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松 《理论月刊》2005,(6):131-133
后经典批评着眼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变动的思考,是对文学发展与文学批评方法嬗变情形的一种描述,因此要给后经典批评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接近这一问题的核心使其意义显现出来.在对文学经典的内涵及其形成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与文学批评非经典化现象,探讨了后经典批评的内涵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2.
丁世鑫 《理论月刊》2006,(3):121-124
本文详细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的接受与影响,对于这一时期有关他的评论作了细致的概述,以此来展现本时期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成果与特色。  相似文献   

3.
王琪 《传承》2011,(20):64-65
布洛陀信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和谐与共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标准,对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为了促使布洛陀信仰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可采取保护传承和管理规范双重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7,(1)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的民间信仰,是壮族的精神灵魂,虽然它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是负面影响仍存在。要对布洛陀信仰的价值进行提升,应当引导这种信仰虽有崇拜但不迷信,以崇拜物为媒介把族群与国家命运相联、体现对人的价值尊重、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念,从而提升信仰的价值目标。还应逐步引导布洛陀信仰虽有自我但不自大,要把守规则提升到崇法、赞扬真善美的精神归属以提升信仰的价值谋求。  相似文献   

5.
谢多勇 《桂海论丛》2005,(Z1):91-92
一、关于布洛陀 1.布洛陀与壮族社会. 布洛陀[pu5lo4to2]一词壮语含义的主流解释是:"布"即祖公,"洛"即通晓,"陀"即全部,字面意思是"无所不知的祖公".实际情况是布洛陀在壮族社会中至少承担着三个重要角色:壮民族的创世始祖、壮族麽教崇奉的男性智慧祖神、壮族神话传说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创世神.  相似文献   

6.
传说中,布洛陀是壮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创造了壮民族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笔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有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布洛陀民间叙事山歌,布洛陀故事传说,布洛陀古乐、古舞、歌圩等,这些布洛陀文化遗产在田阳县尤为丰富。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传说中的布洛陀生日,从这一天开始到三月初九,各地群众络绎不绝地自发汇聚田阳敢壮山,祭拜布洛陀。  相似文献   

7.
正梦回那烂陀玄奘一路西行,终于到达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附近的那烂陀(Nālandā)。他踱步在谜一样的寺院中,抚摸墙面上的尘土,仿佛透过那厚实的红色墙壁,可以聆听到佛家的圣音。那烂陀,玄奘神往已久的圣地,始建于公元5世纪,坐落于古印度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以北30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院学术中心,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前来朝圣。玄奘俯身抓起一把沙,沙随着风缓慢从  相似文献   

8.
苦难的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受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道正 《理论月刊》2010,(5):124-127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残酷的天才,《白痴》体现了他对描写苦难的一如既往的偏爱。《白痴》隐含着"基督受难"的原型,梅思金就是基督化身的十全十美的人。苦难因而具有了特别的价值:梅思金"成圣"必须经历的考验。小说的悲剧结局,一如耶稣之死,实为救赎的开始,而梅思金就是"牺牲于当下的一颗未来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对传统的回归、现实国家法神化的破灭及法律多元化认识的影响等原因,法学界非常关注国家法之外的民间法的研究。文章试结合各种观点明确民间法的定义与特点及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从网络传媒问世以来,全球共经历了三波浪潮,每次浪潮都可能存在对它持不同态度、着眼于不同侧面、反映出不同立场的文学批评.这种现象使得网络传媒与电子文学批评的关系变得纷繁复杂,但各个时期的电子文学批评仍然有其可辨认的特点:第一波电子文学批评主要关注并推动电脑技术在文学领域的应用,热衷此道的批评家数量不多,但其中不乏编程高手,他们往往同时就是电子文学的创作者.第二波电子文学批评主要关注通过新的传播手段建构数据自我,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与见解,在线文学社区成为他们与创作者交流的公共空间.第三波电子文学批评更多关注在线文学社区的相互协作、基于不同媒体的文学的相互转变与流动,具备更恢弘的眼光.  相似文献   

11.
曲陀关今昔     
张佐 《今日民族》2003,(3):50-52
地处玉溪、峨山之要冲的曲陀关,元朝末年曾经是滇南的军政要塞。这里有驰名的“帅府桃林”和“马刨井”,有元末官兵留下的许多故事。如今走进曲陀关你仍能感到,虽然古迹难觅,但古风犹存。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2)
<正>"悠然见南山"的书画意境独特的台湾农村生活水墨写意"淡泊以致运"的中华情怀台湾画家李毂摩一直以南投故乡为起居中心,以南投乡里生活为创作源泉,并在这基础上弘扬中国水墨传统。多年来,人们能注意到的是,李毂摩的"悠然见南山"的书画意境;李毂摩的台湾农村生活水墨写意;李毂摩的"淡泊以致远"的情怀。但是,人们仍好奇他在当代台湾,或两岸的水墨画界扮演怎样的角色?也想探索隐藏在他的诸多水墨画后的书画意识到底具备  相似文献   

13.
享有京北“绿色明珠”美称的海陀山,位于赤城县西南50公里处,东面与承德丰宁接壤,南面与北京市延庆相连,西靠张家口怀来县,北依坝上内蒙古草原。1999年大海陀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海陀国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得益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借助于"浮出历史地表之后"女性写作的如火如荼之势,女性文学研究也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叙事"、"自传体书写""、女性新历史小说"、"亲历性表达"等女性写作,成了当时非常活跃的文学批评语汇。尽管其间也有"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等惹来众多非议性话题,但正因为争议多多,才使得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处于引领潮流的风口浪尖之中。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美国黑人妇女缝制“拼贴被”的文化传统,女性主义者提出把女性主义内部的种族、阶级、国别和性取向的差异缝合为文化“拼贴被”的隐喻构想。本文从性别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探讨“拼贴被”的隐喻构想与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互动与影响,以求打开女性主义批评文本的外延,在性别研究、妇女文学史、文化研究等学科之间寻找一条“共同的丝线”。  相似文献   

16.
张丽丰 《求索》2010,(7):175-177
"诗言志"这一诗学命题,从《尚书.尧典》以来,可谓衣被千载。从先秦至近代绵延未绝的承传过程,也是对"诗言志"说再阐释的过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诗言志"说再次被关注和提及,并以一种新的视觉与向度,完成了一次新的"现代性"阐释。"诗言志"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绍虞、罗根泽等先后编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始的,但这类《批评史》著作又大都所论简括,未作具体深入之展开。对"诗言志"说进行令人信服的详细阐释当属闻一多和朱自清。然闻朱二人对"诗言志"的阐释又有明显区别:"志"即"怀抱",闻一多所讲的"怀抱"泛指诗人内心蕴藏着的各种情意,"言志"即等同于言情;朱自清则着重揭示"怀抱"与"礼"的不可分性,即同古代社会政教人伦相关联的特定情意指向。  相似文献   

17.
官志红  欧阳锋 《求索》2013,(11):126-128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深受启蒙思潮影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相继思考当时的中国社会性问题,"问题小说"得以生成。"问题小说"的发生,引发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思考。"公共性"是研究中国"问题小说"的重要维度,它以时代性的姿态占据社会公共性话题论域,其实质不只是推导出一个现成的结论,它更倾向于围绕一个共同关注的论题展开多向度的思想探索。"问题小说"的写作者们以其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敏感意识,观照和审视社会人生,他们的小说文本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反观当时中国的诸多社会问题和人生的诸多重要课题,透视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特有的时代脉搏,以此勾勒出了特定时代境遇中的中国问题之"公共性"镜像。当下文坛需强化文学作为"公共性"镜像的叙事方式,力争在呈现问题方面再度创新,此乃文学之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以“残酷”著称的天才作家 ,在他对人性恶的焦虑与对基督的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中 ,表现出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的异变了的宗教———人道宗教。他认为人生而有罪 ,要忏悔自新 ,即“原罪”与“救赎”。人道与宗教使陀氏陷入了永远也挣脱不出的两难困境 ,这正是其悲剧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法国启蒙运动中,启蒙者强调把握现实,历史在其思想中置于次要地位.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朦胧诗"承担启蒙功能是学界的共识.与法国启蒙运动不同,对历史的反思成为北岛传递其启蒙思想的通途.此时的历史已超越自身的过去时概念而获具时代性.北岛凭借理性意识,用诗歌分析个体与群体在历史中的角色,揭示其弊病及前行方向.北岛持启蒙姿态呼吁...  相似文献   

20.
神剪李天华     
神剪李天华周耀霞1972年2月中美《上海公报》的签订,开始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不久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在中国领导人陪同下,应邀到八达岭长城参观。作为知名民间艺人的李天华,应国家文化部艺术司之邀,在长城上为西方客人现场表演了"中国一绝",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