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德育模式就是从一定德育理论出发,通过对一些德育实践策略、思路、方法进行整合、加工、重组而构成的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当代西方对德育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和关怀模式四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德育模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代中国德育工作者应深入认识和研究西方的德育模式,提高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
张桂莲 《学理论》2009,(32):170-171
面对今天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非道德现象,以及大学生在德育中所面临的种种困惑,让德育生活化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可行的途径。其主要策略是:一是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加强师生道德对话,让教育者走进学生的生活;二是强化德育实践活动,让道德教育走进学生多彩的生活。通过德育生活化,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德育工作者的主导性,还给学生主体性,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在《新世训》中对道德、理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殊,提倡不违反道德规律的生活,同时注重道德与非道德的生活教训,在大学生德育面临困境的当下值得现代人深思,应该用中庸的方式追求功利,控制欲望和情感过理性的生活,用无为的态度对待学业与人生。  相似文献   

4.
王郁  许东 《学理论》2015,(3):242-243
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刻剖析生活德育论对当前医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建立以情感为动力,以生活为载体,以培养理想人格为价值目标,形成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谐统一的生活化医学道德培养新模式,增强医学院校对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道德不能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化为人的具体实践,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无从谈起。基于道德的这个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知”与“行”的互动,仅仅是停留在让受教育者知德的水平上,那么毋庸置疑,德育的最终产品将会是一群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品质的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将无从谈起。德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将道德贯彻到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德育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实现。然而,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对德育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新的审视。“知”与…  相似文献   

6.
从德育与生活之关系来看,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生活是德育的内容、生活是德育的归宿.德育在其产生之初是完全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后来却与生活逐步分离,大致依次经历了德育专门化、德育学校化、德育系统化、德育课程化、德育智育化、德育知性化的过程,成为知性德育.德育与生活的分离违背了德育的本义,从德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德育是必须与生活合而为一的,克服当代德育的缺陷,使德育走出困境的根本之道在于使德育重新回归生活,使生活全面渗透德育,达成德育与生活的合一.  相似文献   

7.
儒家历来强调德育的重要地位,本文探讨了儒家追求圣贤道德至善的德育目标,与法家避忌道德最坏的德育目标进行比较,进一步阐述了儒家德育目标对当代德育目标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3)
道德典范可以把道德行为具体化、形象化,具有促进德育的功能。但是从康德先验哲学角度来看,道德模范不具有伦理价值,甚至对德育还有反作用。康德的实践理性观点是一种元伦理学观点,尤其适用于已经具有形式思维的大学生德育。因而,有必要分析康德论证的合理性,并对大学生德育中的道德模范的价值重新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梁鹏 《理论导刊》2008,(1):113-115
公德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底线.大学生的公德建设不容乐观.高校只有加强德育教学、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创建高校、家庭、社会协作教育体系,使公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美育是培育人们认识美、爱好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通常通过音乐、美术、书法、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载体进行。德育是培养人们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着引领和激励作用。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组织、家庭层面道德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构建完善的社会道德体系,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培育健全人格、助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美育不同于一般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  相似文献   

12.
戴淑君 《学理论》2010,(14):184-185
社会转型时期不完善状态使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受到冲击,道德世俗化和多元化使高校德育缺乏共同认同的道德背景和道德氛围,教育的重知主义倾向问题的存在,使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从文本到人本、结合和加强人文课程的教学、优化德育人际环境等途径,探讨提高高校德育的效力。  相似文献   

13.
程颐和程颢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其因人施教、蒙正于养等德育方法,更是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特征与过程。这些德育方法不仅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形成起推动作用,也对当今德育具有可借鉴的价值。在分析二程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对当前青少年道德失范现状进行剖析和反思,并由此提出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准的建议如下:掌握知识;重视启蒙教育,防患于未然;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4.
能动的道德主体是指教育对象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能自觉地摆脱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对道德规范的内化,从而变成能主动创造新的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当前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对学生现实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引导,生成和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从而培育能动的道德生活主体。这是高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实现传统道德教育向现代道德教育转换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道德养分,是其发挥道德育人的基础。从文化属性的角度,强调红色文化德育功能表达主要通过政治导向、思想教育、精神激励来实现。在具体实践操作中,针对红色文化德育功能表达不畅,提出资源整合、主题实践、方式创新等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刘玉平  刘慧军 《学理论》2014,(12):251-252
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应从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法律人格和智慧人格等多方面入手,分析和把握德育教师人格修养的内容,并探索通过理论素养、社会实践、师生联系、评价机制等途径,促进德育教师人格修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程曦 《学理论》2012,(23):59-6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经济转型,当今的社会道德发展也进入道德转型期,出现了各种道德发展乱象。导致乱象的因素有经济、文化、社会、个体与思想教育等诸多要素。我们要通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社会道德示范作用、加强校园德育建设和道德主体的修养,努力建构行之有效的道德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杨玲玲  赵建梅 《学理论》2013,(17):267-268
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对其德育问题进行了探析。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学校中德育过于泛化和知识化,脱离生活实际;家庭中家长德育意识淡薄,言行随性、重智轻德;社会中负面信息错综复杂,给小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以品德教育为重点,以道德信仰为尺度:实现学校德育的生活化;提高家长的德育意识,德智并重:创立健康的家庭德育环境;合理监督、正确引导: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9.
温丽丽  王永明 《学理论》2010,(23):238-239
德育生活化就是强调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根基,道德教育只有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及领域才能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使人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而学校德育要想提高实效性,必须把道德教育与现薯活紧密联系,与学生的个体生活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生活德育让学校从知性德育的说教王国走出并回归生活,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去创造新生活,从而提高了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但生活德育理论所固有的局限性却制约着生活德育的生动实践,使之生成应用上的局限,即德育目标的局限性、德育手段的局限性和德育对象的局限性。建立以"三德"为主导,以"人本"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实现德育手段和德育模式多样化发展,实施"六个结合",推动德育教育科学化、生活化和持续化发展是克服这一局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