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现场录像,能够完整、形象、客观、真实地反映案发现场的环境及遗留的各种痕迹物证,具有逼真连贯,可视性强,可信度高,储存信息量大,提供信息资料快等优势,在现场勘查中已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已成为刑事侦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记录取证手段。笔者针对现场拍摄的录像片经常出现一些不足和失误,以及在工作中拍摄和看到的现场录像片常见的一些弊病列举归纳如下,以便在今后的现场录像工作中能够引起注意,使现场录像工作更加规范化,迈上一个新台阶。1画面次序混乱现场录像片不是依照一定的顺序连贯、系统地反映现场景况,而是无表述次序,无过渡镜…  相似文献   

2.
周滨 《刑事技术》2003,(Z1):11-11
1996年我国刑诉法修改后规定,现场录相作为现场勘查的视听资料经过法庭查证属实可作为定案的依据。显然,现场录相法律地位的确定也要求制作水平必须提高。由于传统的现场录相制作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如:拍摄没有计划性,只有到编辑的时候才知道该拍的没有拍摄,而有些现场的物证却是有时效性并不可能补拍;其二拍摄的时候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常常是领导说了算,摄录员没有摄录工作的主动性;其三以现代科技的发展足以通过剪辑拼接使视听资料以假乱真。所以,在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的录相过程中,能否将现场录相的“编导”、“录相”、“编辑”一体化集成,…  相似文献   

3.
郝新华 《政法学刊》2001,18(6):71-72
一套好的现场照片,不仅需要较高的拍摄技术,而且需要一定的组合编排,才能使人看后一目了然,如身临其境,使现场照片充分发挥其作用。对现场照片的编排应准确把握现场照相的主要内容,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计划,准确记录现场具体情况,根据现场的的复杂程度采用顺序编排、组合式编排和分层组合编排等方法。  相似文献   

4.
面对复杂、凌乱或是要短时处理完的现场,刑事技术人员如何在高压力的条件下尽量多的提取到有用的物证,结束现场勘查活动.这就要求刑事技术人员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刑事技术人员的现场勘查能力的体现,这是一种什么能力?这就是对犯罪现场重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任重 《法制与社会》2012,(16):132-133
利用交通事故力学鉴定中的车辆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定律、车辆制动的摩擦定律、坠车的抛物体定律等力学定律,与刑事科学技术中的痕迹检验、公安图像技术、法化学以及法医学相结合,完整还原交通事故过程,是事实证明了的分析认定事故的有效办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推广这种办法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吴霞  柳宇 《法制与社会》2015,(5):112-113
作为新时期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两大技术支撑,刑事技术与视频图像侦查已成为公安办案的一个重要手段,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现场勘查作为刑事技术的核心,是刑事案件侦查工作的基础,是收集犯罪证据、获取侦查线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何有效地结合现场勘查与视频图像侦查中的犯罪信息,将二者融会贯通,将成为未来刑侦破案、刑事诉讼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犯罪现场勘查与刑事技术鉴定工作是案件侦查的起点和基础,在刑事侦查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自勘自鉴"、"自侦自鉴"、"勘鉴不分"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点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相违背,有碍司法公正和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必须厘清犯罪现场勘查与刑事技术鉴定的区别,健全犯罪现场勘查与刑事技术鉴定的工作体制,实行"侦勘合一"的工作机制,使公安机关的鉴定机构与侦查部门分离成为公安机关鉴定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一、关于规范为法医学现场勘验分析和取证所需的刑事照相职责的必要性 (一)法医学现场勘验分析是履行命案现场勘验、取证、分析、诉讼举证等职能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浅谈刑事技术人员如何做好现场勘查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勘查是一项十分紧张和繁重的工作,现场勘查中常存在潜在性的危险因素,时刻威胁着刑事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在煤气等毒气中毒的案件现场,残留毒气(煤气)可使进入现场勘验的技术人员中毒;在触电死亡的尸体现场,情况不明时可能再次发生触电事故;在爆炸案件现场,  相似文献   

10.
现场人群是指案件发生后滞留在案件现场以及现场周围的人员。它包括受害者、受害者亲属与朋友、案件目击者或知情人、周围邻居、围观群众甚至作案人。这些人滞留在现场的动机目的不同,心态各异,因此所表现出的神态和言行举止也各不相同,细致观察现场人群,可从中发现疑点和线索,给破案带来较大的帮助,有时甚至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胡东海 《法律科学》2011,(4):121-127
民法教义学中,合同履行请求权至少应包括合同生效要件。其中,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学说及实践中已无异议;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并无"符合"与否的问题,而只有"违反"如何的问题。私法自治原则要求,证明责任分配在参与民法外部体系的构建时,将合同效力要件规定为"效力阻却要件",交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所以,应对《证据规定》第5条规定之"生效要件"作目的性限缩。此种以证明责任为解释目标的进路,表明证明责任分配也是法规范之关联脉络的一种,解释论亦应以证明责任分配为解释目标。  相似文献   

12.
<左传>文辞古奥,义蕴深微.由于时代悬隔,虽经历代训释,疑义犹夥.本义湮没,通假不明,指代不清,诸般情形,在在多有.本文就襄公时期若干训诂问题予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于法治结构模式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把握法治的整体性,确保法治的全面性,尊重法治的过程性,防止将法治建设运动化.法治结构模式中的要素结构模式和层次结构模式是两个最基本的模式状态.对两个模式状态的探析,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物权变动的公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厚国 《现代法学》2005,27(3):18-30
物权变动涉及财产的涌流,关乎一国的交易秩序,因而公示极其重要。公示将物权的实际状态表彰于外,为社会认识。公示主义的中心理念在于交易便捷与安全的社会价值,通过对交易人信赖的维护,向社会交易界提供统一的、稳定的、普遍信服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余杭法治指数初创至今,法治评估实践在我国已历经15载,现俨然成为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标签。那么量化法治实践中究竟如何才能保证法治评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我国现有法治评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科学检验。在明确界分法治评估有效性和准确性概念基础上,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我国4项法治评估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经检验,我国法治评估的有效性特征表现为:结构效度低,理论构想的整体符合度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重新赋值法对我国8项法治评估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余杭法治指数、四川依法治省评估、中国法治满意度评估等3项准确度低;江苏依法行政评估等1项准确度一般;中国法治政府评估、广东法治政府满意评价、广东法治社会满意度评价、上海法治满意度指数等4项准确度高。文末根据检验结论,提出保证法治评估有效性和准确性4个方面的实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6.
无罪推定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哲  陈瑞英 《河北法学》2004,22(3):138-141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对于确保被告人在审判中受到公平对待、参与法庭判决制作和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其思想在我国古代已有体现 ,但真正现代意义的无罪推定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的成果。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确立完全意义的无罪推定 ,但吸收了其合理内核。在正确理解无罪推定原则时 ,我们应注意该原则与实事求是、沉默权、传统法律观念和配套法律制度等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权保障的价值选择--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应然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事诉讼法所保障的人权应包括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司法能力的局限性和价值目标多向性导致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难以均衡保护,依据刑事诉讼法的公法性质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应在社会人权优先保障的前提下兼顾个人人权.并提出协调社会人权与被告人人权的原则共同抑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权衡原则、合法性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8.
董邦俊 《河北法学》2004,22(4):67-69
贪污罪的概念是关系到贪污罪的认定的重大问题。然而刑法界对贪污罪的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对贪污罪概念的重构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实践,通过比较研究,对贪污罪作出了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提单的管辖权是正确处理无单放货等提单纠纷的首要问题。提单的管辖权条款属于协议管辖,是国际私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产物。无单放货案件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形,所谓的“侵权纠纷一般不适用协议管辖条款”的规则并不能当然适用。根据现行法以及民事侵权的基本法理,分析中国法院用于否定提单管辖权条款适用的“侵权诉因”及“与争议没有实际联系”两个主要事由,认为以“侵权诉因”排除提单管辖权条款适用的做法不仅于法无据,而且违背法理;而以“与争议没有实际联系”作为否定承运人总部或主营业地之管辖连接点的理由也过于极端。在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提单管辖权条款问题的三点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法的发展理念--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范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系统论的范式来看,社会发展应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法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其发展理念应定位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是经济法发展理念的基石;协调发展是经济法发展理念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法发展理念的目标.要实现经济法的发展理念,需要经济法具体制度的完善及其子系统之间的密切配合,此外,还应加强经济法系统与外界系统的沟通和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