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扶贫理论从根本动力、深层本质、基本方法的维度回答了“为了谁”“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精华内化到生态扶贫的制度体系建设中,并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生态扶贫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关照。  相似文献   

2.
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在不断寻求如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探究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与“为倍受凌辱”的绝大多数穷困人谋利益、解放全人类两者的统一中,推进其理论探索并深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活动比其他动物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改造世界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改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改造世界才能更深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既然是为了改造世界,就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和片面上,而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则就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向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是“务实”,即创造价值。所以,人的活动归根到底就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真理是客观事物及…  相似文献   

4.
深刻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必须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目的性上分析“以人为本”的理论根据;从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对比中论述“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狠抓工作落实中探讨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5.
张玲卡 《前沿》2011,(3):14-16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社会劳动和社会历史的统一、社会实践和社会本质的统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真实内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最高目的,坚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本质,自觉地把认识关系融入改造关系,又把改造关系融入认识关系,乃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6.
管理上的“人本主义”是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它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企业家欠缺、评判标准主观性强、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必须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加以改革,营造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批判的实质,指出青年马克思是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改造、拓宽其内容,把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感性存在变成了人的感性活动,从人的类本质到人的社会本质,从人的宗教异化到人的彻底解放,扬弃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认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人"是发展的根本源动力;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辩证统一,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的根本源动力相统一。从"以人为本"的概念本质来看,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传统人道主义从预先设定的"本质"、"根据”来理解人,从而造成了人与生存世界的分化以及主体性的消解;马克思人道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历史性生成,实现了传统人道主义的生存论的转向.在人的生存状况发生质变、在历史本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表明了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最深刻、最核心的元本质在于它内含的人文本质。它是真正以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归宿点和根本价值目标与价值尺度,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践运行效果都体现着一种深刻的人文本  相似文献   

11.
张博 《求索》2014,(9):75-79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西方哲学的重大转折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德格尔以自己批判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世界中,“形而上学”已经是存在者的真理的象征,并从“意识”的逻辑演绎转向对“此在”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的分析.海德格尔以“生存论的存在论”作为批判的出发点,基于对存在的追问,进而从近代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深度的探索,从而探寻了拯救“时代精神状况”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的“生存论转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本体论基础;“类生存原则”、“个体性生存原则”以及“共生性生存原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建构原则;这一建构原则在实质上就是生态和谐化与和谐生态化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矛盾论》所讨论的"对立统一"的宇宙观以自我决定的思想为精髓,它构成了毛泽东自由理论的本体论维度;《实践论》等著作将"必然王国之变为自由王国"的过程描述为"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的循环过程,构成了毛泽东自由理论的实践论维度;"自觉的能动性"等范畴将自由理解为人的本质,构成了毛泽东自由理论的人学维度。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的党的执政理念。如何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归结是人的利益和价值,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并且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主要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目的、人是根本和人的自…  相似文献   

15.
汪晓阳 《求索》2013,(3):102-105
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人不仅生存于物质世界中,同时也生活于意义世界中。人对意义的追求和创造,成为人与其他生物区别的重要标志。意义世界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独特领域。从哲学价值的视域来考察意义世界,本质上是从价值的维度来理解意义世界的生存、嬗变及其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察自然物、人造物以及人自身作为主体的人的对象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主题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在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上的理论升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对这一理论成果的具体实践。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把人的发展看做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的,把肯定人性的重要、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维护实现发展好人的切身利益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尺度。社会是  相似文献   

17.
葛洪的生命观涵盖四方面内容:在生死观上他既承认生死自然,更凸现生命的主体性;在生命论上分“形”“神”统一的结构论和气化生成的本质说两个层次;在神仙论中从三个维度论证其实有;在养生论上从“气”入手,揭示由人及仙的路径是生道合一,方略为内养外炼。葛洪的神仙理念属超验的信仰系统,有别于经验层面的现代克隆。葛洪生命观对人类生存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形式和终极归宿。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已经蕴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明确和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发展,但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价值尺度和价值目标的认识偏离。错误的价值导向指导的实践引发全球性的社会发展危机与矛盾。因而,必须校正发展的价值尺度,设立正确的社会发展价值目标,实现发展理念向以人为本的复归。发展的价值尺度和价值目标是多方面、多维度的,但归根到底要服从于、归结为“总体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应龙 《求索》2005,(9):97-100
如果说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追究世界的本源问题为最终目的的,那么,实践存在论从人的世界的三维文化视野来理解人的世界存在,它的目的是现实地筹划和创建人的世界存在的文化态势,其价值目标指向人的世界存在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存在论所理解的美学是文化美学。文化美学可以分为相互包含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微观美学,或称哲学美学,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概念,其终极关怀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种就是本文提出的宏观美学,或称文化美学意义的审美阐释学。它以审美阐释为核心概念,具有鲜明的宏观价值指向和文化建设功能,其终极关怀是人的世界不可逆的持续发展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审美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就是:在实践存在论的基础上,由微观美学转向宏观美学,由现有的认识论美学和体验论美学转向文化美学。在我们看来,“转向”正面地建设性地为美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是当代人的世界存在及其人的生存需要和实践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