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现代著名小说家.1937年,在抗战烽火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赵树理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大众文学,跟赵树理的名字是密不可分的.人们说到赵树理,自然会想到中国文学的大众化;说到大众化,又自然会想到赵树理.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一向以民族化、大众化著称,这是赵树理长期坚持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长期坚持创作反映人民、反映人民时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现代著名小说家。1937年,在抗战烽火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赵树理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民间传说赵树理:“驴背上的状元”在民间,谈到赵树理,有这样一个传说:赵树理出生后第一百天时,爹娘为他举行“百日”庆典,希望他幸福长寿,将来能活过一百岁。那天,他们特意在儿子面前摆了十几样好玩的东西,其中,还有从邻居家借来的一块雪白的“…  相似文献   

4.
作家赵树理的幽默是出了名的。他的幽默,既是其智慧的结晶,也源于他对生活的提炼。赵树理主编《说说唱唱》杂志时,每晚都要在灯下审阅稿件,到了夏夜,小飞虫不时向灯扑去,撞死的小虫都落在稿纸上。赵树理一边轻轻把死虫吹去,一边幽默地说:“啊,有尸(诗)为证。”赵树理一向不赞成用粗暴的态度任意删改传统剧目,搞得不伦不类。有一次,他去看新编历史剧《柳毅传书》,这出传统戏里被强加进了许多“新”内容:主人公柳毅居然能揭示出地主和农民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还带领农民去清算地主等。戏演完后,有人问赵树理的看法。赵树理…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民族化、大众化文学圣手”的赵树理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原名赵树礼,字齐民,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中条山北麓的闭塞山乡沁水县尉迟村一户中农家庭。他的祖父是“三教圣道会”成员,父亲热衷于阴阳八卦,母亲及外祖父—家都信奉“清茶教”。童年的赵树理饱受宗教的熏陶,接受了封建宗法教育。他18岁时曾到邻县阳城开明寺读经,并向僧倡学习寺院音乐。1925年夏,赵树理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6.
《党建》2016,(12)
正今年是赵树理110周年诞辰。他的传世之作兀立神圣的文学殿堂,真诚表达着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离开我们已经46个春秋的赵树理依然令人怀念。难忘我在山西省晋城市文化局副局长任上时,曾率干部职工至赵树理的家乡尉迟村参加劳动。一日,在村口与几位结伴而行的老者不期而遇。他们稀发泪眼,背驼腰弯,步履维艰,却手持香烛,冥钞冥纸。因感于彼已是风烛残年,还要为先人尽孝,便随口问道:"老人家,你们这么大年  相似文献   

7.
<正>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农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解放之初,赵树理即来到了北京,投入到新中国的文艺工作中。作为解放区新文艺的标兵,在  相似文献   

8.
郜忠武 《党史文汇》2009,(9):1-1,4-11
赵树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人民作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小说中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他自己.他的精神和他的作品都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9.
叔叔家来了一位土里土气的客人1951年初,我有幸认识了作家赵树理。这一年的春天,中共长治地委在我们武乡县监漳村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著名作家赵树理随同地、县工作组来村帮助建社,体验生活。他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同农民群众一起开会学习,一起上地劳动,一个锅里吃饭,一盘炕上谈心,朝夕相处,亲密无间,村上人都称他为“老赵”。这一年,长治地委分别在7个县共试办了10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来,赵树理以我们这些村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三里湾》,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农村重大变革的光辉史实。当时,我正在本村县立第四…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作为我国一位著名的文艺作家,创作了一大批深受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然而,“文革”十年浩劫,他也未幸免于难。在那黑白颠倒的年代里,赵树理以他深厚的学养、睿知的头脑机智地应对“批斗”。1966年10月,山西省掀起批斗赵树理的高潮。晋城师范学校的红卫兵娃娃们,首先主持召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一个流派一“山药蛋派”。有着乡土气息的名称.概括了它的文学特色.作家们以鲜活质朴的人物形象、清新朴实的民间语言.反映农村,书写农民,作品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凝聚着璀璨的光华,为人民大众尤其农民所喜闻乐见。创始人赵树理的创作理念.代表了这个流派的大众化方向:写农民看得懂的书(不识字的也能听得懂),出农民买得起的书(选择便宜出版社).足见作家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在“大跃进”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人民作家。他与农民有着血肉联系;他善于独立思考,不作违人之举,表现出了很强的党性,坚持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里讲述的是发生在“大跃进”前后的一些故事:“有些干部的群众观念不实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党内出现了忘乎所以的情绪,接着发生了反右扩大化和经济建设方面“冒进”的错误。赵树理却对这些问题始终都有看法,早在1956年8月,在故乡发现有的干部不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急于把初级农业社转为高级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情况,立即给长治地…  相似文献   

13.
王建基 《党史文汇》2004,(10):29-32
一 1987年5月9日,山西<临汾日报>发表了一条新闻.这条新闻的副题是:老共产党员的一件义举;主题是:赵树理生前好友捐款为赵树理树碑.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一位作家,魁梧的身材,坚毅的面孔,炯炯的双目,虽已进入花甲之年,但身板硬朗,一副山东大汉的粗犷模样。20多年前,他因一部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而一鸣惊人;而今,他依然携着齐鲁汉子的豪气和军人的雄威,驰骋在文学的大道上。他,就是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一1946年,李存葆出生在山东五莲县东淮河村一个农民家庭,万木葱郁、清丽峻茂的五莲山和齐鲁大地传统的文化氛围给了他文学上的灵气,淳朴的乡风孕育了他做人的正直和善良。6岁上学,虽然童心正浓,难免顽皮,却非常喜欢写字,百练不厌。于是,小小年纪居然练出了一手“好字”。上中学时,老…  相似文献   

15.
熊坤静 《党史博采》2014,(12):55-58
李准是我国亿万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蒙古族优秀作家,也是当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同时在小说和电影两个领域都卓有成就的杰出作家。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共创作发表长、短篇小说50多篇(部)、散文集两部和电影文学剧本20余部。其中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湎世后,反响强烈,影响广泛,成为我国最早反映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文学作品。它描写的是农民张栓因为倒卖“牲口”而欠了账,想卖掉土改时分的土地,再用还债剩下的钱去继续做生意;  相似文献   

16.
小二黑和小芹,是山西著名作家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男女主人公。最近“赵树理文学研究会”发表的一份人物生活原型报告,首次披露了小二黑就是山西左权县西黄漳村的杨善福,小芹就是他家隔壁的于继鱼。他们的结合,也和小说一样充满传奇色彩。 左权县芹泉镇西黄漳村是个美丽的村落,位于清漳河边。杨善福是村内一户秀才的孙子。杨家隔壁就是于家。于家家境清贫,有小女子于继鱼。由于祖辈不和,贫富悬殊,杨于两家几代人不相往来。而杨善福和于继鱼却两小无猜,从小一块捏泥人、跳绳绳,宛如兄妹。后来两人  相似文献   

17.
宋阜森 《理论学刊》2004,4(1):102-104
赵树理的创作虽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但由于他最终坚持了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并不一味地“赶任务”,因而他一直在某种夹缝中苦苦探寻,创作出大量的不媚世俗的“问题小说”和个性鲜明的“中间人物”。正因如此,他的创作虽曾被誉为“赵树理方向”而红极一时,但他本人还是未能逃脱“文艺黑线人物”的命运以致被迫害致死。赵树理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正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喜欢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终生保持着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他不但文学素养极高,而且在讲话时还善于"古事新解",收到良好的效果。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主持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期间,在讲授中国农民问题时曾谈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当其未出茅庐时,一点用也没有,及一出山握有兵权,则神出鬼没了。"用此来说  相似文献   

19.
顾棣 《党史文汇》2006,(8):20-21
赵树理早在建国初期就成为全国人民非常熟悉敬仰的作家,许多人都想见到他的形象,但是他却非常不爱照相.因此他一生留下的照片,特别是正面肖像照片很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与他同在山西工作了许多年,却只得到了两次为他拍新闻照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党建》2017,(12)
正文学应成为时代先声。何建明多年坚持深入生活,积极思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一个有见识有思想的报告文学作家。在浙江安吉余村采访时,他注意到这里"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农民们的生态意识特别强。在村民的故事里,他敏锐地捕捉到一个时代性的信息,那就是,绿水青山正在养育着创造着一个新的时代。于是,他在作品中大声呼喊: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中国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可以说,《那山,那水》是一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