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民族学知识都有很强的政治性。民族学学科中国本土化过程,始终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紧密相连,由此生成了学科自身的独特气质。新时代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学学科建设要以创新方式回应这种要求,需要把现代性和国家视角带回民族学研究,探索民族学视角下对现代性问题的知识关照,以及基于民族学的国家理论,从而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知识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新发展要求中的本质规定与战略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二者协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理论逻辑上,共同富裕是民族复兴的物质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所依,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基础、精神指向;在实践逻辑上,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行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打牢了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二者互构逻辑,通过坚持全面系统发展、推动文明建设、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坚持党的领导,协力共进形成强劲推动力,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民族工作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讲话。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战略,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增进“五个认同”为核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团结各族儿女,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近日,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陈小江带队赴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如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行调研,深入党政机关、城市乡村、大中小学、科研机构等了解情况,与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各族群众开展"1对1"访谈,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和建议.他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等基础,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主线的提出具有明晰的历史逻辑,即是由中华民族作为历史主体的客观必然性决定的,相对于历史方位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环境的极为迫切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创办了民族高等教育。中央民族大学的办学历程,是中国共产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与进步的发展史,也是学校服务国家、贡献国家、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史。新时代,作为唯一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民族高校,中央民族大学准确把握学校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使命责任担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扎根中国大地走民族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征程中彰显中国特色、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价值取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保障,是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8.
王喜 《今日民族》2021,(11):53-54
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中国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中国民族结构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共同开拓中华民族疆域、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增进其对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历史的认知,推动其对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理解,提升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自觉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集中概括。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受到来自内部的族际张力的影响,又受到外部思潮与势力的冲击。应从明确认知前提、打牢物质基础、凝聚价值共识、优化教育渠道和促进实践确证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10.
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中国迈入了新时代,如何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重中之重。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巧妙的运用石榴籽喻指我们的民族关系,提出了对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要求。其中着重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把这一重要理论论断写入党章。这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谐的内在需求,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动力保证。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社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初心和使命的认知。中华民族是当今中国的国族,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相比,当今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仍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更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增强"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方略,是新时代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目的 是让各族人民"在一起"的格局与态势牢不可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环节,让不断铸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动地推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密码.  相似文献   

14.
李冬梅 《人民论坛》2014,(5):169-171
为使中华民族摆脱奴役、贫穷落后境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大众为主体、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几代领导集体艰辛智慧的运筹探索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找到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清晰的民族复兴大道。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为了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开展全面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然而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面临着教学效果欠佳等诸多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民族地区高校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知”“共情”“共行”为抓手,实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有现代化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五四运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五四运动提供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宏观目标和具象途径,以独特的"批判—构建"逻辑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化自觉的复杂语境,在"救国与启蒙"的生存需要和"民主与科学"的现代理性诉求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国家意识形态体系和有现代化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通过多维度批判、改造封建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革命运动和通过民族重塑、国家重建、社会重构进而实现构建有现代化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通道。  相似文献   

17.
<正>时代呼唤青年,新时代的青年展现风貌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培养民族情怀,展现全新风貌,树立担当意识,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新时代塑造新青年时代是青年发展最宝贵的沃土。回首百年前,青年囿于民族危机,空有一身本领难以施展。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提出要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的相关论述必须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三个维度进行总体把握: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一致,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文化复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特征,是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相关论述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论断为主线,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些阐释,结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重点围绕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相关内容谈了一些学习体会,认为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是对"主线"引领和贯穿作用的实践性、成效性的要求.同时就物质与精神、多元一体、审异致同、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等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心圆"昭示的范围,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成的界定.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多视角、多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就是对中华民族最高层次的认同,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的崭新理念.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之基、加强民族团结之魂、提升民族凝聚力之根.只有厘清新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明晰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诉求,展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才能更好地凝聚起各民族大团结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