一个思想和时间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是其强烈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指向性、其民彝自由观的群体指向性、以及李大钊自身的与时俱进的性格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遵循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对李大钊在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理性的反思,深入分析了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特殊理路、理论内涵、西学背景、思想特征,同时明确指出了李大钊研究中存在的方法论缺失。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本文着力论证了李大钊当年未参与社会主义"论战"的缘由,深刻揭示了"问题与主义"讨论之后所呈现的思想升华,特别是认识论命题的展现。本文认为,李大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应用于中国实践,聚焦"为什么建党、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形成了李大钊建党思想。李大钊建党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深入系统地研究李大钊建党思想,对于缅怀李大钊革命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一、李大钊建党思想的生成逻辑李大钊建党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是李大钊同志就义90周年。为推进李大钊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河北省社科院、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将联合举办"纪念李大钊就义90周年暨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征集会议论文(作者结合会议主题,也可自行拟题)。论文请于2017年4月10日前发送至ldzhyj@126.com或tsxyldz@126.com。经有关专家评审后,确定最终参会名单并发出会议通知。论文将择优在《唐山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张国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李大钊则是北大有名的教授、图书馆主任。他们同是北京共产党小组的创始人,又同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对于张国焘来说,李大钊无疑堪称恩师与引路人。但张国焘在1924年被反动军阀政府逮捕后,却出卖了李大钊。由于张国焘隐瞒了这段历史,所以直至1927年4月英勇牺牲,李大钊也不知道他所信任的学生曾经出卖过他。 张国焘1916年进入北大学习时,李大钊在留学日本3年后刚刚归国。1917年11月,李大钊经章士钊推荐,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翌年1月,又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张国焘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上读到李大钊的文章时,还不认  相似文献   

15.
<正>李大钊,生于1889年10月29日,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李大钊等60余人在苏联大使馆被奉系军阀逮捕。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建党主要人物之一,李大钊被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界的营救行动。被捕的当天下午,李大钊就被讯问。在狱中,李大钊并不是倔强的硬碰硬,而是采取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21,(1)
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陈独秀、李大钊影响甚巨,当时被誉为"南陈北李",他们二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当时北大校园里的青年学生中曾流传这样两首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独秀孤松(李大钊笔名)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黑夜,吾辈仰承。"这两首诗把陈独秀、李大钊联结在一起,并比拟为"悬照古今"、被一代人仰承的"日月星辰"。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作为五四运动的亲身参与者和历史见证者,李大钊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李大钊,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没有李大钊,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顺利创建;没有李大钊,就没有此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序开展.虽然李大钊与五四运动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定格,但是先生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精神将与时代永存.  相似文献   

18.
<正>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创始人之一,而且是中国第一个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众多文章、书信、演讲中多次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判断真正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从总体上看,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人人都能得到幸福的理想社会。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的一  相似文献   

19.
因闹"非典",单位规定不能外出,在家无事,读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的、199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研究论文集》,感到这本集子编选得不错,收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当然,作为这样一部内容广泛的文集,其中有的文章对某些问题论述不够或者不够准确的情况,也还是有的。韩一德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奠定基业、创造历史、开辟未来的100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俱进的100年,更是中华民族从落后时代到追赶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100年。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奋力书写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的新史诗,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未来的"现在渊源"。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