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游戏是一种语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人正是由于使用语言而成为人.人之所以被赞为"制作者",被誉为"理性者",被称为"游戏者",皆在于人为"语言者".维特根斯坦在强调实践的活动性的同时,突出了实践的语言性及语言的使用者.语言游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根本特征就在于践行,而生活形式就是语言游戏别无选择的基础.人在游戏中遵守规则,也在游戏中改变规则,人是创造性存在,"语言地"生活着,"社会地"生活着,人是"建构"的人."生活必须也作游戏来过"时,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人文精神的自由,获得生活的乐趣.当生活回归游戏时,人文精神将在游戏中回归家园.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学问是他的人生阅历,也是他的人格精神.世界是人的一世之界,人存在于世界当中,人和世界本无间隔.人是"天地之心""心只是一个灵明",人是世界的诠释者,"心"是意义的发现者.人生活于"人情事变"当中,"人情事变"即人的生活世界.在"人情事变"中人由"慎独"确证自己的存在,"心"是无执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性"是圆满的,"吾性自足";"良知是心之本体"."心""性""良知"是绝对的存在,"物"只是相对.人的自由首先在于"静"与"定","静"是"精一",不是无念,"定者,心之本体".人总是在面向未来中敞开自己,"乐是心之本体""诚是心之本体""洒落为吾心之体".人因"致良知"活出"真己"存在,在"致良知"中"昭明"世界的意义."良知"体现一个人的生命存在,也是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王洪波 《北京观察》2021,(10):74-75
现在当我们提起北京,第一反应当是伟大祖国的首都,燕山脚下,永定河畔,"雄鸡"版图的咽喉部位.不过,严格地说,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北京"应该算是一个通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春秋公羊传》上对"京师"一词解释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从此"京师"就成为国家都城的称呼.由于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历代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京师之外,往往还会设有陪都,这样就出现了多个都城.为了便于区分,通常会在都城前面加上方位词,于是就出现了"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的称呼,意思自然就是东面的都城、西面的都城等等.  相似文献   

4.
“众”字多用于大众、群众、众所周知等字眼。但又有几个人去想过这“众”字的另外含义。它不仅是我们律己的教鞭,也是我们上进的阶梯,更是我们做好保安工作的金钥匙。“众”字顾名思义是大众的意思,从构字的形状而言,也是人多的意思,三人叠一起。“一人划桨,难渡汪洋,众人划浆,声震天”。只要大家紧紧地抱成一团,任凭它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人多力量大”是“众”字最基本的含义。难道你不觉得“众”字还有特别之处吗?三个人,且有一人立于两人肩上,自然而然地会使人想到人上人。“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是教人行事的…  相似文献   

5.
王新尚 《北京观察》2004,(11):53-54
《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从字面上解释,"和"就是和谐、合作、团结,不同事物之间和睦相处;"不同"意即发表不同观点、见解."和而不同"的一个重要内涵是,通过发表不同意见来与人交流,以达到和谐与合作,而不会苟同.  相似文献   

6.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也是中国古代和谐哲学的核心,二千多年来中国人的生活观念难脱中和之美的轨迹."中"表达的是一种合理、适宜的状态,这种状态由"两端"而形成,"两端"者是指相反的两个方面;"和"是指"两端"相济相成,也就是追求合适的中点便为"和",而这个中点不是指两端之间固定的中点,而是指两端之间随着具体情况不同而变动着位置的那一中点.所以说,"中和"具有时间与空间、质与量完整统一的内涵,指的是世界万物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生统一体系的最高法则.  相似文献   

7.
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文化台独"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的核心就是全面否定"一个中国"的存在,最终的目的是"台湾独立建国".因此,"文化台独"推进的过程,就是两岸被推向战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继"三个有利于"之后,"三个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与发展."三个有利于"侧重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三个代表"侧重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将"三个代表"落到实处,尚需坚持采取一系列果断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1.既要勤政,更要廉政."凡在仕宦,以廉勤为本".作为县委书记,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勤政,最主要是做到"三勤":勤想事,出好富民强县的大主意;勤议事,凝聚集体智慧;勤干事,树立勤政务实形象.  相似文献   

10.
清人曾国藩在《烹阿封即墨论》中,对齐威王"固不废左右之言而昧兼听之聪,亦不尽信左右之言而失独照之明"的识人用人做法深表赞同,强调"是以刑赏悉归于忠厚,而用舍一本于公明". 齐威王委派阿大夫和即墨大夫分别到阿城和即墨任职.然而,"大夫之贤否,又不能遍知,则不能不信诸左右".两人政绩究竟如何,询问朝堂上的身边人,却出现了即墨大夫"毁言日至"而阿大夫"誉言日至"的反差."然而左右之所誉,或未必遂为荩臣;左右之所毁,或未必遂非良吏",齐威王便派人到阿城和即墨实地了解情况.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中国"彩礼"婚俗存在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原因看,"彩礼"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决定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是聘娶婚制的基本原则,女方把一定的财物当作结婚条件之一.从社会结构看,"男多女少"的社会结构导致高价婚姻,"彩礼"成为婚后保障金.从传统文化看,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根深蒂固,"啃老结婚"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2.
事象、关系、过程--兼论"物"、"心"和"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仲牧 《思想战线》2001,27(5):1-12
"事象"包括各种实物、现象和事件,"事象"是有形象、可观察感知的.事象世界有众多关系网络,事象和关系网络均处在动态过程中.事象、关系、过程是三个基础性的哲学范畴,事象理论、关系理论和过程理论是研究哲学问题的三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审视方位.由此出发,重新考察"物"、"心"和"人"三个古老的观念,分析传统哲学对三者作出的实体主义解释和本体论预设.进而指出,所谓物、心、人不过是事象中的三个"相",关系网络中的三个"极",动态过程中的三个"态".  相似文献   

13.
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如何构建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框架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一国两制"是现有方案中的最佳方案,对台湾进行政治定位时,必须兼顾领土的完整件和两岸现政权的平等性.台湾地区政府架构可以考虑大陆旧有的"大行政区"制.两岸三个主要政党构成不等边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侦查:论侦查学学科研究之六大"我&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发展的侦查学更加发展,学科成为科学,侦查学界、友邻学科理应对侦查学学科研究本身进行认真的、痛苦的、系统的、彻底的反思.从大视觉、大纵深、大攻防之大侦查的角度,围绕侦查学学科研究的六大基本矛盾,回眸侦查学学科研究的演绎要义,探索大侦查视野下的侦查学学科研究的科学路径.侦查学学科研究之六大"我&谁"主要包括:我是谁?侦查学学科研究的性质上,具有应用性、交叉性与艺术性等"三性".我怪谁?侦查学学科研究的地位上,要正视怪众学科的包抄、怪犯罪人的领跑、怪自我捆住手脚与怪怪我、怪你、怪他等"四大怪".我为谁?侦查学学科研究的功能上,要做到服务对象行业上、专业上、事业上的"三个内外结合".我骗谁?侦查学学科研究的目标上,要解决骗不了被害人、骗不了犯罪人、骗不了自己人等"三个骗不了"的问题.我攻谁?侦查学学科研究的对象上,要攻人案关系、攻反反侦查、攻侦查自身等"三攻".我和谁?侦查学学科研究的腔调上,要避免单边主义、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三个主义".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一则"德国人不用微波炉"的消息在微博微信疯狂转发,以至于在百度搜索里键入"德国人不用"五个字,系统都给自动匹配"微波炉"三字供用户选择,可见此消息搜索量之大,关注度之高。人们转发的逻辑无非是:德国人是出了名的严谨——就连严谨的德国人都不用微波炉,因此微波炉一定有问题。殊不知,"德国人不用微波炉"压根就是谣言。而建立在谣言之上的所谓"忠告"还会是靠谱的忠告么?"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是辞海中对"谣言"一词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共七大上,陈云曾经说过:财经工作是他的"本行".那时,陈云接触财经工作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但他对这个"本行"却已情有独钟.后来,陈云长期主管财经工作,十分重视算账.他心里不仅有大账,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明细账.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算盘是算账的基本工具.可以说,陈云一生都与算账和算盘结缘,晚年的陈云还曾戏称:"我是算账派,脑子里有数目字."  相似文献   

17.
得贤则兴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管子说,"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孟子也说,"不用贤则亡".人才比什么都重要. 《国语·楚语》记载了王孙圉论楚宝的故事.晋国大夫赵简子以美玉为宝,而楚国使者王孙圉则不以为然.在王孙圉看来:"楚之所宝者,日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楚国之宝是人才不是美玉,像善外交辞令的观射父、善陈述先王经典的倚相,都是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8.
1946年6月23日,上海10万群众举行反内战、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集会和示威,并推举了马叙伦等10余人为"上海人民呼吁和平入京请愿代表"去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代表中有位浙江籍爱国工商业家包达三,在离沪前夕,曾受到国民党特务的警告和恫吓.可他表示,"为和平而奔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在傍晚火车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代表们惨遭国民党特务的围攻殴打,长达5小时,马叙伦、阎宝航、包达三等多人受伤,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在这场斗争中,包达三进一步看清了国民政府的假和平真面目.为了支持民主运动,他断然卖地,从中拿出200两黄金兑换成1万美金,充作开展爱国民主活动经费.  相似文献   

19.
小学青年教师的“内部流失”令人忧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泗洪实验小学宋乃润在来稿中认为,不少被小学视为中坚力量的青年教师,正在校园内部悄悄"流失".据某县一重点小学的调查,想改行的青年教师竟达95%,但迫于行政手段的制约而不能"跳槽".小学青年教师的"内部流失"可分三种形式:1."明流",即在学校内部改行,退出教学第一线,由前勤改做后勤.2."暗流",即在学校内部由代主科(语文、数学),改为代音、体、美等小科目.值得注意的是,"暗流"者多数并非无能力、没水平,而是心甘情愿所为.3."意识流",即虽然身在教学第一线,但"身在  相似文献   

20.
"人"与"民"是有所区别的。上古的时候,前者指的是"自由人",而后者指的是"奴隶"。后来,这两个字逐渐合而为一,变作了"人民"。到了近现代,"人民"这个词的份量日益加重,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与"民"的迥异含义被人们所提起的已经不多了。但是,"人"与"民"这两个字义的独立性即便是在现在,也仍然是存在的,有些地方仍然必须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而且要各就各位,不得僭越。比如时下流行的所谓的"电影人"、"画人"、"音乐人"等,若把这里的"人"换作"民"则就非常别扭;同样,若把"移民"、"烟民"、"股民"等中的"民"换成"人"也会贻笑大方。这里面,既有群体与个体概念之别,又有特定人群与普通人群概念之异。人与民各自的古老含义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