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琳 《共产党人》2007,(21):29-31
他是一个思路开阔,睿智敏捷,待人很有亲和力的人。在采访中,我不止一次地被他的经历所吸引,为他的故事所感动。  相似文献   

2.
现在国内几乎所有报社的摄影记者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即采访拍摄用数码相机,图片处理用计算机,图片传送用网络。数字化给摄影记者的工作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记者面临新的危机与挑战。长期以来,因传统胶片摄影技术的复杂性及图片制作的高成本,新闻摄影几乎一直是摄影记者独享的“奶酪”。但是,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字记者拿起相机,在采访中顺带拍摄新闻图片。由于文字记者新闻信息灵,加之采编合一部室的文字记者手中有版面,新闻图片得以频频见报,原来由摄影记者一统报纸新闻图片的格局被打破,无怪乎不少摄影记者发…  相似文献   

3.
艰难的抉择     
在我的同行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感动着我。这里我想讲述一段我的同事——一个纪检员的真实故事。成文前我曾对他进行了采访,为尊重本人意见,此文主人公用化名——王大明。纪检员王大明燃着一支烟,猛猛地吸了一口,他被烟呛得一个劲地咳嗽。他戒烟已多年,此刻却由于心情烦燥又吸开了。自己身为纪检员,经手办过的违规违纪案件上百件,可谓是见过“事”的人。可是,今天的这件事却压得他愁眉紧锁,心情无论如何也难以平静下来。马上就要离休了,应该清清白白地从工作岗位走下来,可眼前的事不处理怎么能行?处理,怎么处理,难道由自己把…  相似文献   

4.
子曰 《求贤》2007,(5):31-31
常常感受到,人类进化到今天,感动与我们似乎越来越远了。虽然在小学生作文中,每每有“激动得热泪盈眶”或“泪水唰唰地流下来”的语句出现,但是这种感动,往往有些失真。我并不是要否认“感动”的真实存在,只是我想“感动”应该是那种不经意却很真切的心灵动荡与起伏。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评选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春燕,苗乡中最后一个赤脚医生,用她那双孱弱的肩膀,给村中生病的人们送去希望。  相似文献   

5.
友情的颜色     
一直为一个古老的故事所感动:涸辙之鲋,相濡以沫。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两条鱼是同甘共苦的“夫妻”,但我认为,它们说不定是两个共患难的“朋友”呢! 于是想起另一个故事。两个朋友一起在北极探险,不料在返回途中他们迷路了,身陷冰谷。天气仿佛忽然间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有一次采访,采访对象跟记者闲聊时,说到他们在工作中发现,有一个村委会以几万块的租金",永久出租"了某集体资产,而另一个村的茶山,也用"长期"的时限被承包出去。该采访对象有些生气,又有些无奈":不管是出租还是承包,这些都是有时限规定的。该是多少年,合同上就必须明确写出来到底是10年还是20年。什么叫永久、长期,分明是打着出租、承包的幌子买卖!"  相似文献   

7.
“把别人对你的恩惠刻在大理石上。”这是富兰克林刻骨铭心的话。恩惠、感动、感恩,在这人生“三部曲”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着我们前行,这种力量来自何方、去向何处?“六一”儿童节来临前夕,广州几所小学联合进行了一个主题为“什么事使我最感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在“你曾经做过哪件事令父母最感动”一题中,不少学生交了白卷(5月31日《羊城晚报》)。“白卷”意味着感恩的缺席。感恩为何被孩子疏忽、忽视?别说孩子,就是在成人世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相似文献   

8.
亲人     
去年底,我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组织的媒体记者挂职体验活动,来北京儿童医院挂职已经半年了。在这里,我目睹了医疗改革的艰难和医务工作者超负荷工作的辛苦,更是被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被一个又一个患儿家长生死相托的故事震撼着。在一次采访中,小患者辰辰的妈妈给我讲述了他们一家与B超医生贾立群主任素昧平生却如同亲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任占斌  李卓 《实践》2013,(10):29-29
“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可以说是随叫随到来给咱们看病,就像自家孩子一样,从不耽搁。”常年患病的王来富大爷竖着大拇指说。“他待病人如同亲人,从来不在医药费上计较,只图心安呐!”54岁的夏老汉感激地说。“多亏了他的及时救治,否则我的一条腿就残废了。他不只是一个好医生,更是一个好人!”村民王德昌说。这是我们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在科左中旗图布信苏木东李家窝堡村,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个身背医药箱走村串户的白色身影,这便是人们交口称赞的乡村医生苗文。  相似文献   

10.
“没有哪一场报告我能忍住眼泪,真是情何以堪!” 今年2月以来,梁平县发生了众多让人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与一个人有关,他叫邓平寿。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的魅力是什么?是人格魅力,是语言魅力。在我担任班主任的经历中,深深感受到班主任对一个班级学生的管理,不是靠“狠”,也不是靠“严”,而是老师的真诚,就是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师生的交流中,班主任必须以人格赢得学生的信任,以语言感动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四川旅游可持续发展全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的旅游资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精品,还不包括正在开发中的精品,我到省旅游局以后,去过两次香格里拉,才发现香格里拉很多核心景区都在四川,与兄弟省区交界的地方,不但有原生态自然风光,还有保存良好的少数民族风情,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构成美丽的图画。我看了之后不只觉得美丽,还有一种感动”,被“感动”的四川旅游局局长刘捷在西博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时任局长已经两年,但他仍然充满感情的叙述当年的感动。源于这种感动的“情结”,刘捷着手四川旅游业这篇大文章。红色旅游形成品牌效应5月15日,随着四川红色旅游展…  相似文献   

13.
肖劲彪 《奋斗》2012,(7):21-22
作为一名全天候跑社会新闻的记者.从业的五年里,我见过太多的惨痛与悲伤。无数撕心裂肺的场面和那些流血的镜头虽然没有见诸报端,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有哲人说,有影子是因为有光的存在。采访社会新闻的同时,我也会被一些闪光的人性之美感动鼓舞,热血沸腾。我能够对他们表达的一份敬意就是,用镜头记录真实的故事,用笔触礼赞高尚的心灵,用真心来换他们的真心。  相似文献   

14.
《先锋队》2003,(4)
“楼房建起来,一些干部倒下去”的说法,不幸被盐湖区二轻局杨东等人所印证。透析这起案件,在工程发包者与承包者之间,似乎有一个共识:有工程就有钱赚。一方面谁给工程给谁钱,另一方面是给谁工程谁给钱。权钱交易就是这样开始的。难怪有些人是那样热衷于“工程项目”,有的甚至新官上任,百废待举,却要先从抓上一两个工程入手,却不管有无条件,有无必要。是谁在调度他们的权力?是什么在操纵他们的欲望?正像有人所说:每一个工程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个隐秘的故事。此言虽不尽然,却有一定道理。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看看那“隐秘的故事”到底是什…  相似文献   

15.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人生是一条长河。它运载着无数的波涛和浪花,一泻千里,永不复返。它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和踪影,但却留下了记忆。 人生是一部大书。这部大书是用自己的脚步铺写而成的。大书中包容着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犹如人生长河,波涛汹涌,高潮叠起。 “在人生的长河中,给你留下的最难忘的记忆是什么?在人生这部大书中,你最满意的章节是哪些?”我曾不止一次地这样问过诸多老红军。 “长征。” 他们无一例外地这样回答。其中包括我正在采访的原武汉军  相似文献   

16.
当生命之芽蓬勃成一丛丛浓绿茁壮的树林时,在它们的身后,总有一棵棵苍老衰萎了的老树在岁月的风中摇着稀疏的叶子……那“树林”是儿女;那“老树”便是爹娘。在这个世界上,谁无父母,谁非人子?可自打看了中国美术馆办的《俺爹俺娘》的影展,心里就揣上了一份莫名的感动和愧疚。花了数月时间,总算找到了那个“俺”。“俺”叫焦波,鲁中山区农民的儿子,共产党员,现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这一生俺欠爹娘的太多。”焦波噙着泪水,向我讲述了爹娘和他的故事──俺爹小时候上过4年学,读完了《论语》,《孟子》刚读了个头,便辍…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2月7日.我省启动了评选首届“感动青海”十大人物的推选活动.35位来自我省各行各业的精英构成了“感动青海”的轮廓。他们虽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但对人生的选择、理想的追求和事业的执著却是相同的。他们或用自己朴实的言行,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国人的民族脊梁;或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着的情感.带给人们至深的心灵冲击。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已超越了“感动”本身所承载的内涵.是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感动,是镌刻在人的人格性格里、熔铸在人的信念操守上的感动。  相似文献   

18.
赵亚兴 《奋斗》2004,(8):55-55
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百姓书记”的梁雨润,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梁雨润,为什么“感动中国”?是以他心中有百姓感动中国。他把百姓的疾苦、冷暖、安危记在心头,把百姓所盼、所怨、所恨记在心头。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官可以不当,百姓的事不能不管。”  相似文献   

19.
韩俊奇 《党的文献》2011,(1):126-127
“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有很多苹果,我们的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这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1956年11月15日,在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时,讲过这样一段话。后来他又多次提到“锦州苹果”的故事,教育全体党员要遵章守纪、艰苦奋斗。近年来,曾参加过辽沈战役的一些部队在进行宣传教育时都认为毛泽东表扬的“不吃一个苹果”的就是自己的部队。事实究竟是怎样的笔者为此查阅史料、采访亲历者,终于拉直了久存于心的问号。1948年秋,根据攻打锦州的作战部署,东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过一本“不怕鬼的故事”。这当然是本好书。但是现在看来,单是一本“不怕鬼的故事”还不夠用,还得有一本“怕鬼的故事”。出版“不怕鬼的故事”,是为了破除迷信,告诉人:鬼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倘使再出一本“怕鬼的故事”,那有什么意思呢?难道要宣传迷信,提倡怕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