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宪法和议会联合会秘书长菲利浦·艾斯利称南斯拉夫当前的局面是由一旧二新共三个错误造成的。1.铁托时期联邦政治组织方面存在缺陷。尽管集体领导的联邦主席团具有优点,但由塞尔维亚人操纵,而不是由若干民族和种族集团合理共管的联邦院埋下了祸根。2.1990—91年集权的共产党统治结束引发了民族和种族的分裂,而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直到七十年代,南斯拉夫被认为是危机四伏的共产主义集团中的一个例外。对这一情况的解释有几点理由,一是1948年铁托和斯大林之间的分裂,它显示出在拥护社会主义和列宁的同时,不受莫斯科的控制是可能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破坏了东方集团的团结。第二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使铁托的南斯拉夫享有声望,即不结盟运动及南斯拉夫在其中的倡导作用。第三个理由是,南斯拉夫象征着苏联模式的国家社会主义和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它是通过经济自主和分权管理来实现的。这一点特别受到西方左翼的青睐,同样也受到东方许多共产主义改革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苏联的解体和20世纪90年代的动荡导致了俄罗斯国家权力的流失。在30年的转型进程中,俄罗斯始终在推行国家重构策略,追求建设一个“强国家”。俄罗斯国家的重构策略可以从政治制度与精英体制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在政治制度方面,俄罗斯国家主动塑造了一个以联邦主体首脑为绝对核心的地方政治体系。在当代俄罗斯地方政治中,“州长”合并了苏联时期多个政治机构的权力与职能,“州政府”则成为州长权力体系的延展和辅助。为避免对“州长”的过度依赖,俄罗斯国家进行了复杂的制度设计保证对“州长”的权力进行分化与制约。一方面,俄罗斯国家在联邦主体层面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竞争结构,使纵向从联邦到地方层级,横向从政治、经济到社会领域的众多精英都能参与对“州长”职位的竞争。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家还通过上级与下属机关等正式机构,以及直管机构、派驻机构、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四类非正式机构实现了对“州长”权力的拆分。最终,俄罗斯国家塑造了一个治理者与治理工具相分离的治理模式。通过对治理工具的掌控,联邦政府就能灵活调整联邦主体首脑所拥有的权限和影响力,并对其长期持续性地施加压力。治理者与治理工具相分离的特征实际上正体现了俄罗斯地方政治制度的...  相似文献   

4.
刘慧英  任东来 《美国研究》2005,19(4):142-148
作为一个多元社会,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充斥着各色各样的辩论或争议。这样的争吵从立国之日就开始了,1787年宪法及其批准就是联邦派和反联邦派彼此较量、相互争吵、最终妥协的产物。妥协产生的宪法,其语言的模棱两可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宪法的时代局限性,又及制宪者身后美国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提出了宪法是否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疑问。于是,是重新订立一部新的宪法还是对宪法进行有限的修正,成为美国政治中颇有争议的问题。最终,美国人选择了后者。迄今为止的27条修正案使得1787年宪法延续了210多年的生命,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活的宪法”。然而,…  相似文献   

5.
自从波兰的政治制度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根本转变后,1957年7月的波兰共和国宪法也随之废止执行。在团结工会执政时期,波兰议会于1992年8月通过了波兰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即波兰小宪法。但一直到今天,剧变后的波兰一直没有制定一部正式的宪法。与此相伴随,在瓦文萨总统主政时期,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上层战争”接连不断地发生,尤其在1993年10月中左执政联盟上台后,总统与议会、政府之间的“上层斗争”愈演愈烈,使波兰政局动荡不安。纵观几年来的“上层战争”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斗争的双方都从小宪法为依据,都对小宪法条文作出自己的解释。因此,认真研究波兰小宪法有助于我们把握波兰近几年政治斗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法国《东西方比较研究杂志》1982年第2期)南斯拉夫是一个分权自治的联邦国家。在南斯拉夫,调节法令和自治法令是由各级行政当局制定的,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主席团、议会、联邦执行委员会、社会政治共同体和自治组织是制定调节法令和自治法令的机关,同时还在行政上负责监督法令的执行情况。作者认为,自从1963年建立联邦宪法法院和各共和国法院以来,法律监督得到进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处于政治经济上的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颁布的俄罗斯联邦现行宪法,确认了总统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地位,并赋予他极大的权限。俄罗联邦总统为了实现其宪法权限,保证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平稳过渡,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总统活动的保障体系。本文简要介绍俄罗斯联邦总统活动保障体系的历史发展,俄现行的总统活动保障体系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戴隆斌 《俄罗斯研究》2004,(3):76-82,87
苏联的"罗名制",从产生到最终被取消,其间经历了将近70年。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苏联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逐渐集中相一致的,其形成和确立又是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确立同步的。实际上,苏联的"罗名制"就是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苏联"罗名制"的特点既有斯大林模式的共性内容,也有其独特的方面。"罗名制"的形成与确立并被固定化,给苏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可以说,虽然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罗名制"所带来的社会消极后果无疑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前,尽管在宪法中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有权同外国直接发生关系、同外国缔结协定、互派外交代表和领事,但又规定与外国发生关系的手续都由苏联规定。因此,各加盟共和国(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外交活动没有实际意义。1990年6月12日,俄带头发表主权宣言,声称共和国的法律至高无上,在国外有“全权代表”权。1990年10月,俄总统叶利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治理央地关系的效果一直遭到质疑,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和联邦主体最多的国家,它没有像中国那样实现地方经济活力的释放和地方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俄罗斯形成了一种"国家能力维护型联邦主义":在政治上承认宪法保障的地方分权事实,同时却寻求利用多样化的治理工具实现对地方的权力控制。因此,俄罗斯的央地关系长期受到地方独立倾向的挑战并威胁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俄罗斯治理央地关系面临常规工具选择的困局:在联邦宪政体制背景下,中央政府只能依据宪法规定的权力清单来规制地方政府;苏共的全面解体导致地方行政资源更多地集中到地方精英手中;中央政府秉承的不干预为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念,坐视刚性的联邦财税制度和混乱的"联邦—地方"协议体系完全破坏其财税杠杆工具。为了突破以上困局,俄罗斯中央政府基于其地方当局依赖能源产业的现实,选择能源治理作为非常规的央地关系治理工具,从国家能源重点资产的控制权着手,配合限制地方油气出口能力的高税负和管道配额歧视政策,以国家油气公司为主要平台,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规制,并通过法律巩固利用能源工具治理央地关系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南斯拉夫的自治过程由经济到政治,由工人自治到社会自治大致经历了25年(194~1974年),三个重要阶段。74年时基本定形,74年以后仍在不断完善。完善自治的过程在1948年苏南关系破裂以前,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照搬苏联模式。1948年6月南被开除出情报局,苏南公开分裂。与苏彻底决裂后南要创立新的意识形态。首先要从理论上解释苏为什么采取霸权主义政策。南由外及内,认为苏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官僚变形”,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从经济上解释,即国家对经济的极大集中。对南来说,避免走苏联的道路,必须减少国家的权力,走自治道路。其次,由于与苏决裂,南面临严重经济  相似文献   

12.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欧洲联盟宪法》?问题的关键是,对《欧洲联盟宪法》的理解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精英的想法,更要顾及老百姓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关心法律赖以形成和实践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建构了一个欧洲联盟宪法模式。本文认为,《欧洲联盟宪法》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指有关权力组成和分配的法律原则。第二方面包括授予欧盟法律体系一个宪法地位的社会因素。第三方面指宪法法律文化。但是,第二和第三方面的发展是不完整的。比如说,欧盟仍然在创建新的法律机制,并且还没有最后确立自己的边界。另外,除社会精英外,大多数人主观上并没有将欧盟宪法视为他们的宪法。所以,创建一部真正的欧盟宪法的过程还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3.
一年前苏联“暴亡”,全球震动。世界格局也将因此而重新组合。这恐怕是二十世纪末我们星球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显赫一时的、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怎么会几乎在一夜之间宣告解体了呢?自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自有它的深层的原因,致命的病因无疑在体制方面,正如俄国一些舆论所指出的,苏联如不改弦更张,“改造成某种新的、没有俄罗斯殖民帝国特点的国家”,那么这个70多岁的“老人”迟早是要寿终正寝的。但苏联解体的  相似文献   

14.
一百多年前,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曾经预言过,二十世纪将是民族的世纪。不幸的是,历史被这位伟人言中了,前南斯拉夫便是佐证之一。从1981年以来,南斯拉夫接连出现民族冲突,致使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昔日和平的南斯拉夫已成了今日各民族自相残杀的战场,成为世界公众注目的热点之一。为什么南斯拉夫在短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民族危机呢?  相似文献   

15.
(法国《东西方比较研究杂志》1882年第2期)作者是贝尔格菜德大学法律系教授,他在本文中主要根据宪法分析区(公社)在南斯拉夫宪法制度中的地位。区是基层的自治和社会政治共同体,是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基础结构。作者回顾了南斯拉夫地方共同  相似文献   

16.
萨格勒布大学教授杜尚·比兰季奇在1989年3月对记者的谈话中说,“目前南斯拉夫尚未对社会发展方向作出选择。我们既不能恢复连苏联人自己也正在放弃的苏联模式,也不能恢复资本主义社会的模式,而自治模式又明显发挥不了作用,这就是我们的悲剧。”其实,南斯拉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当1991年原苏联解体的那天,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原来飘扬着的“斧头、镰刀、红底”的苏联国旗缓缓地降下来,取而代之升起的是旧沙皇俄国的三色旗——自上而下是白、兰、红三色。1993年叶利钦总统宣告,俄罗斯的正式国旗就是这面旗子,而国徽则是沙俄的双头鹰,国歌也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格林卡作曲的沙俄国歌,不过因为歌词内容是歌颂沙皇的,所以不用歌词,只用歌曲。 然而,根据俄罗斯的现行宪法,这个问题必须经联邦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能生效。换句话说,叶利钦的宣告尚不能成为合法的决定。况且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于1993年元月28日通过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然而,自从“至高无上”的宪法颁布实施近三年以来,有关宪法的争议在其国内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其原因在于现行宪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对现行宪法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在已被解散的最高苏维埃非正式会议上、在社会政治联盟和其他政党的会议上都曾经进行过讨论。一些操俄语的代表极力主张对宪法中的一系列条款进行修正,特别是有关两种语言、“双重”国籍、国家机制的特征、私有不动产等。很多报刊杂志也经常对此类问题进行反映报道。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的种族间打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最终走向了解体,并酿成科索沃战争这一严重的悲剧。关于前南斯拉夫民族间冲突和内战的由来,存在许多解说。如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认为,波斯尼亚内部的塞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是源于古老的怨恨。比尔·克林顿也认为,冷战的结束将长期来装满“沸腾的憎恨”的大锅盖揭开了,以致整个全球地带充满血腥的冲突。也有观点将南斯拉夫国内冲突的悲剧归咎于领导者的失误和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独立以来,苏联解体的巨大惯性冲击着俄联邦的统一与稳定,联邦主体的政治分裂、经济分立和民族分离倾向也进一步显现和加剧。联邦中央和联邦主体在权力和利益的博弈中确立着新的联邦关系。随着俄罗斯政体的逐步巩固和政局趋于稳定,加强联邦制和国家统一的重任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普京就任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力图建立新的宪政联邦制度。本文就俄罗斯联邦中央与地区关系中的制度因素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