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黄芳 《法国研究》2000,(1):151-159
作家,艺术家,政治家……如此多的称呼并不能概括安德烈·马尔罗的全部天赋。这个天生爱冒险的人,二十几岁就在印度支那等地目睹了那里的革命斗争,回国后写出了《王家大道》、《征服者》、《人类状况》等一系列有关东方革命,尤其是中国革命的小说。而当时他未来过中国。这些作品在法国引起了轰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别出心裁地描写了中国革命,还因为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两个深刻的主题:荒诞与人道主义。一、世界的荒诞性荒诞原指音乐中的“不和谐”,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有悖情理和规矩,不合时宜,不合理性,不合逻辑。”1荒诞意识自古…  相似文献   

2.
马克斯·鲁凯特(1908-)是用法国南部方言写作的诗人和剧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清晨的遐想》、剧作《镜子的喜剧》、多部散文集《绿色的乐园》(1961-1990)。鲁凯特继承诗人米斯特拉尔的传统,深深根植于养育自己的奥克文化的土壤中,同时又从但丁、辛格、福克纳、加西亚·洛尔卡等各国各时代的优秀作家那里汲取营养,开拓视野,使当代奥克文化走出了乡土文学的传统模式。他创作的大量作品既充分挖掘奥克文化的深层特质,又具有超越地域和时代的普遍意义,体现了真正的现代意识,传达了人性的声音。对于人生和宇宙中某种“根本的缺失”的痛苦思考构成鲁凯特作品的中心主题,诗人试图在语言的探索和创新中寻回失去的乐园。  相似文献   

3.
LIUBo 《法国研究》2003,(1):1-11
《巴黎图画》中具有回旋特征的“隐秘结构”不仅强化了作品整体的美学效果,同时也使某些暗含的思想意蕴得以彰显。诗人通过回旋性结构形式,再现了一日之中的心灵历程,表现了他在现代生活中捕捉到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因素。对人之本性进行的深刻而严厉的思考,构成了《巴黎图画》在谋篇布局上的伦理根据。  相似文献   

4.
写于1905年的《正午的分界》对作为背景的中国做了一种极富象征性的描述,其参照系是一座监狱。《正午的分界》讲三男一女四个欧洲人在当时中国的感情生活。梅萨爱上了有夫之妇漪瑟,两人默认让漪瑟的丈夫去从事冒险买卖。在中国义民的一次暴动中,梅萨与漪瑟等西洋侨民被围困,危在旦夕。面对死亡,两情人才认识到自己的罪孽,在明澈的月光下,他们归人到天主的怀抱。诚如克洛代尔所言,剧的主题“是罪孽。见善而行恶,世上再无比这更大的不幸”。克洛代尔在其诗文、戏剧中确实借鉴了许多中国的题材、故事、形象,并把它们有机地化入了作品的情景中;但他更多地还是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类似现象放在一起比较,他的诗人气质和博学知识允许他做到这一点。克洛代尔寻求中华文化(甚至还有日本文化,因此可以说东方文化)的精华之目的,是探求艺术创作上东西文化的共同点,或广义上的人类精神文化的共性。  相似文献   

5.
是探索还是“回归”──从《重现的镜子》看罗伯一格里耶杜莉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阿兰·罗伯一格里耶于1984年推出了他的重要作品《重现的镜子》。这部作品一出版就引起评论界强烈的反响,对新小说一贯持不同看法的评论家们这回却出乎意料地同声称赞这部作品:新小说...  相似文献   

6.
法国诗人克洛岱尔、谢阁兰、米肖在本世纪初先后旅居中国,分别写下了以东方文化为灵感的诗作,如《认识东方》、《碑》、《一个野蛮人在亚洲》等等。他们不仅描述了东方的风土人情,而且,作为诗人,尤其表现出对中国文字的极大兴趣和热情。克洛岱尔有感于文字在中国的神圣地位,写下了散文“符号之宗教”,他还根据汉字的启示撰文论述“西方的象形字”;谢阁兰的作品更是大量吸收了中国文学、文字、书法的养分;在诗集《碑》序中,他以渊博的金石知识为依据用诗的语言系统地追溯了中国文字、书法、碑刻的历史;米肖则发挥其诗人兼画家的天才,以汉字为主题创作了融书法美和诗言美于一体的抒情散文《表意文字在中国》。三位法国作家并不从语文学、文字学的学术角度考察、介绍汉字,而是以哲人和诗人的眼光欣赏汉字,把汉字的形式作为激发想象的源泉,并且都试图把汉字象形表意的原则与他们关于诗歌语言的见解联系起来。汉字在他们笔下实际上成了诗歌语言的理想模式。本文先讲汉字的外形美对于诗人们的巨大吸引力,再讲汉字造字法及其字形演变对于诗人创作的启示,最后讲诗人们如何把对汉字字形的好奇和惊异转变成令我们中国人也会惊异好奇的自由大胆的遐想。  相似文献   

7.
《巴黎图画》中具有回旋特征的“隐秘结构”不仅强化了作品整体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使某些暗含的思想意蕴得以彰显。诗人通过回旋性结构形式 ,再现了一日之中的心灵历程 ,表现了他在现代生活中捕捉到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因素。对人之本性进行的深刻而严厉的思考 ,构成了《巴黎图画》在谋篇布局上的伦理根据  相似文献   

8.
《局外人》简论邓有堤中篇小说《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缨的成名作,出版于一九四二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主人公莫尔索即作品中的“我”,直面读者,以极其冷漠的口吻,好象叙说他人的故事似的,讲述了他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小说分为两部,按时间先后顺...  相似文献   

9.
一 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史概况中国真正开始研究比较文学的时间并不很长。在中国几乎很难找到 194 9年以前的有关比较文学的研究者和作品。从大学的讲义来看 ,192 4年吴宓在南京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文之比较”是最早的一门带有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 ;192 9年英国批评家瑞恰兹在清华大学开设的“比较文学” ,是第一次在大学里使用比较文学名称的讲座。从出版物来看 ,1936年出版的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与 1937年由诗人戴望舒翻译出版的邦迪剑的《比较文学》 (译著名为《比较文学论》 ,上海商务印书馆 ) ,可以认为是最早与比较…  相似文献   

10.
一兰波关于“通灵人”的两封信分别写于1871年5月13日和15日:头一封是写给他先前的老师伊藏巴尔的,第二封的收信人是当时的诗人德奠尼。1928年,伊藏巴尔在《欧罗巴》杂志上刊布了第一封信;第二封信辗转落入兰波研究者贝利松之手并由他于1921年  相似文献   

11.
狂欢节文化在西方文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体现为它促成了小说的产生,更体现为狂欢节文化在此后的整个文学传统之中的渗透和影响。塞利纳的作品《茫茫黑夜漫游》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应用狂欢节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将笑与悲剧联系起来,狂欢与世界末日联系起来,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独有的颠覆性力量。本文试从《茫茫黑夜漫游》中的狂欢思维和狂欢视角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探讨狂欢节文化在这一特定文本中的体现及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夏燕 《法国研究》2014,(3):94-100
理性概念和感性概念是哲学界两个独立的研究实体,二者在对立与冲突中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文学吸收了哲学发展的成果,17世纪和18世纪的理性主义思潮与感性主义思潮的萌生、形成、发展是文学领域对哲学成果的力度性呈现。文章在梳理了理性概念、感性概念之后,糅合文学思潮、时代特色剖析了理性与感性的冲击与碰撞,并借助《危险关系》小说德维拉夫人的性格分析,阐述了理性与感性冲击与碰撞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总结和走向性预测。  相似文献   

13.
波德莱尔这三首“献给维克多·雨果”的诗均创作于1859年,是《恶之花》发表两年后的事。这一时期前后,是波德莱尔艺术创造力最为勃发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诗法译的第二个版本,《玉书》奠定了中国古诗在欧洲的传播基础,并一直备受争议。她是误读文本造成的再创作,还是文化需要引起的再创作,抑或是二种原因兼有?本文尝试着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来重新研究朱迪特在《玉书》中的创造性翻译,从而客观全面地认识《玉书》在东学西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波德莱尔《恶之花》中太阳的组合意象由曙光、太阳和黄昏构成。诗人逐日的探险精神反映了波德莱尔的审美旨趣与灵魂波动。太阳代表了光线与热量,美与幸福,生命的发端与终极,精神的辉煌和对理想的追寻。通感象征性的表述阳光,让《恶之花》如不落的红日般照耀于世界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一种视听格式塔:论梅洛-庞蒂的电影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45年,梅洛-庞蒂的基本哲学思想框架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他的思想开始向美学领域延伸。同年,他在法国高等电影学院的演讲《电影与新心理学》代表了他有关电影美学的基本思想,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在格式塔心理学眼光审视下的电影美学。这篇演讲稿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格式塔心理学的一般思想及其在知觉现象中的应用。第二部分讨论电影的视听语言能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第三部分将电影、格式塔心理学同"当代哲学"(即现象学)联系起来,认为三者面临和探讨共同的问题。他的电影美学思想影响了诸如戈达尔这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贾颉 《法国研究》2013,(4):77-82
传统文学理论重视作者和文本本身,而忽略了读者这个群体。接受美学则开始重视读者这个概念,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审美维度。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价值更多地在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同时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期待视野。也正是由于这一观点的提出,长久以来被忽略的读者这一角色开始被理论家重视。本文尝试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旅法作家戴思杰的作品《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篇小说在中国和在法国的接受情况,接受差异,以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14世纪是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亦是罗马天主教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双重特性决定了法国王权与教廷教权之间势力的消长。双方经历早期的妥协与合作并于本世纪迎来多次正面交锋,终以法国王权对教权的绝对胜利而宣告结束。教会的阿维农之囚是中世纪罗马教廷教权衰落的重要标志。在本是天主教会势力盘根错节的欧洲,这一发展态势注定对未来数世纪西欧的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布朗肖认为,西方哲学史上一切有关死亡的哲学话语事实上都是对死亡的篡改,将死亡简化成积极的那一面,即与主体相关的那一面,而真正的死亡却从未被思考过。在现代哲学的语境之内,死亡更是被纳入了主体性的权利范围之内,尤其是作为死亡的一种极端形式的自杀,成了这种主体性的死亡观膨胀的极致。而布朗肖通过分析自杀中存在的两重悖论,而实现对自杀的解构,从而也使主体性的死亡观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20.
姚历 《法国研究》2012,(4):54-59
在中世纪后半期,随着城市公社运动的兴起,城市权贵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他们即不同于普通的城市民众,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与传统的封建贵族有着本质的差别。他们的命运与城市的公社制度紧密联系,随着公社的自治或部分自治,他们在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随之扩大。而当王权加强,公社开始衰亡时,他们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作为城市权力和经济的代表,他们的命运也是中世纪城市历史的缩影。随着他们的衰败,城市也逐渐走出中世纪,进入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