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0 毫秒
1.
理解和适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首先应把握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其次应厘清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关系;再次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2.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制度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过错责任原则;无过失责任原则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原则。但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原则并非完美无缺,它在具体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建立完善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一要制定专门的《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二要制定完善的《机动车保险法》,三要加紧制定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数量的激增。由于我国没有一部关于机动车损害赔偿方面的民事特别法,现行相关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新旧法律规定衔接不畅,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成为解决该类民事纠纷中的一个突出的疑难问题。文章拟针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认定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不同选择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甚大。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几经变更,经历了由笼统的无过错责任到过错责任,再到区分不同情形的适用过失相抵的无过错责任的演进。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较为合理,但有改进余地。  相似文献   

5.
关于交通事故处理若干新规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颁布道路安全法的意义入手 ,重点分析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道路交通事故定义的新变化 ,交通事故现场的快速处理的新举措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处理的新办法 ,关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新途径 ,以及其他方面的新规定。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重新界定了道路交通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注重保护交通参与者尤其是交通弱者的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交通事故认定书取代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交通事故处理注重效率;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引入民法中的严格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发布的1992年1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34条规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经公安机关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履行的,公安机关不再调解,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办法》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审理了一些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但审理此类案件时,是否可以运用《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8.
单纯从事后角度来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固然有些不符合公平原则,但从事前角度分析,它能够促使机动车一方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严格遵守各项交通法规,积极地避免交通事故,而且它合理地解决了交通事故风险承担问题,有利于风险的避免。  相似文献   

9.
我国关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归责原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2004年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可以看作是一个阶段性总结,但该条在2007年又被修改。前者以无过失责任为基础,后者则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借鉴国际通行的多元化规则体系,对原第76条进行修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由于立法者认识的局限,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 ,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滞后于时代发展 ;现行法律法规中 ,某些条文的不明确性及不易操作性 ,导致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 ,事故处理人员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对条文进行运用。笔者就实际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易引起分歧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中的几个问题 ;2 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3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行政处罚 ;4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调解。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述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的现状及交警部门在事故损害赔偿调解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主体的转换进行了必要的探究,分析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主体转换后所表现出的优势,并提出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如何移交法院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处理是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主持下进行调解的。但由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适用对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出现了滞后于形势、内容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 ,直接影响事故处理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而因交通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的处理更是关键性的环节。各地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的试点工作 ,即将损害赔偿调解移交法院处理 ,是对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和有益探索。本文将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移交法院处理的必要性和随之而来应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作一分析及探讨。  相似文献   

13.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确立了在交通事故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追求。但是,交通事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存在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要完善执法制度使之更具操作性,如事故责任的认定、明确交通事故当事双方责任的配置等;二是加速配套制度比如保险等制度的跟进。这也是解决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争议即法律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公平原则之平衡需要研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安全法)实施后,关于“机动车负全责”的争议很大。对机动车与行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在新法原则下的理解,应从归责原则、高度危险作业责任、过失相抵等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外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十分严峻。通过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道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助、管理人员严格公正执法、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责任等方面和我国的交通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目前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交通事故均数以十万计,大量交通事故及其严重的损害后果,带给交通事故直接当事人(包括侵害者与受害者)无法承受的压力,也使交通事故的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认定赔偿责任主体方面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在审判实务中,部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认定赔偿责任主体不当。本文通过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和责任主体确定标准的分析探讨,理清实践中赔偿主体确定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日益成为人民法院审理的重要案件类型之一,只有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损害赔偿救济机制,才能更好地对受害人进行救济。我国《侵权责任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方面构建了一个由侵权责任、责任保险和社会救助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救济机制。在现代社会,尤其需要多发挥责任保险和社会救助功能。  相似文献   

18.
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赔偿责任的立法需要明确归责原则、免责事由,以及过失相抵等问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确立了混合责任原则,将受害人故意作为加害人唯一的免责事由,并许可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过失相抵。该条的规定顺应了保护受害人权益的立法思潮,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9.
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赔偿责任的立法需要明确归责原则、免责事由,以及过失相抵等问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确立了混合责任原则,将受害人故意作为加害人唯一的免责事由,并许可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过失相抵.该条的规定顺应了保护受害人权益的立法思潮,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立法,通过考察国外的相关立法,得出结论,即第76条所规定的机动车对行人损害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是符合世界各国相同立法的发展趋势的,但贯彻执行这条法律有赖于:(1)通过司法解释时该条法律的内涵进行更具体的阐明;(2)建立配套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及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