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楠 《人民论坛》2012,(7):14-17
调查结果八成以上受调查者表示关注空降干部群体"反腐型"、"能人型"空降干部最受欢迎受调查者认为"避免山头主义,防止派系斗争"是空降的最大好处受调查者认为完善"空降"制度最需"增加透明度"  相似文献   

2.
刘昕 《人民论坛》2012,(7):34-36
哪些因素有可能会阻碍"空降干部"取得成功呢?哪些措施又有助于提高这些"空降干部"的成功可能性呢?在这方面,企业在使用"空降兵"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表面上看,中央"空降"干部的做法其实更像是在大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管理实践:即从公司总部的领导团队或管理团  相似文献   

3.
在决定派"空降"干部到地方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对这些地方的政治生态、工作状况、发展局面等治理状况做一个专业性的诊断。这种诊断是让"空降"干部发挥积极作用的必备工作,只有做好了,才能对症下药随着"空降"干部的增多,人们对他们的作用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4.
做好这"五化",空降就摆脱了现在时好时坏、亦敌亦友的局面。就不会出现一人空降一批人受伤;挂职变任职、朋友成对手的情况对"空降"干部制度的改进意见,归纳起来有"五化"。首先是要规范化,变无规矩的空降为有条件的空降。总的来说,空降一定要统筹考虑和统一安排。加强调研,在扎实掌握大量的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顶层设计,这样才能做到规范化。这种交流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度,应该根据中央干部交流总规划、地方可承受能力以及干部交流的实际情况划一  相似文献   

5.
依据不同空降形式的分类:第一类可以分为中央的空降和地方的空降。原先的空降是从中央调往各地方的空降,慢慢地各省、市、县也在进行一些空降委派,随后一些系统的部门也开始对下进行空降了。第二类是军队的空降,是军队干部到地方的空降。主要是50年代的"三线建设"。这类"空降"干部的素质比较高,到了基层就能发光发热,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干部交流制度是我们党历经90多年风雨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法宝之一,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宝贵经验。"空降"干部大多是中青年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战略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大批年轻干部能够不断涌现出来,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空降"干部是加快培养优秀中青  相似文献   

7.
空降干部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历史渊源和历史经验,而且体现和反映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导向和未来走势,已经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谋划,如何完善,提升其科学化水平的问题2010年至201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先后二次推出了"中央与地方干部双向交流"的重大举措,打破了"空降"干部的传统模式,出现了新的趋向:"空降"干部由过去的上级任命指派转向民主推荐和公开竞争选拔;由"自上而下"的单向交流转向"自上而下"和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6,(19)
正干部双向交流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惯例性政治现象,"空降干部"是我党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法宝。8月24日,一批中央国家部委正司局长空降地方省区市,担任市委书记、市长等党政正职。譬如,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局长刘南昌调任河南三门峡市委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调任江西鹰潭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张德华空降云南玉溪市代  相似文献   

9.
人民论坛:您如何看待"空降"干部?"空降"干部是否限制了基层官员的上升空间?陈明: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到地方交流任职,是干部培养与选用的重要创新,有利于通过较为全面的实践,培养选拔熟悉国情、能驾驭复杂局面的干部,提高和改善中央国家领导机关负责干部的素质,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央国家机关加强与基层的沟通,  相似文献   

10.
要空降那些能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开明的干部,要空降那些关注民生、德才兼备的、有能力的干部。有了这样的要求,才能促使空降干部成为一种推进民主法制和民生的手段一般来说,在民主法治充分发展的社会中,干部主要由公民投票选举而产生。如政务官员是各地自下而上选举产生,事务官员则是聘任;党内的领导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虽然"空降干部"的做法日趋见多,但还没有见到哪个部门或地方出台这方面的详细规定。因此,在实际过程中,人为操作的空间就很大去年7月份,我和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位教授交流,他认为中国的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公务员充满了活力,改革创新的意识非常强,其中的干部交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很多地方干部对目前的"空降"干部做法颇有微词,社会各界也对此提出很多质疑?我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2.
空降干部制度的改革是中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良善治理、巩固执政基础的积极努力,其所遭遇的问题反映了国家转型发展的两难困境"空降"干部是中共由来已久的重要传统,是中共进行革命和治理国家的有效策略。这一传统的形成与中共早期的组织性质和革命路径有关,与中共建政以后的目标追求和治理方式有关,只有置于特定的历史进程及相应的社会背景、制度体系之中,我们才能把握此项策略的生成逻辑与运作机  相似文献   

13.
新公务员回避制度的进步意义显而易见,但其能否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却令人质疑:责任主体多元、授权不完整、惩戒"虚设化"以及外部监督缺失等,都会影响回避制度的有效落实;地域回避的简单"复古",在不断制造新的"两地分居";干部空降也是"利弊参半"。如此种种,都将给新回避制度的执行带来考验。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各级党委在贯彻《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成效显著,干部交流已成常态化、制度化。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区县乡镇班子成员的任用,上级机关"空降"或外区县、乡镇交流的数量多,比例大,从而影响了成长地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今明两年是换届之年,换届不仅是简单的换人,择人用人,有规律可循。区县乡镇领导班子有"一线"指挥部的特点,任用时交流的比例过大就会"弊"大于"利"。一、区县乡镇领导干部交流比例不宜过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空降"干部因为缺乏基层历练,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容易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一是水土不服,难以施展拳脚。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了解,在方言土语、民间风俗、人情世故、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对地方工作的特点特色、重点难点、问题症结等缺乏充分认识,要融入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工作起来难免缚手缚脚,容易导致"桔生淮北则为枳"。  相似文献   

16.
《人民论坛》2012,(7):39
广西一乡镇干部:现在"空降"干部过多,基层干部往上提拔的机会不大,让我们觉得责任太大、任务如山,而前程无望。我统计发现,近三年,有的县区领导副职从乡镇书记上来的才1个,比率为10%,从乡镇上来没有1个,比率为0,而从市直、区直单位下派的达到5个,占50%;乡镇正职都从县直单位下派的达到80%至90%,直接从乡镇副职提拔的不到补缺比率的20%。  相似文献   

17.
惠民款是低收入群体的救急钱、救命钱。政府倾力"扶贫",贪官却卖力"劫贫",困难群体遭"权力打劫",实在是匪夷所思。基层贪官是如何充当"抽水机"的?一是直接贪污"私分"惠民款。如某乡近期挖出干部集体腐败窝案,12名干部私分公款数十次,侵吞计生款、移民款等上  相似文献   

18.
<正>与"天花板"官员对应的另一群体观察引言2009年12月上期《人民论坛》杂志推出了特别策划《官员"天花板"困局》,引起各界热烈讨论,尤其是在党政官员群体中。不少官员向本刊反映,对许多基层干部而言,能够触碰到仕途"天花板"或许还是一种幸运,他们更多的人只能在"地板"上原地踏步,一辈子都是"科员",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地板干部"。"地板干部"大多默默无闻,但他们却是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主要群体,撑起了社会发展的基石,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诉求更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干部压力大是个“伪命题”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转型,各类群体面临的压力在不断变化,领导干部究竟面临怎么样的压力境况呢?普通民众是怎么看待干部压力的?干部们"夜不能寐"的压力真正与公众诉求契合吗?近日,人民论坛杂志联合新浪网、人民论坛网联合展开干部压力调查,共有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社会大转型,时代大变革,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冲突,一些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怨天尤人"的情绪,干部队伍也不例外。在一般人眼里,干部职业稳定,社会评价高,应该是"怨气"较少的群体,可在现实工作生活中,面对困难、问题、矛盾的时候,一些领导干部也摆不正心态、放不平心绪,由此生出"怨上级"、"怨下级"、"怨机制"等种种"怨"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