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立功乃我国特有的刑罚裁量制度,自该制度适用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制度的正当性根基、立功成立条件,以及立功动机的正当性争议颇多,特别是对检举揭发型立功的实践认定更是陷入适用乱局。要化解检举揭发型立功认定所涉及的理论迷思与实践困局,需从探究立功制度的正当性根基着手,明晰立功制度的规制目的与制度本质,厘清立法规制预期与实然实效之间的差异;而后以既有的法律规范为解释基础,对立功主体与立功线索的互动型关系作合理圈定,最后对立功动机的正当性与立功认定之间的实践关系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2.
论刑法中的立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泽中 《理论月刊》2004,(2):104-106
本文在阐述立功制度嬗变的基础上,讨论了立功的实质问题并指出立功是一种基于悔罪的较大的有益社会的行为,并进一步分析了立功的概念、构成、分类及其法律后果,最后就立功的立法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3.
立功制度是我国刑法中一种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协助抓捕型立功是其主要分支之一。司法解释对协助抓捕型立功的起始时间进行了限定,然而在适用中遭遇了法理和实务的双重困境。本文拟从真实案例出发,对协助抓捕型立功的起始时间的合理认定进行选择和论证,并对立功认定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进路。  相似文献   

4.
关于自首和立功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了刑法中关于自首和立功的规定,对自首的条件、余罪自首的认定、立功的概念和对立功的认定以及自首与立功的界限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论证,为刑法理论教学、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域外的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与我国的立功制度虽然在打击犯罪、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刑事司法效益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二者在理论基础、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同时较之于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现有的立功制度在获取打击严重犯罪的证据方面略逊一筹。为解决取证难,尤其是获取证明严重犯罪的证据方面的难题,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建立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6.
试论刑法中的单位立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已经设立了单位犯罪制度,因而单位立功也应得到司法实践的确认。单位只可以成立刑罚裁量阶段的立功,且在主体、时间、行为等方面均有特殊的要求。是否构成单位立功,关键是看单位成员实施的行为是否体现了单位的整体意志,是否经单位决策机构或决策者决定实施。对立功的单位,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相似文献   

7.
立功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定从宽情节,其认定应该严格依据法律规定来进行。若是有证据证明线索来源系非法或者正当,立功的司法认定都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却经常发现线索的来源无法进行调查核实的情况,这就给司法机关认定立功带来了疑难。针对实践中存在"有利于被告人"原则在立功认定中的滥用现象,引入立功的构成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以期有利于解决线索来源查证对立功认定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法制》2010,(21):22-23
近年间有些“落马”贪官为减轻惩罚,利用各类手段“立功”,以致出现了帮助立功、串通立功、虚假立功、买卖立功等异化情形,严重误导审判结果,有违“立功从宽”制度的本意。法学界为此提出,对贪官的立功认定,应严格甄别。  相似文献   

9.
自从遗弃罪在刑法典中的位置由1979年刑法典中侵犯婚姻家庭罪一章纳入到新刑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之后,诸多学者重新对遗弃罪进行了诠释。从这些扩张诠释中能看到移植德日刑法理论的痕迹,但我国的遗弃罪是否具备了扩张解释的必备条件?本文以中日刑法典的立法规定为切入点对这些扩张诠释的理由进行商榷,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刚 《求索》2010,(7):131-133
在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外在的体例形式都表现为刑法典,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在传统社会不存在包括亲属法在内的民法的实质内容。尽管传统社会处理和界定婚姻家庭关系所采取的制度模式无独立的外在形式,且被包涵于刑法典中,但这种制度模式所解决的问题与当下亲属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基本一致的。我们认为,我国古代社会"亲属法"主要有三大特点:始终为刑法典中一部分,体例均为"户"或"户婚";深受古代"礼"的影响;法律文本宽于男性,严于女性。正是这些特点构筑了中国古代婚姻家庭关系法制文明,维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1.
犯罪现场遗留有重要的作案信息,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勘查,能够获取刑事案件诉讼所必需的证据。随着"两个规定"的实施和庭审制度的改革完善,犯罪现场勘查程序是否合法、提取物证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逐渐成为庭审关注的焦点,也对当前犯罪现场勘查见证制度提出了挑战。本文从解析当前犯罪现场勘查见证制度入手,通过对其现状和弊端的反思,提出重建犯罪现场勘查见证制度的对策,以期为侦查机关刑事执法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因其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公开及时等特点,已经越来越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刑事司法领域,媒体介入,特别是刑事侦查和审判阶段的介入,已然成为社会所热议的焦点和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热点。媒体介入是一把双刃剑,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既能表现出监督司法机关诉讼活动、培养民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等有利的一面,又能体现出阻碍侦查活动、妨碍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出现"媒体审判"等不利的一方面。必须通过重点分析媒体介入对刑事诉讼的影响,才能提出媒体介入刑事诉讼所应坚持的原则,以便协调舆论媒体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刑事法定代理人作为独立的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起着维护被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配合司法机关推动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立法一方面没有明确被代理人所指,另一方面有关法定代理人的条文甚少且含义不清。所以,法定代理人制度的应有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作者通过对国际刑事诉讼制度相关制度的考察,并注意到国内立法所应具有的一致性,提出了正确使用法定代理人制度的几点建议: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行使出席审讯的权利;明确被代理人的诉讼身份;重新界定法定代理人的范围等。此外,作者对刑事诉讼法有关条款立法精神的探寻也颇具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刑事申诉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之一。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申诉案件,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和完善内部监督和制约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申诉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现阶段我国刑事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改进和完善刑事申诉制度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禁榷制度对国家财政、人民生活乃至整个中国法律传统都有深刻的影响。禁榷制度的实行导致了中国古代大量的行政犯,相关刑事政策非常残酷;禁榷制度还极大压缩了古代民众的民商事活动空间,抑制了自由平等的民事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16.
刘永存 《青年论坛》2011,27(1):111-114
现实中有很多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有限责任进行资产转移,从而逃避债务的现象,但现有法律制度在对此进行规制时存在明显不足,不能有效的打击企业这种隐蔽的逃债行为。我们要从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制度三方面入手加以完善,构建有效的防范与打击企业逃债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修改通过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赋予了侦查阶段律师的辩护人法律地位,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活动遵循诉讼规律的体现,也是我国刑事诉讼发展的里程碑。律师介入侦查在我国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侦查阶段确定律师的辩护人地位充分体现了人权保障意识和程序公正理念。因此,应当切实发挥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作用,保障侦查活动公正合法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程序法律责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总和。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仰赖于国家司法机关和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对刑事诉讼程序规范的遵守。目前我国刑事诉讼程序违法现象较为严重,其原因除了“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外,刑事诉讼程序法律责任制度的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刑事诉讼程序法律责任的存在有其正当的哲学根据、宪法根据、逻辑根据及现实基础。我国必须确立以程序性法律后果为主体的刑事程序法律责任基础,以司法审查和程序裁判为责任实现途径的刑事诉讼程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法定犯时代下,后工业社会中各种风险逐渐升格,古典自由主义刑法理论地位受到动摇,刑法制裁体系相应地吸收了积极刑法观理念,前置刑法干预起点,降低入罪门槛,而社会整体评价体系中却缺乏相应的轻罪或微罪评价模式、犯罪分层意识,从而导致刑法附随法律责任引发实质意义上罪责关系的不协调,违反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责任主义原则等问题。同“以刑制罪”对“从罪到刑”的罪刑关系的反思,在意图限缩刑罚的法益理论逐渐沦为为刑法扩张“背书”的情况下,对犯罪附随法律责任的重视能够促进法益判断标准的实质化,从而有利于促进立法批判机能的实现,也能对保安处分科学化和刑罚“双轨制”发展有所裨益。基于新社会防卫论的论证逻辑也应该对附随后果的逆向论证逻辑以及定位做出限制,同时提出犯罪人处遇重构、引入复权制度等具体举措,以期达到法律体系内部法律责任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证据制度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刑法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于我国目前关于刑事证据制度的法律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较笼统,致使在刑事审判中往往对刑事证据的认证难以把握。本文旨在通过对刑事证据制度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探究,分析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不足,结合目前刑事审判中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建议,以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