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文明的自立之道。从近代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特别是19世纪中叶中国被卷入世界体系之后的西学东渐,到新时代蓬勃开展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这一历程证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事业重要的新进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人类永续发展。这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演化的新形态,承载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文明问题的时代产物,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产物。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系统阐发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交往新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文明问题,科学回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不同文明如何和平共处”的“文明之问”。面向新的百年历史,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指导下,激发文明自觉,坚定文明自信,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筑文明交流互鉴平台以推进人类文明治理现代化,加强政党合作以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新形态鉴古通今,融贯中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扬弃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伟大实践成果。作为新时代提出的崭新命题,其进步性就在于价值方向上,它以共同富裕的实现为进步的价值追求,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为进步的价值观基础。内生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进步道路的现代化是以“五大文明”统筹协调为主体内容,以中国式现代化进步道路为现实依据,以人民为中心来指导全面现代化进步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趋于完善,并以其自身独有的价值为世界进步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开启人类文明史上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着眼于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于全人类,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推动世界历史的和平与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坚持形而上学的文明观,必然导致“西方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并在这一文明观下建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破坏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西方形而上学文明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现实依托,坚持辩证文明观,致力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坚强地捍卫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全人类共同价值论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对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困境的理论探索和现实应对,充分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共性,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时代之需,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应当遵循的共有价值理念建构规律.这一思想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回应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是中国价值立场的鲜明表达,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政治智慧.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强调联合国宪章基本准则的共同遵循、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构建、强调全球治理与世界和平同向同行、强调全人类普遍意义的价值共识、强调文明交流互鉴的智慧原则.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紧张、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急剧增加、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颠覆性影响、逆全球化强劲反扑等困境。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也为全球治理体系确立了安全和睦、经济繁荣、民心相通三大目标。各国文化虽然不尽相同,历史传统各异,但从全人类共同价值高度看,各国文化、各种文明确有相通、相连、相容之处,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  相似文献   

7.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成为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人类共同价值通过共商、共治、共建推动全球治理新秩序的建立,推动着人类共同发展和共同兴盛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民主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丰厚但缺少现代民主精神又比较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艰难曲折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主内涵,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民主成果,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为古老东方大国的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蓬勃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全球文明倡议在中国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文明价值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坚持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互鉴、包容,既注重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也关注不同文明基于自身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作为文明友好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文明间友好相对与和平共处,为全球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与价值遵循。作为文明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蕴含创新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享发展等众多文明发展新理念。总的来说,全球文明倡议表达了不同文明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人类文明的整体高度与根本利益出发对不同文明提出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美好生活包括和平、文明、富裕、强盛、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安全等一系列价值追求,而这一切"软件"的保障就是民主,"硬件"的支撑就是科学。民主应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考虑现行社会政治制度,顺应人民应有权利的民主形式,着眼于未来的社会治理结构,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探索方向。法治和打破垄断应该是当前民主与科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徐海峰 《长白学刊》2023,(1):1-11+165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由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给予本质规定、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加以深厚滋养、人类现代化优秀文明成果提供有益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催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包括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价值、以系统性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推进为基本方式、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要导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在领导主体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方法论上,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风险防范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人的发展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人类进步事业上,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了深入学习这一重要论断,推动对这一论断的深入研究,2020年1月3日,"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跨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师范大学召开。这次国际研讨会由《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15ZDA040)课题组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提出并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深刻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2015年9月28日,他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  相似文献   

14.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是对不同文明中价值观念的提炼和总结,具有“和而不同”的特征,文明对话则是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途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伊斯兰世界都希望通过对话达成理解共识、促进和平发展,特别是鉴于文明之间的差异甚至冲突、西方中心主义的显隐影响、伊斯兰的一神教属性,这一对话与合作具有某种榜样作用。本文以伊朗学者、前总统哈塔米批判西方中心,倡导基于平等、自由、理性进行对话的思想为例,对伊斯兰视野下的文明对话及其价值基础进行讨论;进而指出推进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对话应注意各国差异性,制度化推动官方及民间对话,讲好讲实“我们”“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评价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种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博爱、公平、正义等等,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这种价值观和文明成果,也正是我们党所制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指导思想所追求的理想,现在正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想从评价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种尺度、两个标准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结晶,依托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创新和理论突破得到具体化表达。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的计划经济模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以全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物质基础,实现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并根据时代需要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理念,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制度保障,展现了国家治理制度层面的创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认识,根据具体国情作出从改革开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展现了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创新,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孕育出伟大理论,集中体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创新,实现了思想理论的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创造的伟大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也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立场,全面统筹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特征与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重塑了人类文明的格局版图,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8.
<正>历史自信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实践性表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场域内的现代化叙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树立历史自信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的生动彰显。坚定历史自觉、增强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不仅具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价值,更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生与演进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同向同行、共生并重。从历史逻辑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生态文明的出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要求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在宏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多维度构成均内含着生态文明意蕴:共同富裕与生态发展相互耦合形成了物质文明新形态;以人为本与生态发展相互关联创生了政治文明新形态;科学理论与传统文化相互衔接凸显着精神文明新形态;社会治理与生态发展相互协调昭示着社会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摒弃“资本生态逻辑”的发展样态、超越“生态帝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未来取向,具有宏阔的全球视野与发展旨趣。  相似文献   

20.
文华良 《前沿》2010,(8):45-47
正义是人类社会恒久而常新的话题,是人类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马克思十分关注正义问题,他认为正义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政治制度有密切的联系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剥削制度、非正义的制度,终究要被消灭。马克思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彻底解放的正义。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