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把马克思的哲学开创理解为对人类学哲学的开创,其主要理由是:马克思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人类学转向的高端部分;马克思拒斥了一切哲学,改造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构建了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新哲学;马克思创立了从人类学视野中把握人和人类世界的人类学立场和方法论;马克思开创了从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世界的人本世界观;马克思构建了人类学哲学的一系列原则。所有这些表明,把马克思开创的哲学理解"人类学哲学"是合理的。问题在于,人们一直没从西方哲学的人类学转向中来理解马克思的这一哲学开创。  相似文献   

3.
任何独立的哲学都有它的方法论,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构建,是从他的立足于人类学立场所形成一系列方法论开始的。这就是在人类学立场上所形成的人类学唯物论,从人类学出发理解世界的人类学世界观和从人类学视野、人类学价值立场把握人类世界的人类学方法论,这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他的人类学哲学。这就是在人类学立场、人类学唯物论和人类学世界观基础上,运用人类学方法对人和人类世界进行深入研究的哲学,它是从人类学出发研究人和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实践及其历史发展和其对世界的总体把握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陈文珍 《求索》2012,(5):146-148
在本体论上,马克思不仅继承了费尔巴哈把感性的人和感性的自然当作两个独立存在的本体的自然主义思想,而且继承了费尔巴哈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的人本主义思想。但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停留于感性直观或只从感觉出发来理解感性的人和自然,而是立足于从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以及人自身,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局限性,从而创立了一种立足于实践的新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实践哲学进行研究,有三个前提性的问题是绕不开的:一是马克思对哲学本身的理解问题,二是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问题,三是马克思对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问题。为不断推进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纵深化,我们需要明确,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中,哲学所追求的并不是一种精致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要为现实的革命实践服务的,哲学是介入现实的实践力量;实践并不是哲学的实践,而是感性的实践,是"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所依靠的并不是哲学的实践力量,而是感性的实践力量,是现实的主体("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重大意义在于他确立了感性实践活动优先于逻辑和知性的原则.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活动作为人的一种本源性生命活动方式成为解决一切重大问题的深层依据.因此,开启马克思自由思想真蕴的关键就在于理解和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那就是:说明人的精神的解放、自由的实现只有与人的历史运动、与人为争取人本真的生存所进行一的实际斗争相结合才有可能.这样的自由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开启的生存空间和存在意义,是一个被不断拓展的过程,同时自由也是实践努力的方向,因为自由是一种价值趣向.如此解读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对当代人境遇(生态危机、价值虚无和普遍异化等)的改变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产生于黑格尔理念哲学转向费尔巴哈人本哲学这样一个至高点上,因而,它是马克思在这个至高点上向人类学方向的进一步开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使用了三个不确定的词———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来表达马克思确定的哲学新思想。它既通过上述三个词的互释而呈现出这种哲学新思想,又通过对三个词不同方面的强调而表达出了人的人类学特质。在这一意义上说,人就是以人的人类学特质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即人的周围世界的。因而,马克思是在这种人类学特质的根基上,构建了他的人类学唯物主义、人类学世界观、人类学活动论、人类学实践论、人类学辩证法等,并据此提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要求。这就充分表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本有的人类学哲学特质。而这种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理解,对迎接人类学时代的来临,则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现实"概念,有助于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和经验主义的障碍,助推马克思主义走向现实、成为现实。马克思的"现实"概念具有三重意义。在价值论层面,"现实"概念始终依附于人的"类力量"的完成这个价值概念,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在本体论层面,现实指个人的感性活动以及通过这种活动创造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认识论层面,现实是为了具体地认识社会历史总体,在思维的行程中再现的具体的总体。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的。因此,在马克思那里,现实是关于人、为了人并通过人的感性活动生产和再生产的具体总体的世界。遵照这种理解,理论若要走向现实就必须凸显理论的"人民性",落脚于人的感性活动,聚焦于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术语使用可以知道,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天才发现",首先是以"历史观"的方式出场的,"历史"首先作为实体或研究对象而存在。但在当代哲学的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了世界观的意蕴,"历史"或"历史唯物主义"本身都构成了我们"观世界"的方式,都成为了一种解释原则。但这种作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即陷入了能指与所指、语言与存在的"二元断裂"。在马克思的真实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要真正以"新世界观"的方式出场,其可能性的条件恰恰是突破实体主义与解释原则的二元论,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依靠"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在存在论的根基上实现了人与世界的真正统一,成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刘建新 《理论月刊》2007,42(9):26-28
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它使哲学从"天国"返回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把哲学置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人的活动创造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实现了哲学从"本体论"世界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作为德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费尔巴哈哲学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它以感性自然和感性的人的武器沉重打击了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学,但在对哲学的功能与使命的理解上,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却陷于解释世界的理论囹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以感性实践活动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存在,实现了对哲学功能与使命认识的革命性变革,达成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黄顺君 《求索》2012,(7):173-175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实践不是一种与人无关的实体活动,而是人自身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被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本质的生成过程,即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成过程。因而对实践的解读必须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结构”的阐释中,存在着一个尚未被充实的理论空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或要求何种时间理解?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如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青年马克思是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中思考时间问题的:黑格尔让他认识到时间本身的否定性力量;费尔巴哈提醒了他,时间是感性存在不可被剥夺的本质条件;政治经济学则让他意识到资产阶级社会对人的时间的改造作用。由此,马克思发现,主体和对象世界的生成、变化和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理解,而社会形态本身也是时间化的。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推动了唯物史观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不是单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这种改变要诉诸实践。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类的感性活动,是人类学实践论,并认为人是以这种感性活动自觉地改变世界的,因而,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就是以实践改变世界的实践的人类学哲学。此外,人类学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因而,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也就是力图以这一核心理念改变世界的哲学。它以人类的合理生存为基本理念,对现存的一切进行合理性审思与合法性批判,并在对不合理现状的批判中开创合理新世界,从而使得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在目的上和性质上成为一种以实践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哲学思维逻辑的根本对立,这种对立贯穿于哲学思考问题的前提、思路、结论以及旨趣等思维过程中。在传统哲学思维逻辑下,哲学所认识的世界是一种抽象的本体世界;而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思维逻辑,则把关注的目光从抽象王国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人的生成性特点为依据,完整体现了主体性、客体性、历史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回答了人与世界的历史发展。因此,马克思新世界观与唯物史观是内在统一并相互规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刻意蕴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其哲学视野中“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不是与人和人的活动彼此分离的自然界,更不是包括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尚未触及到的未知世界在内的无限的“整个世界”,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常常被人们称为“实践转向”,他把哲学研究的视角从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世界,以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为中介去解决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更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寻求人类解放道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一转向的意义体现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中。要深刻把握这一革命性转换,就有必要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转向作一番深入的审视。传统哲学的困境:实践转向的动因古典哲学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哲学家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深刻,因而他…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中,实践指的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改造性、物质性是实践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最深刻的本质特性.正是实践,构成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把实践区分为"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实际上就把"改造性"看做只是某些实践而不是所有实践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把为认识提供现实基础看做是某些实践而不是全部实践所具有的功能,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0.
李兵 《思想战线》2008,34(3):41-46
马克思的历史观就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在他那里,抽象的、超历史的一般世界观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从"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才是理解世界和人类历史活动的真正进路.这一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不仅完成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性颠覆,开启了现代哲学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视野,而且使现实的个人真正得以出场,并成为理论思维关注的焦点.在这个意义上,正是马克思哲学为"以人为本"奠定了坚实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