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敏 《前沿》2010,(23):24-28
互联网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构成了一种双重影响。一方面,互联网的应用使民众政治参与需求得到释放,社会主义权力监督得到加强,行政效能的提高和民主化再造成为可能,公民社会也因为互联网的使用而变得强大。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也可能造成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受到削弱,境外分离势力不法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过激的网络民主主义也会对国家外交活动形成一定的不当干扰。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必将作用于社会政治领域 ,给社会政治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它为社会政治结构的调整和功能改善提供了技术手段 ,使政府组织结构从垂直化走向扁平化 ,并有助于政府管理的法治化。同时 ,网络技术影响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观念和方式 ,为民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信息通道 ,并使个人作为参政主体的地位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3.
2008年10月14日《新京报》刊登观察文章说到,政治博客的大量出现,一方面促使国家行政获得长足进步,各级官员都可以通过这些博客获得一定的社会民意;而民众通过这类博客也获得理性的参与、表达的机会。博客的即时性、无门槛、无限传播性,使博客更体现了草根精神与民本精神。与此相对应,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治理能力不仅仅是制度的整合和应对社会变动的能力,更主要是执政者的理政能力,说到底还是执政者的能力。从国家层面来说,执政者是社会规则的引领者。在代议制民主中,执政者如何引导民众制定符合社会发展方向、适合国家现实情况的社会规则,并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执政者还是社会规则的守护者。这要求执政者自己应遵守社会规则,是遵纪守法的表率,同时作为执  相似文献   

5.
<正>海洋公园是海洋保护区的主要模式之一,是现阶段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海洋生态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自1937年美国建立哈特拉斯角国家滨海公园(Cape Hatteras National Seashore)以来,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及印尼等国相继建立起国家公园体系。海洋公园以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景观保护为主,兼顾海洋科考、环境教育及娱乐休憩的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目标均得到很好的满足,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6.
李莉 《前沿》2012,(21):25-27
对政府在钓鱼岛争端中应对方式的质疑,提出了中国在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上如何构建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问题.国家形象的物质本源性使其更是对国内民众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文化话语冲突、现代性和网络时代给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带来的挑战,需要建立新的“以人为本”的国家安全观,促进社会参与并重视构建青年的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应对.  相似文献   

7.
《反分裂国家法》通过以来,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加紧活动,以反对《反分裂国家法》。他们歪曲《反分裂国家法》是什么“武力犯台”的“战争法”,继而炮制和渲染“战争氛围”、“恐惧心理”、“大难临头”气氛,操纵悲情与敌视祖国大陆的情绪,将岛内社会分为爱不爱台湾,随从者为“自己人”,“非我族类”则靠边,鼓动不明实际情况的民众走上街头,实则为自己攫取政治利益。岛内的“3·26”游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反分裂国家法》代表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和心声,得到海内外舆论一致拥护,连台湾岛内的一些政党和民众亦表示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选举是重要的政治参与形式,影响民众参与选举的因素是多重的.在新中国江苏省首次普选过程中,党和政府充分考虑民众参与选举的主观因素,通过提高民众政治效能感、现状满足感、政治信任感,降低参与成本等途径激发民众参与选举的热情,使他们的参与动机由模糊而逐渐清晰,参与行为由被动而变为主动,赢得了民众对选举的高度支持,使新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9.
周向阳 《求索》2010,(2):200-203
清代“群体性事件”频发。清政府积极立法,《大清律例》中制定了多条专门性条例,这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尚属首次。这些条例虽未独立成篇,且不系统,但其内容广泛,规定具体,构建起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法律制度,使“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大体上有法可依。不过,这一立法仍相当粗糙和模糊,刑罚过于严酷,使法律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而且,清政府将“群体性事件”非法化,断绝了民众正当表达和协商的途径,使社会矛盾长期累积而得不到正常的宣泄,最终民众只能通过极端的、暴力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国家立法在民众的反叛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霸道 王道 民道 三种统治模式下的社会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政治学一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社会对抗的激烈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将一般社会矛盾制度化的能力。依据这个理论不难做出判断,社会治理模式不能适应民众权利需求,是当下中国社会麻烦的总根源  相似文献   

11.
奏钠 《探索与争鸣》2011,(12):66-69
中国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国家迅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民生问题凸显的挑战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明确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立足民生,充分满足社区民众的学习需求;倚重民众,"自下而上"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社区民众的道德素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虚拟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民众提供了更有效的法律监督和民主沟通手段,同时由于虚拟社会自身的缺陷,也给现实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从法律视角界定了虚拟社会主体的法律监督权和言论自由权的边界;分析了虚拟社会主体的特点和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阐述了虚拟社会自身的善治需求及其重要性,以及法律监督对完善虚拟社会的必要性;提出了虚拟社会的法治路径,即要拓宽民众诉讼渠道,引导民众有序参与,并通过立法和行业自律来弥补虚拟社会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张良 《学习与实践》2012,(7):122-127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仅依靠国家自上而下推动,而且需要民众自下而上参与。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国家除了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民众参与文化建设提供平台与载体,通过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制度性供给,激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资源,把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体性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14.
司法民主是司法权属于人民的体现,是民众通过有效途径参与司法和有效地监督司法以及独立的司法机关通过体现民主精神的程序所进行的适度反映民意的审判活动。列宁认为,司法民主是基于苏维埃国家的民主制政体的要求,政治民主是司法民主的基础;司法具有人民性,要使法院的人民性质得以保持,就必须通过人民陪审制和法官选举制保证民众参与司法活动;司法具有社会性,应当做到司法公开以及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政党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和历史的选择,在政党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关键问题不在于变换政党体制,而在于政治各要素之间的政治交流是否通畅,政治流通互动是否良好,使民众的政治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拓展政治流通现代路径要把发展党内民主,推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重视民众通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新兴媒体等政治沟通渠道实现参政议政,满足民众参政意愿。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实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长期艰苦的实践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他的民众观。毛泽东民众观的内容:是否能够紧密联系群众就是判断党的好干部的根本标准;国家机关的工作就是确保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深入社会实际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为中国民众的利益而奋斗是中国青年成长的正确方向;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要与工农民众融为一体才能克服自身弱点而发挥作用,一方面需承担带动民众知识化的历史重担;为民众服务是文艺工作的大方向,为此文艺工作者必须从立场和情感上贴近民众。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人民,通过调节和化解利益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创建边区社会组织,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动员机制,为抗战胜利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变革社会风气,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制定法律法规,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等方式,使边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为边区民众创造了一个相对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使边区成为党局部执政时期的"示范区"。其成功实践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市民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促成了法治、参与及民主型政治文化、中产阶级等要素的产生,使民众参与政治成为可能和必要,同时也确保了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与平衡,这一切便构成了民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必须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正>社会张力是指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紧张状态。舒缓社会张力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建议的措施如下:1、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社会教化作用。要针对我国部分民众社会基本价值观缺失的现实,构建社会普遍认同、能够指导和约束社会运行的基本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历史上,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20世纪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相对独立于国家的民间组织才开始活跃起来。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消灭了私营经济和私有产权制度,摧毁了民间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原有的“国家———民间社会———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使公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迁,使公民社会的兴起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积极地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离不开健全的公民意识的培育。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呼吁改造国民性,培育公民意识,时至今日,国人的公民意识依然不健全、不成熟,没有成熟的公民社会,就没有公民意识得以培育的土壤。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有利的环境,应适时地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公民意识应当包括:责任意识,仁爱精神,自律意识,宽容意识,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