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人们有着不同的解释学观念,“走进马克思”和“走近马克思”这两个口号,就反映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学观念,即“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或主观主义的解释学观念。要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客观性立场,反对主观主义的立场。在坚持客观性立场时,又必须反对绝对主义的立场,贯彻理解问题上的辩证法。从辩证的客观性立场来看,走进马克思和走近马克思的对立就消失了,走进马克思也就是走近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无产阶级的价 值观,也就是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 体的多元化必然产生价值观的多元化,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保证集体主义价值观 的主导地位,反过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个人本位”的价值 观也就是个人主义的价值现,本质上是私有者的价值观。我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 实际和需要对“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实行一定程度的认可、利用和保护,但这并不意味 着共产党人赞同并提倡个人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曲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自由",既非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亦非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即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是同等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还必须区分马克思前后两种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人本主义的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不能简单地把我们今天活动的目的说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否则就会掩盖现实生活矛盾,或者否定市场经济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金福 《唯实》2008,(9):19-24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处于青年黑格尔主义时期提出的命题.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历史观和哲学观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不可能再提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样的命题.把这个命题当做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加以引用,表现了人们不能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区别开来,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哲学观上实现的根本变革,仍把哲学看做是最高智慧、最高科学、最高真理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5.
"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理解"回到马克思"时,可以有解释学的视野、思想史的视野、认识论的视野、价值观的视野等等.视野不同,理解到的意义也会不同.只有具体分析"回到马克思"的各种不同的含义,才能在确定的意义上肯定或否定"回到马克思",把握"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是毛泽东同志晚年提出的一个命题,曾经被当做一个普遍的规律加以大力宣传,又被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阴谋集团利用,成为极左路线搞“阶级斗争为纲”、搞“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的重要的理论依据。经过十年动乱的灾难,又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功的实践,已经证明把这个命题作为工作的普遍的指导思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最高阶段和科学形态──与丛大川同志商榷王金福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是什么?过去的理解认定是唯物史观。现在有人提出与此不同的理解,丛大川同志就是持不同理解的理解者之一。他先后提出了两种理解。在《智能史观刍议》(载《岭南学刊...  相似文献   
8.
篆刻     
  相似文献   
9.
王金福 《唯实》2007,3(6):4-8
提出“观念的唯物主义”的概念,针对的是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们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而是常常从观念、原则出发去解释世界这样一个事实。但是,“观念的唯物主义”显然是一个自身矛盾的概念。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不是提出这样一个错误的概念,而是从根本上认清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过程中在研究立场上实现的从哲学到实证科学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0.
“回到列宁”与“回到马克思”:两种对立的解释学立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金福 《唯实》2009,(11):27-31
《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列宁》,是张一兵教授的前后两部著作,但它们的解释学立场却是对立的。“回到马克思”坚持的是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回到列宁”表达的是主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从“回到马克思”到“回到列宁”,是从客观主义解释学立场向主观主义解释学立场的后退。这种后退对正确理解以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