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奥的治国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更证实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既需要大量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需要挖掘自己的文化瑰宝。本文从行政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论语》中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齐之以礼”的政治观、“为政以德”的行政观、“举贤任能”的人才观和“正名”“立信”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大思想家,也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他提出了一套治国安邦的思想,被封建时代统治者奉为“圣人”,广泛流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他的治国方略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他哀叹“礼坏乐崩”,力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4.
<正>北宋是文人的乐园。开国皇帝赵匡胤遵循古训:宰相须用读书人。宰相赵普亦标榜: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北宋至南宋,诱以高官厚禄,赋予尊名重权,对读书人之"关怀"未曾稍减。据好事者统计,大宋320年间,18代皇帝任命了133位宰相,非科班出身者仅10人,而唐朝500多位宰相中,出身进士的不到一半。赵匡胤行伍出身,靠兵变登上宝座,却  相似文献   

5.
要我介绍一本书,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那些越写越长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以男女“做爱”取胜的小说,我自己就没耐心读下去,怎么能挑一种推荐给读者? 我自己就不相信看相算命,怎么能推荐《麻衣相法》这类的书呢。 我自己就不打算“下海”,当然我也不想推荐什么《厚黑学》。 《红楼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一部  相似文献   

6.
说诚信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但我很长时间不知道它的出处,也没有去深究,直到读《论语》时才知道这原是圣人之语。《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是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相似文献   

7.
《论语·卫灵公》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这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如何讲故事的美学原则来理解? 不消说,《论语·雍也》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也是大家承认为文论的说法。那么,上引《卫灵公》中的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文论来读?查阅了《论语正义》,觉得论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我的揣测并不冲突。解释云:“……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所谓善导人,是指“欲其(受导者)自得之也”。我对“欲其自得之”一句很  相似文献   

8.
汤婧 《学理论》2012,(28):150-15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语》中的君子人格被视为儒家理想人格。本文以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为切入点,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解读《论语》,进一步了解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养成和理想追求,由修身而化成天下,对现代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正 《瞭望》1988,(41)
一天,遇到一位青年朋友,闲谈了几句,他忽然说:“那本《社交书信大全》我已经看到了。” 我没有听明白,问:“什么书信大全?” “《社交书信大全》。怎么?你不知道?那里面还编进了你的几封信呢。” 他告诉我,他的同事有这书,他无意中在书里翻到了我的信,还以为我早知道了哩。我确实从来不知  相似文献   

10.
朱正 《民主》2002,(11)
在孔夫子说的许多话里,有两句人们很熟悉的: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见《论语·季氏》。“哀莫大于心死。”见《庄子·田子方》。聂绀弩把前面这一句里的“不”字搬到后面这一句里,变成了这样两句:“天下有道则庶人议。”“哀莫大于心不死。”这就不是孔夫子的话,而是聂夫子的话了。聂绀弩在《七十年前的开笔》一文中回忆说,在清朝的最后一年,他八岁,在书塾上学,  相似文献   

11.
“一问三不知”是说被问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全答不上来。但追根溯源,“三不知”最早可不是什么都不知的意思。《左传·衷公二十七年》里,晋臣中行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  相似文献   

12.
国宝与家书     
<正>"尊敬的余秋雨先生:我写下这封信希望邀请您参观故宫博物院。我将以长子身份请求院长,允许我陪您参观我母亲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这是这幅世界名画问世近千年以来,唯一可以替代原作展出的复制品。您在‘秋雨时分’节目中曾讲到,自己排了五个小时队,只看了五分钟《清明上河图》。您也许不知道,那次展出的正是我母亲的临摹作品。"2011年,陈长年在尼罗河游轮上,一口气读完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萌生了撰写回忆录的  相似文献   

13.
游宇明 《各界》2014,(9):32-32
读郁达夫的《沉沦》,你不会忘记作品中那个留日学生苦恼的样子他想为国家做些事,却不知从何做起他希望拥有浪漫的爱情,却没有异性亲睐他渴望经济自立,却总是贫困潦侄4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处处找不到生活的位置……郁达夫将这个人称之为“零余者”。我不知道沈从文先生看没看过这篇小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沈从文充当的就是这样的“零余者”。  相似文献   

14.
专攻古希腊文学的罗念生先生在《希腊游历漫记·附记》中记下了自己的希望: “……日前才知道我患前列腺癌。我的日子不多了,希望能继续用新诗体译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下半部分。”(1990年3月9日)面临大去之日,如此平静;对事业之追求,如此执著,委实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5.
《瞭望》周刊的编辑给了我这篇报道——《他为什么被怀疑?》,读了一遍,越读越有兴趣,读完之后不禁拍案叫“好”! 我的叫“好”处,倒不在新闻记者下乡采访却受盘查干扰,而在这位记者打破惯例,既不蹲在报社里靠书面材料写“八股文”过日子,也不靠地方长官前呼后拥地用汽车接送,而是自己骑着自行车直接深入边远的县和乡,到人民群众中去采访新闻。从这里,我也看到我们新闻事业的一个改革动向,同时我也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的改革动向。 这样说,是否有点“浮夸虚报”呢? 不。只从他骑自行车出城采访,途中被人怀疑,两次受到盘查——这  相似文献   

16.
至善赘言又是“乱点鸳鸯谱”,给杜南的《旅夜书怀》配上了一支情歌的曲子。《鲍卡乔》不知是怎样的一部歌剧,作曲者苏培也生疏得很,据说是奥地利人。曲子的旋律可美极了,真挚而委婉,哼了几遍就舍不得放弃。每句乐句都可以分为五个音节,要配自然得配五言。于是我找了许多熟悉的五律五古来  相似文献   

17.
笑不出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真是铁铸一般的事实。当我去看张刚导演的新作《多此一女》的时候,才知道他有一个阿满喜剧系列,而且他已导演了13部这样的影片了。这是第13部,虽然是我看的第一部。我又知道关于他的阿满喜剧系列的讨论中,有“喜剧生活化”和“生活喜剧化”的争论。听了听要言不烦的讲述,还蛮有味道。于是想,庄老先生的“以有涯  相似文献   

18.
学问不管饱     
鲁哀公四年,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一度绝粮。时有西鄙野人负粮来见,对孔子说:“您老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学问恐怕也是很大的,却仍不免于挨饿——学问之无用,可知矣!”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客人走后,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可以齐民,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立言——可您刚才怎么说它没有用呢?”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所说的‘有用’,不过是‘温饱平安’之谓也。学问又不管饱,我跟他说什么呢?” 子贡说:“然则学问就不可以用来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吗?” 孔子说:“干禄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了(见《论语  相似文献   

19.
儒家经典的西译之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通影响巨大,而至今已有几十种版本的英译《论语》在其间作用斐然.本文旨在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探寻英译《论语》的源头,聚焦19世纪初期由英国浸信会传教士马士曼在印度塞伦坡完成出版的第一部英译《论语》(上半卷);以一手档案资料为依托,结合其历史背景考察其翻译策略,独有创新及译本影响,以期呈现早期“中学西传”之历史样貌,并于今日之中西跨文化交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舒芜 《瞭望》1989,(24)
廉政肃贪,我很赞成,可又很不关心。 赞成,是因为我反对别人贪污,(这简直是废话!)自己也不想贪污,——想也没机会,“葡萄是酸的”。 不关心,是因为我反正无能为力。 我不知道谁在贪污,他怎样贪污,贪污了多少。报上说已经设了多少举报机关,我不知在哪里,即使把我请了去,我也举不出一个人名,报不出一宗案件来。既是关心也没有用,何不索性不去关心,倒省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